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扬州建筑雕饰艺术 |
释义 | 《扬州建筑雕饰艺术》从艺术学的视角研究扬州传统建筑雕饰,拍摄扬州古建筑及细部特写千余张,遴选570余张,编纂成册。作者张燕(1944-),女,江苏扬州人,东南大学教授、文学院学术委员、设计艺术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虹军,1934年生于江苏兴化,中共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图书、文博(群文)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委会会员,江苏省影协名誉理事,扬州市文联名誉委员,扬州市影协艺术顾问,现受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历代建筑图册编委会邀聘,参与《古风》中国历代建筑系列图册(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的摄影工作。 版权信息作 者: 张燕,王虹军 编著 出 版 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2-1 字 数: 407000 页 数: 208 开 本: 16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1050866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艺术>>建筑艺术 定价:¥65.00 内容简介“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的名字,令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向往。它历汉唐而至明清,长期是江淮水运的枢纽和南北货运的集散地、繁华的商业都会和文化名城。清代,盐业的带动使扬州经济达于鼎盛。商人们在扬州大兴土木,“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康乾南巡又使扬州园林声誉扶摇于苏州园林之上,经济的和繁荣则使会馆、寺庙多如林立。徽商带来徽州的建筑匠师,使徽州建筑艺术融入扬州建筑之中,“迎銮”又使扬州建筑参酌了京师款式,加上扬州地处南北之间,形成北方官式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杂糅的建筑风格。清人钱泳评论:“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乾隆间李斗借刘大观语云:“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经过几百年风风雨雨,这些现存的刻印着扬州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已属凤毛麟角。 本书从艺术学的视角研究扬州传统建筑雕饰,拍摄扬州古建筑及细部特写千余张,遴选570余张,编纂成册。书首冠以中英文对照目录和两万言总论;接着,分会馆书院、高门大宅、城效园林、祠堂寺庙等六类,展示图例,每图下有详尽的鉴赏文字。作者在总论中,叙述了扬州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扬州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风格流变及民艺特点,并且总结工匠经验,介绍扬州传统建筑的青砖雕饰工艺,分析了扬州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生成发展的时代原因。全书艺术性、学术性、史料性并重,资料全面精确,突出建筑的细部雕饰,同时展示它在整体建筑上的位置,使一般读者借一斑而得窥扬州园林住宅之概貌,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使建筑专业读者从中得到设计和施工工艺的借鉴;使艺术学、文化学、历史学学者借以了解扬州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作者简介张燕(1944-),女,江苏扬州人,东南大学教授、文学院学术委员、设计艺术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聊城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民进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东南大学本部支部主任等。研究方向中国艺术历史及理论。 王虹军,1934年生于江苏兴化,中共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图书、文博(群文)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委会会员,江苏省影协名誉理事,扬州市文联名誉委员,扬州市影协艺术顾问,曾受聘兼任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辅导老师,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扬州职工大学、扬州师范学院摄影专业教授,现受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历代建筑图册编委会邀聘,参与《古风》中国历代建筑系列图册(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的摄影工作。 目录青砖的艺术——论扬州传统建筑雕饰 扬州建筑雕饰揽胜 一 会馆书院 (一)湖南会馆门楼 (二)岭南会馆西侧大门 (三)岭南会馆门楼 (四)梅花书院 (五)四岸公所门楼 二 高门大宅 (一)马世杰住宅大门 (二)李氏盐商住宅大门 (三)丁氏盐商住宅大门 (四)盐商卢绍绪住宅大门 (五)佚姓盐商住宅大门 (六)高邮王府大门 (七)吴道台故居 (八)刘庄大门 (九)九巷旧城老屋 (十)朱自清故居 (十一)丁家湾民居大门 (十二)江上青故居 (十三)扬州青砖小巷 三 城、郊园林 (一)寄啸山庄 (二)个园 (三)小盘谷 (四)汪氏小苑 (五)逸圃 (六)二分明月楼 (七)平园 (八)匏庐 (九)珍园 (十)蔚圃 (十一)治春园香影廊 (十二)卷石洞天与盆景园 (十三)王氏小园 (十四)瘦西湖 (十五)平山堂 (十六)高邮文游台 四 寺庙祠堂 五 标志建筑 六 公私收藏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