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羊沙门氏菌病 |
释义 | 羊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概述羊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黄疸血红蛋白尿,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是绵羊和山羊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显著的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与坏死。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放牧期间更为多见。 病毒体来源钩端螺旋体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水田、池塘、沼泽中可以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对热、日光、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传染途径传染的主要来源是病畜和鼠类。病畜和鼠类从尿中排菌,污染饲料和水源,可以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传给健羊,有时也可通过鼠咬伤、结膜或上呼吸道黏膜传染,间或可能通过交配传染或胎内感染。本病在夏、秋季多见,幼羊较成年羊易感且病情严重,一般呈散发。 羊钩端螺旋体病症状症状描述绵羊和山羊的潜伏期4~15天。通常表现为隐性传染,临床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和心跳加速,结膜发黄,黏膜和皮肤坏死,消瘦,黄疸,血尿,迅速衰竭而死;孕羊流产。依照病程不同,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种。通常均为急性或亚急性,很少呈慢性者。 最急性症状体温升高到40~41.5℃,脉搏增加达90~100次/分钟。呼吸加快,黏膜黄色。尿呈红色,有下痢。经12~14小时死亡。 急性症状体温高达40.5~41℃,由于胃肠道弛缓而发生便秘,尿呈暗红色。眼发生结膜炎,流泪。鼻腔流出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的皮肤破裂。病期持续5~10天,死亡率达50%~70%。 亚急性症状症状与急性者大体相同,惟发展比较缓慢。体温升高后,可迅速降到常温,也可能下降后又重复升高。黄疸及血色素尿很显著。耳部、躯干及乳头部的皮肤发生坏死。胃肠道显著弛缓,因而发生严重的便秘。虽然可能痊愈,但极为缓慢。死亡率为24%~25%。 慢性症状临床症状不显著,只是呈现发热及血尿。病羊食欲减少,精神委顿,由于肠胃道动作弛缓而发生便秘。时间经久,表现十分消瘦。某些病羊可能获得痊愈,病期长达3~5个月。 非典型性症状非典型性症状所特有的症状不明显,甚至缺乏,疫群内往往有些羊仅仅表现短暂的体温升高。 剖检病变概述剖检病变可见皮下组织发黄,皮肤和黏膜坏死或溃疡;内脏广泛发生出血点; 膀胱黏膜出血内有红色尿液;淋巴结肿大,胸、腹腔内有黄色液体。 肝脏增大,呈黄褐色,质脆弱或柔软。 肾脏的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肾剧烈增大,被膜很容易剥离,切面通常湿润,髓质与皮质的界限消失,组织柔软而脆。肾脏表面有多处散在的红棕色或灰白色小病灶,病期长久时,则肾脏变为坚硬。 肺脏黄染,有时水肿。心脏淡红,大多数情况下带有淡黄色。。 脑室中聚积有大量液体。血液稀薄如水,红细胞溶解,在空气中长时间不能凝固。 诊断根据发病特点、发病症状、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做出确诊。在病羊发热初期,采取血液,在无热期采取尿液;死后立即取肾和肝,送实验室进行钩端螺旋体检查。用姬姆萨或镀银染色或暗视野直接镜检,可见到菌体呈螺旋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 1、直接镜检钩端螺旋体。采血液、尿液、脑脊液、肝、肾、脾、脑等病料。血液、尿、脊髓液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沉淀物制成压滴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肝、肾、脾组织先制成1:5~10悬液,经1500转/分钟离心5~10分钟,其上清液再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沉淀物制片镜检。也可将病料接种于柯索夫、希夫纳培养基或鸡胚培养(25~30℃),每隔5~7天取料暗视野检查。见有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2、血清学检查。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可用于诊断。 3、动物试验。采用鲜血、尿或肝、肾及胎儿等组织制成乳剂,取1~3毫升接种于体重100~200克的幼龄仓鼠、豚鼠或体重250~400克的14~18日龄仔兔,3~5天后体温升高,减食,黄疸,死前体温下降时扑杀,见有广泛性黄疸和出血,且肝、肾涂片见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预防:a、严防病畜尿液污染周围环境,对污染的场地、用具、栏舍可用1%石炭酸或0.1%升尔或0.5%甲醛液消毒。b、常发地区应提前预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或接种本病多价苗。c、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必要时引进的羊应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 治疗: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对本病有一定疗效。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3-5天;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使用大剂量青霉素也有一定疗效。钩端螺旋体多价苗,羊1岁以下用2- 3ml,1岁以上用3- 5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