词条 | 洋滨社区居委会 |
释义 | 洋滨居委会(官埭洋边村)洋滨居委会,原名官埭洋边村。位于汕头市区东北部,新津河西岸。东处泰山北路,西至嵩山北路,南与泰龙、如龙居委接壤,北至汕樟北路,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辖区面积约550亩(不包括原征用耕地),常住居民3792人,总户数1060户,其中农业人口565人,以纯纪姓人家为主。外来暂住人口约1200人。居委经联社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集体征地自留用地出租、集体用地出租、通用厂房及部分老厂房出租等。每年经联社集体经济收入约150万元,每年经联社应负担各项费用约在110-120万元之间(不包含大宗公益事业建设)。 洋滨居委会,原称官埭洋边村属下蓬镇官一管理区。埭,是土坝的意思,官府修筑的堤坝称为官埭。当时,官府为防水患,令民众于蓬洲都南面沙滩修筑堤坝,此后邻近乡民便将这片地方称为官埭。元末明初由纪姓人家迁此官埭创乡,因东临官埭东畔港,西处大洋西南边,故建村时就定名“官埭洋边”。1996年经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官一管理区设立洋滨等四个社区居委会,原官埭洋边村更名为洋滨社区居委会。 龙湖区历史文化古村落洋滨居委(官埭洋边)历史悠久, 距今已有650多年以上历史,是龙湖区历史文化古村落之一。据乡志记载早在明初纪姓人家未迁此创乡,就已有陈姓人家居住(后部分改姓纪,部分向南迁移)。社区中现存有纪氏大宗祠、纪氏家庙(向西祠)、春叟公祠、古寨门、古更楼、儒林第、国王古庙、洋边礼拜堂等文物古建筑,辖区内已有三处例入区级文物。其中官埭国王古庙建于元末明初以上是至今汕头现存最老的三山国王庙。每年农历正月十二的三山国王民俗庙会和十一月十六的潮汕纪氏始祖祭祀(潮汕纪氏宗亲洽谈会),都会举办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更是热闹非凡。投资环境洋滨居委(原官埭洋边) 辖区交通和公交事业发达,故有汕头市区东大门美称。辖区有1、5、3、24、32、42路得公交车经过,设有洋滨公交车调度站。 地处汕头火车客运站与汕头火车货运站中间地带,毗邻粤东农副中心,辖区内有泰山北路、汕樟北路、嵩山北路等城市主干道。辖区内有洋边工业园、凯达泓工业城等工业园区,云集了轻工业、重工业等一大批上规模企业,辖区有发电站、下蓬水厂,为您的投资提供优越的环境。 历史沿革洋滨居委(原官埭洋边) 北宋末年宣和三年(1121)前,属潮州府海阳县延德乡蓬洲都。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属揭阳县延德乡蓬洲都官埭里(扶龙乡)。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设置澄海县,蓬洲都改属澄海县辖。 1921年,澄海县废都设区,属澄海县下蓬区。1932年属澄海县第八区(下蓬区)。1937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鮀浦合并)。1946年属官埭镇级乡(俗称官埭十八乡)。1948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合并)。 1949年10月解放后,属澄海县第六区(下蓬区)。1956年3月属澄海县官埭乡(镇级乡)。1957年12月属澄海县下蓬乡(镇级乡)。1958年9月属汕头市红光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属汕头市下蓬人民公社官埭大队。1961年3月属汕头市官埭人民公社官一大队(原官埭大队与官埭公社同名,更名为官一大队)。1965年6月属澄海县官埭公社官一大队洋边联队。1970年2月16日属澄海县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两公社合并)。1974年11月5日属汕头市郊下蓬人民公社。1984年1月1日属汕头市郊下蓬区公所。1987年1月属汕头市郊区下蓬镇官一管理区(既官一村委会)。1991年11月1日属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1996年经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官一管理区设立洋滨等四个社区居委会,原官埭洋边村更名为洋滨社区居委会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2002年1月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龙祥街道和龙津街道合并)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