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扬州学派
释义

扬州学派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其学术渊源远师顾炎武,近承乾嘉学派的吴派、皖派两方面,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扬州学派的前期学者在治学方法上较之吴、皖两派有很大改进,他们把辑佚、校勘、注释等研究手段熟练地加以综合利用,兼顾训诂与义理,解经更具精确性。他们不仅讲究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汇。注重经世致用,为晚清经世派之先驱。

中文名:扬州学派

时期:清乾隆、嘉庆时期

突出成就:经学、小学、校勘学

代表人物:任大椿、刘台拱

代表人物

任大椿

任大椿(1738——1789),兴化人,乾隆三十六年充《四库全书》的纂修官,扬州学派的前期代表人物,一生立闱于考证名物制度及辑录小学、史书的研究。著有《小学钩沉》、《字林考逸》等。

刘台拱 刘宝楠

刘台拱(1751——1805)扬州宝应人。

刘宝楠(1791——1855)为刘台拱之侄。

二刘博究群书,刘台拱精于《三礼》、《论语》、《荀子》、《汉书》,长于考订,于声音文字尤深,著作有《论语骈枝》、《汉学拾遗》、《荀子补注》等,著述不多而质量甚高。刘宝楠对《毛诗》、《三礼》均有著述,主要著作有《论语正义》24卷,他自己完成14卷,以下由其子刘恭冕完成。

焦循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世居江都北湖黄珏桥(当时属扬州府甘泉县,今为邗江县黄珏桥镇)。他也是扬州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出身寒微,一生以家塾授徒为业。他筑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他一生可以“读书”“著书”四字为概括,他曾以田产换书,夫人也以首饰为他买书,有人在著述中提及,曾看到过他用的书桌,桌面正侧,被膀子磨成凹痕,其刻苦治学的精神可以想见。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通儒,经史、历算,无所不精,酷爱文学,对戏曲艺术也深有研究。在经学方面,他以训诂入手以求通达义理,于《论语》、《周易》、《尚书》、《毛诗》、《左传》、《礼记》都有补疏。尤其对《周易》一书的研究更为独特。他以数学原理中的演绎法施于《易》学研究之中,“以测天之法测易”,“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即把天文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原则用到哲学领域,寻觅《易》学内部规律与联系,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清除了两千年来特别是宋以来对《周易》的许多误解,为从来治《易》的人所不及。王引之称他为“凿破混沌,扫除云雾,——推求,至精至实”。他的戏剧理论集中在《花部农谭》一书中。花部即云集扬州的各种地方戏曲,焦循将花部与雅部(即昆曲)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花部词意直质,妇孺能解,且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加之音调慷慨,激发人心,所以他很为赞赏。在地方史志方面,他完成了《扬州图经》和《扬州足征录》二书,体现了他的史学才能。

王念孙 王引之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扬州高邮人,乾隆四十年进士,累官至永定河道。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祖,嘉庆四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为王念孙之子。

王念孙,性方正,居官廉直,不受请托。乾隆年间,军机大臣和珅把持朝政,索纳贿赂,聚敛财富。乾隆刚崩,王念孙不顾和珅权高势重,党羽众多,首先向嘉庆上奏章,弹劾和珅,其胆识才气震动朝廷上下,于是贤臣纷纷上书,嘉庆皇帝即位仅五天,就宣布和珅十大罪状,将其逮捕下狱,下久被赐自尽,家产查抄,其党羽也都一一议罪。在“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政治斗争中,王念孙能仗义执言,甘冒风险,可见他为政清廉的一斑。他还是治水专家,在任直隶永定河道时,治理过河北一带水患;在任山东运河道时,专门治理山东境内运河;必然造成高宝湖黄沙淤积,祸及运河两岸居民。平息一场争论,为嘉庆帝所赞许。但因其不少治河主张难以实施,一次嘉定河决堤后,王念孙悲愤辞职,归故里著书。王念孙和其子王引之在扬州学派中受到特别推崇,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杰出。其中最著名的著作为《广雅疏证》。《广雅》是魏明帝张揖编的一部辞典,博采汉人笺注《三苍》、《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但《广雅》仍欠精审,王念孙因为之疏证。《广雅疏证》20卷,又补正1卷。一是对传本中的讹字衍字脱字及错乱处一一作了订正,他所校注的本子成了《广雅》的善本;二是以同音假借探求古书字义,就古声求古义,在疏证中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此书最后一卷为其子王引之所作。成为研究古书字义不可缺少的工具书。王念孙治学极其刻苦,为《广雅》疏证,他规定自己每天解决三个字,这样搞了近十年才完成。

继《广雅疏证》之后,王念孙写成《读书杂志》一书,这是一部校读古籍的专著。这部书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记录了王念孙晚年研究史部书、文部书以及一些集部书的成果。

比起父亲,王引之另有贡献,他的《经义述闻》虽多为记述父亲的治学言论,但也抒发自己的见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也常提及引之言论。其时王引之年纪尚小,未过“而立”之年,但在海内已很有名。王引之还撰写《经传释词》10卷,不只是一部解释古书虚字的训诂书,对语法研究也有启发意义。道光年间,王引之已近衰年,奉道光皇帝之命,作《字典考证》12卷,对《康熙字典》错误进行纠正。这部1716年完成的字典,旁征博引,资料宏富,但疏漏错误较多,只因康熙钦定御批,无人敢改。只有道光下令,引之动手,才有资格,有能力校正纠偏。王引之确实不负道光所望,纠正《康熙字典》错误2588条,使这部字典趋于完善。

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音韵方面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学者的赞誉。阮元称他们父子是“一家之举、海内无匹”。章太炎则直言不讳地说:“古韵学到了王念孙,已经基本上分析就绪,后人可做的只不过是修补工作。”王力先生说段(玉裁)、王(念孙、引之)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里程碑。可见二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卓越贡献。

汪中

汪中(1743——1794)江都县人,字容甫。是扬州学派中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孤苦,无力读书,成年后依靠在书铺做伙计得以偷空自学而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0岁时,入江都学为附生;34岁时,选区拔贡生。但从此放弃仕途进取,而过着以文为生的清苦生活,对先秦古籍、三代、两汉学制,以及文字、训诂、度数、名物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且精于金石之学。其经学著作有《经义知新录》、《大戴礼记正误》、《春秋释义》等;乡土著作有《广陵通典》、《广陵对》,骈文《哀盐船文》等;治学经验有《述学》6卷。纵观其文章,首先是敢于大胆驳斥封建礼教和迷信,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批判,为腐儒所不容。二是在经史的研究上有很多独到见解,王念孙、刘台拱都认为他“讨论经史,榷然疏发,挈其纲领”,“识议超卓,唐以下所未有。”三是文风丽雅,为当时讲求“义法”的古文家所不容,其实其文章根柢经史,陶镕汉魏,自铸伟词,当《哀盐船文》一问世,就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人称“雷塘庵主”,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为“九省疆臣”,体仁阁大学士,晚年晋加太傅衔。清道光帝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他的特点是一生虽为达官而不废学问,于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刊都有很泞的造诣。著有《畴人传》、《研经室集》等。他虽累于政务,但每到一处,皆以提倡学术自任,他在督学浙江时,以研读经史必先通训诂,曾主编了《经籍纂诂》一书,手定凡例,采摘经史子诸书,唐以前人的训诂注释于每一字下,按《佩文韵府》韵目归类。王引之为之序,说其特点:“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是研究经籍的重要工具书。他一生倡导学术,培养后进,影响之广,作用之大是很难找出第二人与之相提并论的。其方式,一是以经述文章延揽名流,一时名士如张惠言、陈寿祺、王引之等皆出其门。二是编刻典籍,除《经籍纂诂》外,《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等书都出自他手编印。而并世学者钱大昕、汪中、刘台拱、钱塘、孔广森、焦循、凌廷堪的遗作,都赖他一一刊布。可以说他一生全力传播民族文化,在读书人中影响很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