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扬州市文津中学 |
释义 | 扬州市文津中学,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古运河畔,其前身是“扬州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9年。校园占地面积约50亩。学校以发展为主题,确立了“以发展的目标发展教师,以教师的发展发展学校”的指导思想,弘扬四十多年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勤奋好学,求真创新,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作为教职员工的职业追求。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辨析和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塑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在文津中学前身“扬州市第三中学”就读五年。 中文名:扬州市文津中学 创办时间:始建于1959年 类别:扬州市教育局直属中学 知名校友:朱千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所属地区:江苏扬州 主要奖项:扬州市文明单位扬州市德育先进学校扬州园林式单位扬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主要奖项:省级示范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连续三年教学综合考评获得一等奖德育先进学校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校风:团结务实,自强不息 教风:严谨治学,诲人不倦 学风:勤奋好学,求真创新 学校地址:江苏扬州市江都南路15号 文津中学校史学校初创扬州市文津中学的前身,是原扬州市第三中学,位于古运河扬州段东岸。 原扬州市第三中学,是五十年前作为古城向外扩展的先迁单位之一,于1959年8月在离城三里的东郊开始新建。这是为了城东片居民的子女上中学的需要;也给东郊农民子女就近读书提供了方便。广陵路东段当时称江都路,紧靠河边的地方叫缺口。古运河上没有桥,要摆渡过河。东岸便是城东乡地界,一片广袤的农田和散落的村庄。非农单位仅有某油脂化学厂、某部雷达连和某部120医院。计划中的大运河段尚未开挖,当然也不存在扬州运河大桥、交织的公路和像样的大道。 最初的建校班子,是从各单位抽调而来。首任校长雷守言,是年32岁,原任市一中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石实,原为市一中教导副主任,已是50出头。教师队伍来自四面八方。 然而,时机真的不巧。市三中刚刚在城东沙口的一片荒丘野地上破土动工,便遇上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经费极其短缺,物资异常匮乏,人们正在忍饥挨饿。建校初期所遭遇的困难和艰辛,出乎人的意料和想像,也许是扬州建校史上所仅见的。 三中初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在哪里立足筹建?是在几里路外的市一中商借了一间小屋一个教室,临时接待教职工报到、办公和暂住。本来新建学校应有一笔开办费,但因市三中只是一年前刚办的扬州师专附中的迁并重建,便没有这个款项。仅把那边的一点办公桌椅,课桌椅,还有很少的图书、标本、教学仪器搬过来,用板车拉来的那点家当,就是办学的基本设施了。1959年9月1日市区各中小学已开学上课,市三中的师生也陆续来到。可是本校在建的两排教学平房,两小座配套用房,都还未成型。有的屋顶刚铺上芦席和油毛毡,门窗没配齐,也没有玻璃;有的刚冒出地基,地面尚未平整。一排宿舍,一个食堂,才刚刚筹建。校基四周堆满砖瓦和杂物,几处坟莹依稀可见。没有围墙和栅栏,俨然是农田包围中的一个工地。 艰苦办学就这样,还是要及早开学上课,一切只能因陋就简。便用木楞架起一个牌楼作为临时校门。上面悬挂的校牌,还是利用扬州笫一中学的旧校牌,将”一”字上下各加一横便成”三”字了。树桠上系块角铁,敲打的叮当响,权当上下课钟声。上课没有黑板,从市一中借来两块。教室还在建,开头上课,只好空地上戗块黑板,学生是砖头当凳,膝盖当桌,托着讲义夹,听课做笔记。后来虽进了室内,但还不是完备的教室。记得当年入冬的期末考试,雪花还飘洒进教室。学生顶着报纸,护着试卷,来完成答题。试问,你在别处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1959年9月16日,扬州市教育局局长陈墨来主持开学典礼,地点假借沙口小学操场。开头的一两届,师生们都是很辛苦的,建校劳动的时间要占三分之一左右。一是基建的需要和节省开支;二是教学设备不足,只好轮流上课。劳动成了课程的组成部分,有要求,有指导,也有进度。起初多是清除杂物,平整土地,搬砖运瓦,劳动量很大。接着便是配合建筑工人夯打围墙。因为缺乏资金和材料,几百米的围墙采取的是原始方法”干打垒”,非常费事费力。原来沙口真是沙质土壤,泥墙极易被雨水冲塌,曾很多次返工再来。 后来又在校园内开垦了几亩农田,生物老师殷国宣指导大家播种小麦、棉花、花生、黄豆,栽培四时菜蔬。学校还砌了一小排猪舍,用食堂的菜边、剩料,泔水等喂养了十几头猪仔。有的班级曾利用课余时间为鞋厂纳鞋底,到工厂敲矿石,去邮电大楼工地搬砖头,劳务所得的报酬充当集体活动经费。师生自已动手,既推进了基建,改善了生活,节省了开支;又学到了多种劳动技能,培养了艰苦朴素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艰苦奋斗严重的自然灾害,使资金不能到位,材料又奇缺,真是难为了搞基建的吴主任等人。木材不够,就到乡下收购民房旧料作梁柱,用竹杆树枝作桁条。砖瓦厂没有煤炭烧窑,不得巳用稻麦秸秆作燃料。因火力和温度不够,所制砖瓦疏松不结实,经受不起曝晒和水浸。常见"一阵风雨狂,四野红水淌",时间不长便出现剥落和松塌,不免影响房屋质量。教学经费更是微不足道,没钱添置图书资料和教学参考,要靠教师自备或外借。所用的教具、仪器、标本、挂图,很大一部份得靠各科教师自已制作,或到外校借用。理化实验本应学生分组去做,但没有实验室和那么多仪器,只好在课堂由老师作演示。各科的单元测验卷,期中期末考试卷,系统的复习讲义,教师编写好了,还要自已誊刻腊纸。极普通的粉笔、墨水、纸张,大头针的领用,都习惯了精打细算。大家都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勤俭节约,自已动手,已蔚然成风。 生活上的困难真不少。首先每月的粮票、油票不够吃用,许多食品也买不到。说是”瓜菜代”,瓜菜也很稀缺呀。食堂无奈搞起了”双蒸饭”,以虚涨的体积来”骗饱”大家饥饿的肚子。本该捡掉的菜边、黄叶也尽可能留作食品。教工们常用粮票去邻村换购一些山芋、萝卜等杂粮,调剂渡日。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常到深夜,饥肠辘辘,就到食堂吃碗无油的煮”飞机菜”[即包蓬,是包心菜外围展开的边叶,一般用作饲料或垩田],填填肚子而巳。肉食荤醒都是稀罕之物,肚子里缺少了油脂。张天锡老师曾学做”人造肉”,用化学方法软化骨头等作代用食品,让大家过把肉瘾。 师生情宜基建的进展赶不上实际的需要。初建的教学用房,都要”多功能”化。住校师生曾一度暂宿在教室。然而这房子还没装门,没有窗玻璃。记得有几个风雨交作的夜晚,冷得无法入睡,大家用衣服、毛巾、报纸用来抵挡,还是冷得发抖,只好围挤成一团坐等天亮。入冬之前总算有了集体宿舍,但很拥挤。学生走读的是多数,很分散;离校路远的居多,上学的小道不好走。若遇上大风,缺口摆渡停航,老城区的师生只好绕经解放桥、渡江桥走到学校。每逢阴雨雪下,缺口摆渡拥挤坡滑,上下船易出事故。教师们到两岸护送学生过河。家在城区的教师,散住在东南西北,也没有自行车之类,都是靠步行来校上班。 建校当初的日子的确又忙、又累、又苦。校长、主任们都是领头在先,年轻的一代更是朝气蓬勃,谁也不甘落后。这是开拓,这是锻炼和考验,虽然艰苦,且乐在其中。师生们终于适应了这种不平凡的生活,钟爱着自已用汗水浇灌着的这片热土,眼看着双手创建的学校一天一天的变化。艰难困苦的历练,培养出难能可贵的团队精神,那就是四个大字:自强不息。这样的精神也体现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上。 三中新貌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古运河畔的扬州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9年。校园占地面积约50亩,教职员工110多人,在校学生1400多名。近几年来,随着扬州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日益完善和各初中校均衡发展的日趋平衡,市三中已发展成为扬州城区东部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初级中学。学校连续多年保持扬州市“文明单位”称号,又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德育先进学校”、扬州市“绿色学校”、扬州“园林式单位”、中国红十字会表彰的“红十字先进单位”等。市三中作为江苏省教育厅命名的“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拥有实施现代化教学所需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多座建筑。2003年初,市教育局将市三中列为巩固市区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点学校,明确指出要尽快将市三中发展成为城区东部现代化的省级“示范初中”。市教育局还以三中为起点,全面启动市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实现了“班班通”,使市三中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率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以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立了“以发展的目标发展教师,以教师的发展发展学校”的指导思想。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弘扬四十多年积淀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教风与“勤奋好学、求真创新”的学风,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作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追求,以培养素质的增长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影响的增长点引导教师走规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风雨兼程四十余年,市三中有过辉煌,有过荣耀;在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新的世纪里,市三中的发展充满着挑战与机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愿所有曾经为市三中的成长、发展流过汗、出过力的人们,愿所有曾经在市三中学习、成长的人们,都共同来呵护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让他绽出更为繁盛的花朵,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目前,扬州市第三中学,已更名为“扬州市文津中学”。 三中名人朱千华,男,汉族。生于江苏如皋搬经镇。著名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朱千华在扬州市第三中学学习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于1983年毕业。初中班主任谢正英老师。语文指导为宦伯文老师。 朱千华一直在扬州定居、工作、生活。2006年6月开始行走在南方腹地,作岭南田野考察。现旅居广西南宁,从事岭南文化研究,专业写作。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家。 朱千华的代表作有“岭南文化三部曲”:《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朱千华的作品,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辽阔原野,在充满乡村诗意的同时,也充满着原始的野性与力度,并与现代文明相抗衡。 2006年,朱千华的散文名篇《那些销魂荡魄的声音》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文津中学新貌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古运河畔的扬州市文津中学,前身是扬州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9年。校园占地面积约50亩,教职员工110多人,在校学生1400多名。近几年来,随着扬州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日益完善和各初中校均衡发展的日趋平衡,文津中学已发展成为扬州城区东部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初级中学。学校连续多年保持扬州市“文明单位”称号,又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德育先进学校”、扬州市“绿色学校”、扬州“园林式单位”、中国红十字会表彰的“红十字先进单位”等。文津中学作为江苏省教育厅命名的“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拥有实施现代化教学所需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多座建筑。2003年初,市教育局将文津中学列为巩固市区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点学校,明确指出要尽快将文津中学发展成为城区东部现代化的省级“示范初中”。市教育局还以文津中学为起点,全面启动市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实现了“班班通”,使文津中学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率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以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立了“以发展的目标发展教师,以教师的发展发展学校”的指导思想。学校充分发挥现有22位高级教师和46位一级教师的师资优势,弘扬四十多年积淀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教风与“勤奋好学、求真创新”的学风,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作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追求,以培养素质的增长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影响的增长点引导教师走规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学校德育工作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层次分明、内容完整、针对性强的德育整体规划。坚持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基础,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文明班集体”、“文明学生”和“文明校园”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辨析和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塑造。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教育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家长会和《家校联系簿》的纽带作用,努力探索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途径和方法。2001年6月学校被省妇联等单位联合授予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的称号。 学校从学校生源特点出发,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校本教学研究为核心,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针对学生的学情,学校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在规范“教学六认真”的同时,以小班化教学为载体,通过实施“导学稿”这一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尝试“分层教学”,在难度、进度和坡度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都能得到适度发展,努力实现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突出“提优补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补差”工作着力于“从最后一名抓起”,努力做到“日日清、周周结”,不断推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整体优化发展。在2002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中,我校初三年级的两名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2003年,我校初三一名学生又夺得了“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一等奖。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以新建成的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化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为目标,凭借扬州大学、扬州教育学院专家教授的技术指导优势,努力探索“导学稿”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整合效应,走出一条适合文津中学校情、学情实际,能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难题,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教科研发展之路。 风雨兼程四十余年,文津中学有过辉煌,有过荣耀;在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新的世纪里,文津中学的发展充满着挑战与机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愿所有曾经为文津中学的成长、发展流过汗、出过力的人们,愿所有曾经在文津中学学习、成长的人们,都共同来呵护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让他绽出更为繁盛的花朵,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