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奥巴马凭什么赢 |
释义 | 美国《新闻周刊》特派记者埃文·托马斯将同你一起分享这次美国总统大选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实再现大选背后的各种故事,直至奥巴马胜出的始末。书中传神地刻画了奥巴马团队的精诚团结、麦凯恩团队的混乱管理以及希拉里团队成员的彼此中伤。本书将为我们揭开一个秘密——奥巴马凭什么赢! 书名:奥巴马凭什么赢 作者:埃文?托马斯 译者:中雷,宁娜 ISBN:9787229001124 页数:219 定价:28.00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开本:16开 字数:168000 基本信息书名:《奥巴马凭什么赢》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09年1月 作者:埃文·托马斯 译者:中雷,宁娜 ISBN:9787229001124 定价:28.00 美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独家跟踪采访报道,2009年1月20日才能揭开的竞选内幕,不求全部,只有精彩。50余幅图片首次发表 ,2009年中英文版同步上市 论肤色,他是黑人;论根基,他是非洲后裔;论宗教,他的父系先是穆斯林;论资历,他不过是一个新科参议员。但在2008年,他打败了强大的希拉里, 战胜了老道的麦凯恩,当选为第四十四届美国总统。每一个人都想探究那个秘密:奥巴马凭什么赢? 作者介绍埃文·托马斯,用犀利的笔锋点评全球热点问题,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政坛风云变幻,用缜密的思维解读问题背后的真相。 职业经历1991年开始任《新闻周刊》总编助理,1977-1986年任《时代》编辑,1986-1996年任《新闻周刊》驻华盛顿主编,1998年因报道莫妮卡·莱温斯基丑闻荣获“美国国家杂志”奖,2004年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使《新闻周刊》再度获得“美国国家卓越杂志”奖,2004年总统大选的5万字叙事报道使他再度获得2005年“美国国家杂志”奖,他的有关“9·11”事件的报道使《新闻周刊》获得了2002年“美国国家卓越杂志”奖(杂志界最崇高的奖项)。 经典畅销作品《智囊团: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The Wise Men:Six Friends and the World They Made)(1986)。《爱德华·贝内特·威廉姆斯的一生》(The Man to See:The Life of Edward Bennett Williams)(1991)《美国中情局的前史》(The Very Best Men:The Early Years of the CIA)(1995年)《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His Life)(2000年)《霹雳之海》(Sea of Thunder)(2006年) 内容介绍《奥巴马凭什么赢》聚焦于奥巴马如何实现自身飞跃以及使其成为美国政坛史上耀眼新星的哪些人、那些事、那些新技术手段。自1984年以来,《新闻周刊》(Newsweek)就因深刻与及时的美国总统竞选全程跟踪报道而闻名于世。在每次大选开始的前一年,周刊的特派记者就开始追踪报道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新闻周刊》对共和党和民主党承诺,在大选结果揭晓前前绝不透露候选人的竞争手段与策略。作为交换条件,周刊记者获得特许报告通道——可以全天候不分日夜追踪候选人,参加竞选团队的内部会议,了解相关报道的真实内幕,披露选举中的绝密报告。 在《奥巴马凭什么赢》中,《新闻周刊》特派记者埃文·托马斯将同你一起分享这次美国总统大选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实再现河马精英奥巴马的异军突起、奥巴马和希拉里之间的白热化竞争、白发英雄麦凯恩的卷土重来、佩林的意外杀人,直至奥巴马胜出的始末。书中传神地刻画了奥巴马团队的精诚团结、麦凯恩团队的混乱管理以及希拉里团队成员的彼此中伤。 本书聚焦于奥巴马如何实现自身飞跃以及使其成为美国政坛史上耀眼新星的哪些人、那些事、那些新技术手段…… 本书将为你揭开一个秘密——奥巴马凭什么赢! 权威人士及媒体推荐埃文·托马斯把多年来对美国大选的观察思考浓缩于《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对美国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者阅读思考。 ——林宏宇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知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8年美国大选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新”:第一是总统候选人新,第二是选民新,第三是竞选方式新。本书的特点是材料新,故事新。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次大选是几十年来他们最为关注的一次。因为奥巴马当选可能代表美国新时代的开始,因为它象征一种种族团结,象征一种希望,象征着过去保守主义政策、内外政策的否定。奥巴马获胜的关键是适应时代的潮流。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著名美国问题专家 中央电视台《直击华尔街风暴》特邀评论员 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毫无疑问是特别突出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今年的大选对未来美国的命运很重要,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动向对世界其他各国很重要;第二个原因是今年美国大选的故事性很强,一个老人、一个女人、一个黑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有新闻价值,对中国新闻界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第三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和新闻界深知美国的选举是推广美国软实力的最佳产品,所以也特别注意向外界推销这个产品。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导 美国前任总统发动了战争,犯的不仅一个错字了得;继任者说要改变,一句口号成就一位总统。人们就这样把希望寄托给奥巴马,美国的责任就这样排解推脱,一推六二五了。美国实在是高,奥巴马真的会玩。 ——吴 戈 北京《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新华社《世界军事》杂志评论员 不要指望奥巴马能真的改变美国什么。他可能因为经济衰退的拖累而分身乏术,但不管谁当选都改变不了美国的霸权性质。 ——韩东屏 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 《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是太平洋彼岸迎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的第一束烟花,它不仅庄重宣告竞选时代已成过去,奥巴马时代真的到来了!更重要的是,本书为有着奥巴马梦想的中外读者们提供尽快入眠的甜点。 ——魏宗雷 中国著名智库研究员 美国问题专家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学者 2008年大选期间赴美考察采访 奥巴马的历史想象力从上上个世纪林肯到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嘎然而止。而他的竞选又从争取二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就这一点来看,他似乎是自相矛盾。他当选总统靠的是变革的口号,他号称要带领美国走向未来。奥巴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总统? 将把美国带往何处? ……他将决定今后世界的走向。本书也许会提供一些线索。 ——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主编 著名政治评论家 畅销书《罗斯福与丘吉尔》作者 巴拉克·奥巴马不仅激发了世人对总统选举政治的空前热情,也引来了滚滚商机、收藏热,以及大批出版合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新闻周刊》组织策划、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埃文 托马斯这本《奥巴马凭什么赢》。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人们感兴趣的是奥巴马以及他赢得胜利的极其独特的方式。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新闻周刊》编辑托马斯与大家分享从竞选前线发回的第一手内幕故事,分析了人格和事件是如何影响选举结果的,也为奥巴马新政府中的主角和议程埋下了伏笔。 ——美国《鲍威尔书评》 目录权威推荐 译者序 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 前言:奥巴马时代 这次选举开创了许多先例,也终将被后世所传颂 第一章 感悟成功 奥巴马知道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屏幕,投射着美国人的希望与恐惧,梦想与挫折。也许这样的人从未真正存在过,也不可能存在,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需要一个救世主。 第二章 起死回生 当春末夏初,麦凯恩的竞选开始摇摇欲坠时,媒体已经停止了对他的关注。但他们现在却又蜂拥而至。索尔特意识到,他们是来报道麦凯恩的政治讣闻的。 第三章 持久围攻 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的对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一直持续到预选当天才见分晓。 第四章 参选之战 麦凯恩核心团队调整竞选风格和策略,一心想甩开奥巴马。麦凯恩的核心集团对竞选风格和走向作出了调整,候选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奥巴马推下台。 第五章 中央舞台 在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公然嘲弄麦凯恩,“我觉得约翰·麦凯恩参议员不是不关心美国人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几小时之前他还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牢固呢。请问参议员,你说的是什么经济啊?莫非是你的家庭经济!” 第六章 激烈辩论 奥巴马心知肚明,真正的挑战不在于他对国家政策有多熟悉,也不在于他对国防支出内幕有多了解。他需要展示的与其说是巧言令色,不如说是真正的领袖气质。 第七章 最终角逐 即使在弗吉尼亚这样的“红州”, 奥巴马在民调中的票数也始终领先麦凯恩,甚至威胁到麦凯恩的家乡亚利桑纳州的选票 尾声 附录:独家专访奥巴马 译者序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 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 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 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 早就听说美国《新闻周刊》有一个连续20多年的传统,即每届总统大选揭晓的第一时间即由大腕记者埃文·托马斯等人推出一本胜选总统的书。如2004年的选题成书是《2004年大选:布什如何取胜以及会干点什么名堂》。之所以要等到11月大选日之后才能推出,是因为就连美国人事先也不能十分有把握地断言谁必能当选。策划者做两套方案,对两个候选人都分别做跟踪记录,谁赢了就出版谁的获胜秘籍。 2008年与往届不同,作者似乎早早地把宝押在奥巴马身上。早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奥巴马凭什么赢的序幕就已悄悄掀开。各路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网络上奥巴马支持者人气爆棚的视频短片,数以百万计的各地志愿者挨家挨户的敲门,进行地毯式拉票,以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为首的一干好莱坞明星的加油助阵,在柏林演讲受到20万民众的追捧……美国大选似乎占据每天的新闻头条和百姓话题,而奥巴马的名字也毫无疑问地成为这场竞选风暴的绝对中心。 这还只是国外的场景。在国内,虽然没有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但媒体对奥巴马的报道也可谓铺天盖地。随便打开电视,任何一档整点或不整点的国际新闻中,你必定会看到奥巴马的身影,有关他竞选的话题也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的共同谈资;更有学校将奥巴马的胜选感言整理成中英对照样式,发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要求熟读熟记;再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你会发现,扑面而来的必定是关于奥巴马的各类图书:有自传,也有专家评析;有写他的身世经历,也有专门选取他的经典“语录”,但都无一例外地在封面印上了他的大头照,摆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书店的销售人员会告诉你,只要跟奥巴马沾上边,全都是今年的畅销书。 到目前为止,谁也称不上奥巴马专家,因为奥巴马闯入政界闯入视野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在半信半疑中关注着奥巴马从国会山的一位新科参议员快速走向白宫宝座。为了翻译本书,我们从各个侧面更多地“接触”奥巴马。这其中有美国著名的网络分析专家,通过网民的搜索偏好和点击率来透视奥巴马的网上支持率;有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高级顾问,在他扬扬洒洒长达50多万字的回忆录中,不但对奥巴马赞赏有嘉,更是为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再有就是这本书,出自美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埃文·托马斯的纪实追踪——《奥巴马凭什么赢》。 本书以纪实报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奥巴马起伏迭宕、波澜壮阔的竞选历程。他从强手云集中脱颖而出,面对的是两大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手越强,挑战越大,也就越衬托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 翻开《奥巴马凭什么赢》,你会发现这里面的内容既围绕着奥巴马,又不只围绕着他。这并不是一本单纯对奥巴马歌功颂德的赞美诗合辑,也不是对他的言行进行纯粹纪录的综合报道。只要看一眼目录,你便会发现,这里面也不乏对希拉里、麦凯恩和佩林的描写,甚至分别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他们都是作为奥巴马强而有力的竞选对手出现的,但最后都在竞选中败下阵来。作者并没有就此贬低他们的价值,或做出任何的负面报道,而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中立的立场,坦白地记录了在这场竞选大战中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些内容之前或者不为人知,或者被歪曲报道,但在埃文的书中,它们都原原本本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奥巴马凭什么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通过对奥巴马及其对手的跟踪报道,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的逐步变化,看清整个竞选的来龙去脉: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一波三折,悬念丛生,扑朔迷离,跌宕起伏,使读者在全方位多角度了解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阅读快感。 奥巴马到底凭什么赢?有人说他赢在他的政治创新务实、迎合了当下美国人求新思变的心态;有人说他赢在竞选手法高超,懂得借助网络时代的潮流;还有人说他赢在掌握了时政年轻人的心态,动员了那些未曾参加投票却规模庞大的有潜力群体;也有人认为奥巴马竞赢在他有一支具有坚定信念和超强执行力的竞选团队。作为译者,我们读了这本书,译了这本书,觉得这些说法都对,但也都只说出了“奥巴马凭什么赢”的一个侧面。我们相信,您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当您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时,你得到的就不只是审美享受,更有智慧和心灵等方面的收获。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将以美国新总统的身份站在国会山前,面对数百万美国民众以及全球各国的观众,庄严宣誓,成为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那个时刻,历史的新篇章将就从此揭开,号称求新求变的奥巴马时代就真的到来了。 就像奥巴马竞选总统要组成精兵强将的团队一样,翻译关于奥巴马的这本书也需要团队精神。本书由著名美国问题专家、高级翻译魏宗雷领衔主译,张宁、刘娜携手翻译。为了抢在第一时间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中文读者,我们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特别感谢我们那位足智多谋的“幕僚长”聂乐乐,如果没有她竭尽全力的帮助和鼓励,也许我们不会坚持到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们那些能力卓越的战友和伙伴,她们是邵蓓蓓、方慧倩、蔡月、仉进、田野、张悦、刘丽、孙远波,感谢她们为这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奥巴马在发表胜选演说时,曾感叹“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太久”。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A Long Time Coming 也包含着漫漫长路,来之不易,让人“等得太久”的意思。这也是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为《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唱的主题曲。 是的,在许多时候人们都“等得太久”——政治家的胜利,有缘人的爱情,能打动人心灵的文字作品,都常常让人等得太久。 但这种等待来之不易,但值得期待。 中雷 宁娜 2008年12月20日 文摘第一章 他搞成了 有时,巴拉克·奥巴马怀疑自己是否真如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所说的那样“非你莫属”,而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真的一无是处吗? 巴拉克·奥巴马拥有某种天分,他自己对此心知肚明。他能够让那些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人心甘情愿地去帮助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哈佛法学院就曾卷入到一场关于“政治正确性”的争论中,当时奥巴马由于获得了超过预期成就的出色成绩而被选为《哈佛法律评论》的主编,这可是该刊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黑人主编。尽管奥巴马一如既往却并不偏激地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路线,但依然不妨碍保守派将手中的票投给他。奥巴马是一名很好的聆听者,他会全神贯注并全情投入地倾听别人的诉说。他能用他那过人的智慧使得杂乱的意见统合成合理一致的看法。他的吸引力还来自他的思想深处。他是一名黑人,但却成功地置身种族政治纷争之外,超越了利益集团的分歧。他从未对权利或者怨恨表达过自己的情感。对于人们的追捧或是打击,他也表现得很淡然。奥巴马的做事方式超越了人们关于野心的说法,尽管他本人确实是野心勃勃。在对地位与成就的贪婪的追逐中,竞争在像哈佛这种地方就如同杀戮,奥巴马能够让成功的精英管理者停下来并且时刻记得——服务他人比服务自己更重要。这似乎是个神话,但仍令人怦然心动。 乔治·克莱格是华盛顿特区的一名律师,也是众多重新燃起梦想的美国人之一。但他绝非等闭之辈,大半生都在尽心竭力地服务权势人物并与他们一起工作。他曾在80年代担任过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助手,曾作过克林顿政府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曾作为受雇律师,代表克林顿出席了1999年参议院的弹劾案听证会。他身处高层,出入白宫,过从私交甚笃,熟知权势的弱点,看透了人性的种种缺点。但是,像许多美国人一样,他也厌倦了党派间喋喋不休的纷争,渴望有人能为美国政治带来新气象。出生于生育高峰期的克莱格,现在已是位63岁的老人。他想重温年轻时的理想,60年代他在哈佛读书时的理想,后来在耶鲁法学院时的理想,他在那结识了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罗德姆。2003年秋末,他被邀请去听一名来自伊利诺斯州的年轻参议员竞选国会参议员的演讲,克莱格立即被巴拉克·奥巴马吸引住了。克莱格回忆说“他讲了二三十分钟,我发现他是一个风趣幽默、聪明睿智、知识渊博的州参议员”,很显然克莱格被当晚的主角打动了。华盛顿资深的政界人士弗农·乔丹取笑他说,“克莱格坠入爱河了”。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