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扬州大学
释义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主页:

中文名:扬州大学

外文名:Yangzhou University

简称:扬大

校训:坚苦自立

创办时间:1992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江苏省

学校属性: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现任校长:郭 荣

知名校友:丁帆、王松年、仇和、阮长耿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

主要院系: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2个

硕士点:226个

博士点:54个

主要奖项: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博士后流动站:7

基本信息

中文: 扬州大学

英文:Yangzhou University

校 训:坚苦自立

校 风:求是、求实、求新、求精

建立时间:1902年

校庆日:5月19日

地址:中国江苏 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扬州大学坐落于长江、古运河之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 是一所综合性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参照211工程标准建设重点综合性大学, 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三所重点大学之一(另外两所为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动物科学和农学实力位列全国前十,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国50强左右。学校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历史渊源

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

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河。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参与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60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

学校概况

扬州大学坐落于江苏名城-扬州市区内。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含培育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江苏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学校遴选出“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95个,基本建成了国家、省(部)、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学校建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9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实验区,1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14门国家精品课程。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462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7362人。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点64个,硕士点268个,博、硕士专业学位14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4个,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级研究院10个,1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优良的学术传统、浓郁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推动扬州大学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术影响日益深远。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到处都留下了扬州大学人的身影和印记。

办学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对外交流活跃。校园占地面积4090亩,校舍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8个校区位于市区中部,首尾相连。全校固定资产总值24.5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3亿元,图书馆藏书380余万册。拥有实验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附属中学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及设备完善的临床医学院。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

学科门类

扬州大学共设10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在农学、文学、教育、医学等方面有深厚的根基。

校区分布

荷花池校区

文汇路校区

瘦西湖校区

江阳路北校区

江阳路南校区

淮海路校区

广陵学院校区

扬子津校区

学院设置

扬州大学文学院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扬州大学法学院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农学院、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大学医学院

扬州大学商学院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专业设置

学院名称 专业数 专业名称

文学院 3 1、汉语言文学(师范)
2、汉语言文学(文秘)
3、对外汉语

社会发展学院 4 1、历史学(师范)
2、档案学
3、社会工作
4、哲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 1、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学院 5 1、美术学
2、音乐学
3、艺术设计
4、服装设计与工程
5、音乐表演

法学院 1 1、法学

外国语学院 7 1、英语(师范)
2、日语
3、韩语
4、法语
5、商务英语
6、阿拉伯语
7、英语(英语翻译)

数学科学学院 2 1、数学与应用数学
2、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4 1、物理学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微电子学
4、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5 1、化学
2、应用化学
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化学工程与工艺
5、制药工程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  2 1、教育学
2、小学教育

新闻与传媒学院 3 1、广播电视新闻学
2、教育技术学
3、摄影

体育学院 3 1、体育教育
2、社会体育
3、民族传统体育

机械工程学院 5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工业设计
5、车辆工程

信息工程学院 7 1、自动化
2、电子信息工程
3、通信工程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软件工程
7、网络工程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3 1、水利水电工程
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3、农业水利工程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4 1、建筑学
2、土木工程
3、工程管理
4、交通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5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测控技术与仪器
3、热能与动力工程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1、给水排水工程
2、环境工程
3、农业资源与环境
4、环境科学
5、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农学院 2 1、农学
2、农村区域发展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4 1、植物保护
2、生态学
3、园艺
4、园林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3 1、动物科学
2、水产养殖学
3、草业科学

兽医学院 3 1、动物医学
2、实验动物
3、动物检验与检疫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3 1、生物技术
2、生物科学
3、生物工程

医学院 5 1、临床医学
2、中医学
3、护理学
4、药学
5、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商学院 15 1、经济学
2、财政学
3、金融学
4、国际经济与贸易
5、农林经济管理
6、国际商务(中澳合作办学)
7、工商管理
8、市场营销
9、人力资源管理
10、电子商务
11、会计学
12、财务管理
13、行政管理
14、公共事业管理
15农林经济管理(农村金融)

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7 1、旅游管理
2、烹饪与营养教育
3、食品科学与工程
4、食品质量与安全
5、营养学
6、乳品工程
7、生物工程(发酵工程)

广陵学院  招生专业设置详见学院网页(点击进入)

院系介绍

农学院

农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大,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学院目前设有农学、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农村区域发展与信息技术4个系,设有农学、农村区域发展2个本科专业和农学(农业信息技术)1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和各类研究机构8个、农业部创新工程中心2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和校级重点学科4个,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挂靠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农业部种植指导专家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5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66人。目前,在校本科生55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5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8人、博士研究生65人、外国留学生1人。

学院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院在研科研项目163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9项,省(部委)级项目50项,在研项目经费达7000多万元。近三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13项,育成作物新品种6个,申请国家专利8项。不少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现有植物基础、作物学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等校内实习场所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19个。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文学院

文学院前身是扬州师院中文系。一代词曲学大师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审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文秘方向)本科专业,该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学院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扬州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文艺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文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省级一类精品课程。教材《文学理论》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在文学院办学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学养深厚,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如任中敏、蒋逸雪、徐沁君、谭佛雏、王善业、孙龙父、李人鉴、江树峰、李廷先、顾黄初、曾华鹏等,他们薪火相传、泽被后学,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院的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近7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他们教书育人,砥砺学问,奋力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年来,文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800多篇,出版论著80余部,具有代表性的获奖成果数十项,其中14项成果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港台、日本、越南、韩国学术刊物,曾多次推介学院的重要学术成果和学术带头人的业绩。学院学者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韩国、越南、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5项部、省级科研项目。承担的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的科研任务已经圆满结项。

社会发展学院

发展学院(社会科学部)现设有哲学、历史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档案学、社会工作等5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哲学课程群》是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群,《中共党史》是江苏省普通高校一类优秀课程,《中国现代史》是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校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历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别有50多年和40多年的办学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共党史、政治学理论、伦理学等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118人,有教授19人、副教授58人,博士(含在读)37人,硕士(含在读)60人。

学院现有本科生769人,硕士研究生103人,设有国家奖学金、朱敬文奖(助)学金、专业奖学金、孝廉奖学金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近40项。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次被评为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在扬州大学向高水平大学迈步的进程中,学院在传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语言技能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在教育战线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其他部门能独当一面从事贸易、管理或翻译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已经发展成为省内有地位、有影响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外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现有在籍本科学生1205人,研究生178人,各类成教生1359人。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1952年,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有基础数学博士点以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与控制、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等六个硕士点。基础数学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15人,其中硕士、博士生106人。经过长期建设,该院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各层次数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该院有一支优秀精干的师资队伍,68名教师中有教授14名,副教授32名;博、硕士生导师2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名。该院从严治教,办学水平较高,半个世纪以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省内有较大影响。近年来,该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项目。在微分几何、动力系统、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表示论与量子群、编码和密码理论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院图书资料室有中外文藏书2万余册,订有中外文专业期刊180余种,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院还举办《高中数学教与学》和《初中数学教与学》两本全国发行的杂志,是国内同类杂志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杂志。该院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学风纯正,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连年获得全国一、二等奖,一个班级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近几年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大学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100%。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现有三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六个点(方向):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微电子与固体物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方向)、生物物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目前全日制在校生 700 多人,研究生 80 多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现有教职工 79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19 人、副研究员 1 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 6 人、工程(实验)师 10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17 人、硕士 24 人,博士生导师 3 人,硕士生导师 15 人。

学院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物理学是省级特色专业,大学物理实验为省级二类优秀课程,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近年来获省、部级优秀校改项目十余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先后有十多人次获省教育厅“红杉树园丁”奖以及校优秀教学质量奖。近五年来先后主持研究国家 973 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 18 项、省部级项目 20 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40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文章 200 余篇,出版编、著、译教材和专著十余部。设有“扬州大学复杂科学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室”两个校级科研机构和“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技术应用研究室”等科研机构。

学院有管理严格,设备先进、齐全的教学科研实验室。现拥有实验用房 5800 平方米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 1200 余万元。院资料室藏有中、外文图书 1.8 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文期刊杂志近 100 种。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位于风景秀丽的瘦西湖畔。学院现有化学(含师范)、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师范类)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学院现有省级一类优秀课程和二类优秀课程各两门;在籍本科生近900名,学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按院招生,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通修课及基础课。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结合学院的教学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上述专业。学院坚持"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自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名列全校第一。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104名教职工中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100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含国家重点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50多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奖,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学院现有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它们分别是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籍博、硕士生近260名。物理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同时也是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院管理的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是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实验条件、实验装备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2002年建成的一万三千平方米教学实验大楼为培养优质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料室藏有中外图书、杂志3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期刊近300种,其中外文期刊50余种。拥有Elsvier 、Chemical Abstracts 和ACS等国际学术界一流的大型数据库。

学院非常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都有许多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也经常邀请国内外学者来学院作学术报告和访问。目前已与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大学(Huddersfield)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并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本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可依据相关条件申请进入中英强化班学习。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由原扬州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和实习工厂新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始于1952年,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

学院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四个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开设5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江苏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点、校一类重点学科,“机械设计与理论”为校二类本科专业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械工程专业本、专科段主考单位。在籍全日制学生千余人。

学院设有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六个教科部和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现有教职工128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11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3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40人;专任教师67人,硕士生导师28人;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的75.38%,其中博士16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火炬”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市级奖励;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其中《先进制造技术》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类教材;年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几年有多件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参加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多次荣获各类奖项。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美、日、德、澳等发达国家进修,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日本北九州工业高专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且互派学生到对方学习深造。学院充分发挥机械、汽车、材料等学科(专业)与江苏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有利条件,成立了机电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博世柴油技术培训中心、多维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电子设备工厂等科技开发和科研服务机构,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完成了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现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水利水电工程和农业水土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拥有一支开拓进取精神强、学术造诣深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数十年来,学院已培养了研究生、本专科生260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600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60余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品德好、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有省级优秀课程5门,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18个。学院设有江苏机电排灌工程研究所、江苏水利工程研究所和扬州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研究所。近年来,新增各级科研课题300多项,其中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并获得江苏省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近20项。

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曾培养了越南留学生。先后派学者赴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法国、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或合作科研,接受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专家来院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所在的江阳路南校区环境幽雅,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完善。校区图书馆藏书近60万册。工程馆装备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学院学生除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江苏省政府奖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外,社会各界人士还为学院学生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刘毓藻水利科学技术奖学金、虹源奖助学金等。自1984年以来学院多次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单位,省级校风建设成绩显著单位和省普通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初,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清末状元、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在以冯焕文、张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畜牧学家的推动下,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创业,时至今日,各项事业硕果累累,一派欣欣向荣喜人景象。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2人,40岁以下教师博士化比例接近80%。

学院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现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江苏省重点学科各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各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各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并建有蜂产品研究所、兔业工程研究中心、饲料牧草研究开发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室(所)以及饲料厂、实验蜂场、水产温室等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中动物科学(含动物营养)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745名,其中博硕士研究生221多人(含外籍留学生),本科生524多人,另有成教注册在籍学生700多名。全校第一个学成归国的留学博士生就毕业于学院。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国际交流工作,现主持国家部省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80余项,在研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元,畜禽饲料、蜜蜂产品、扬州鹅、京海黄鸡等多项产品和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院还与日本、德国等国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

多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因为就业目标务实、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熟练、适应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或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多名毕业生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师资及其他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实力较强。全校现有教职工37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7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003多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7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1430多人。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点54个、硕士点226个,博、硕士专业学位14种,拥有MBA、MPA和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部、省级重点学科8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4个,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10个,省级研究院10个,科学研究机构84个,教学实验中心37个。学校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2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2.56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位居全国高校前40名、江苏高校前列。“九五”以来,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该校教师主持的一项成果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至2008年10月,共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以来有3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三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对外交流活跃。校园占地面积45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22多万平方米;8个校区位于市区中部,首尾相连。全校固定资产总值18.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3亿元,图书馆藏书325万册。拥有实验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附属中学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及设备完善的临床医学院。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

合并办学1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建校之初,我们走的是联合办学的道路;从1995年上半年起,学校由松散型联合转变为实质性合并。1998年,学校按学科群重组了13个二级学院。2002年之后,基于学科建设需要的原则,学校又进行院系的局部重组,学院数由原来的15个增加至27个,构建了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减少了管理层次,理顺了内部关系,提高了运行效益,为学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校党委被党中央、中共江苏省委分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承传历史辉煌,谱写改革华章。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扬州大学,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河,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征程中,扬州大学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由“规模大校”到“内涵强校”的转变,由“改革名校”到“质量名校”的转变,努力构建和谐学校,在建设新名校的目标下,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02年 张謇在南通创办通海农学堂及通州师范学校;

1906年 张謇将通海农学堂附设到通州师范学校,成为该校农科……;

1952年8月 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农科与苏南文教学院农业教育系、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建立苏北农学院,即江苏农学院前身;

通州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与扬州中学数理专修科、苏南丹阳艺术学校艺术专修科、苏北师资训练学校教育专修科合并建立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即扬州师范学院的前身;

1952年~1992年 见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1992年5月19日 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

1992年~2004年 扬州大学历经松散型联合、实质性合并、全面改革调整等三个阶段。到2008年,扬州大学拥有荷花池校区、瘦西湖校区、文汇路校区、江阳路北校区、江阳路南校区、淮海路校区、盐阜路校区及扬子津校区等8个校区;设置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及广陵学院等24个学院。

院士风采

刘秀梵,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5月19日生,江苏省靖江市团结乡长胜村人。1965年7月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兽医专业。现任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学科带头人,农业部畜禽传染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扬州市委主委、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研修生物技术,美国农业部禽病和肿瘤学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访问教授。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996年、2000年,分别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1997年,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先后承担“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以及一批部省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众多研究成果。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NF8株)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城疫检疫规程”2000年被农业部鉴定为国家标准,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多项。在国内率先将单抗技术应用于动物疫病研究和控制领域,研制出针对重要畜禽病原体的单抗100多种,建立了快速诊断检验的新方法;研制出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2+3型双价活疫苗等5种新疫苗,取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已批准工业化生产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编我国第一部兽医流行病学教材和专著,在我国禽流感、新城疫等重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做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为制定相关疫病的有效防制对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在重要畜禽疫病的发病机理和免疫机理及新城疫病毒基因组结构等基础研究中有重要发现,在载体和重组疫苗等高新技术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8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6篇)。

承担多门博、硕士生专业课程,并取得一批成果。《单克隆抗体在农业上的应用》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兽医流行病学原理》获1996年农业优秀教材一等奖;“畜禽传染病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1997年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已培养博士26名和硕士82名,同时培养了一批本学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学校层次

扬州大学的定位是国家级重点综合性大学,全面参照211标准建设,为成为一所新名校而不断前进。

扬州大学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名;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名列五十七名。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五十四名。

人才培养

普通本科教育:扬州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办出特色” 的指导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在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目前,学校正在全面贯彻落实校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研究生教育:扬州大学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62年。合并办学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

成人教育:扬州大学成人教育办学历史源于1958年,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本、专科成人教育毕业生34200多人,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1992年合并办学以来,成人教育坚持“立足扬州,面向江苏,部分专业面向全国,积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依托全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和成人教育办学适应性强的特点,所开设的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

留学生教育:扬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首批对外招收留学生的高等学校之一,各学院均具备对外招收留学生的合格师资和教学条件,尤以体现东方文化的特色专业见长。汉语语言、中国烹饪、武术保健中医针灸推拿、中国历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艺术、中国法律、中国经济、农学、畜牧兽医、生物工程等专业均有很长的招收留学生和进修生的历史。

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人事部2003年10月以来正式批准扬州大学建立中国语言文学、作物学、兽医学、化学、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文学院,以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等博士点学科为支撑,其中文艺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词曲学、中国文学与学术、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文艺学等。

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化学化工学院,以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博士点为支撑,物理化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与界面化学、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材料物理化学、纳米技术等。

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植物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区域农业发展等七个博士点为支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作物生理生态、农产品安全与环境、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以及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等。

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兽医学院,以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免疫学等六个博士点为支撑,其中预防兽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禽主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及防制对策、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与免疫机理、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转基因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等。

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和草业科学等博士点为支撑,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资源的评价及保护与利用、遗传标记与动物育种、胚胎工程与转基因动物、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技术和牧草高产栽培与开发利用等。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扬州大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交流活动,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 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拓展了对外交流的空间,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

董事组织:董事会是由热心高等教育、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以自愿方式组成的集团联合体。董事会对学校办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建议和策划,对董事会基金的筹集、使用进行决策,是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稳定、全面、紧密的合作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许嘉璐、钱伟长、季允石、江泽慧、张绪武担任首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王荣炳担任首届董事会董事长……

校友天地:扬州大学有10多万名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上勤奋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学校成立了校友会,并在省内13个省辖市和北京、深圳、新疆、湖南、海南、辽宁、大庆等校友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了校友组织……

杰出校友

(以姓氏笔画为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仇和 中共云南省委 省委副书记

丁 帆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丁解民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于广明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副主任

王 荣 深圳市委 广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

王 秦 江苏省科技厅 副厅长

王松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原副校长、少将

王荣炳 江苏省人民政府 原副省长

王稳卿 江苏省计划委员会 副主任

方洪锦 扬州大学 原常务副校长

厉 律 中国建设银行扬州市分行 行长

卢益群 中国银行扬州分行 行长

冯 义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冯玉琳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原所长

阮长耿 苏州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志和 香港嘉华集团 主席

朱开定 仪化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

朱汉朝 中国工商银行扬州市分行 行长

朱永新 苏州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朱克昌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
扬州大学 副主任
原党委书记

朱恩馀 香港朱敬文基金会 主席

刘 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 副校长

刘 钰 江苏省社科院 副院长

刘 超 扬州大学 原副校长

刘立仁 江苏省政协 秘书长

许仲梓 南京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齐丽华 江苏省档案局 副局长

江泽玲 世明双语学校 名誉校长

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 原校长

孙永如 扬州市人大 副主任

孙德海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所 党委书记

花长友 徐州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严华海 扬州大学 纪委书记

杨家栋 扬州大学 原副校长

李延保 中山大学 原党委书记

李慧秋 淮安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陈可冀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宝田 江苏省政协 副主席

吴登云 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 原院长

肖瑞锋 浙江工业大学 副校长

余松烈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九汉 江苏省政协 副主席

张亦斌 苏州新海宜电讯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张道一 东南大学 教授

范 明 江苏大学 党委书记

周 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授、圣马列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

周 珉 江苏省卫生厅 厅长

周 建 江苏省司法厅 纪委书记

周君亮 江苏省水利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家新 泰州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周新国 扬州大学 副校长

季 浏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院长

季金虎 南通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宗顺留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 原副司令员、中将

郑建初 江苏省农科院 副院长

赵 龙 无锡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赵 进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副厅长

赵永贤 江苏省人事厅 厅长

赵进声 江苏省电信公司扬州分公司 总经理

胡家兴 扬州大学 原副校长

胡凌云 东南大学 原党委书记,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封超年 金陵科技学院 院长

洪 军 中共扬州市委
扬州市纪委 原副书记
原纪委书记

施履吉 中科院上海细胞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华孙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 副主任

袁相碗 江苏省教委
扬州大学 原主任
原校长

袁振国 中央教科所 所长

顾铭洪 扬州大学 原校长

晁家宽 徐州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徐恒菊 盐城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徐镜人 扬子江药业集团 董事长、总经理

郭 荣 扬州大学 校长

凌启鸿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原副主任

唐 文 吉林商业专科学校 校长

唐春庚 扬州亚星奔驰有限公司 党委副书记

黄汉升 福建师范大学 副校长

黄莉新 江苏省政府 省委常委、副省长

黄翠玉 江苏省侨务办公室 原主任

曹德荣 扬州市建筑工程公司 总经理

蔡彦加 江苏省教育厅 副厅长

葛建枢 扬州大学 原党委副书记

葛锁网 江苏省教委
扬州大学 原副主任
原党委书记

谢 波 宿迁市人民政府 常务副市长

解信鹏 镇江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雍自强 江苏油田勘探局 局长

翟虎渠 中国农业科学院 院长

裴春传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首席教授

缪瑞林 宿迁市人民政府 市委书记

颜争鸣 江苏省体育局 副局长

潘国驹 新加坡KH生物技术公司世界出版公司 主席

樊建平 中国水利水电八局 党委书记

戴 斌 江苏曙光光电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

徐 峰 扬州新恒信钢铁有限公司 总经理

名誉董事长名单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许嘉璐 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

钱伟长 全国政协 原副主席

季允石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原常务副部长(正部级)

江泽慧 中国林业科学院 原院长

张绪武 全国工商联 首席常务副主席

董事长、副董事长名单

董事长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王荣炳 江苏省人民政府 原副省长

副董事长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宗顺留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 原副司令员、中将

凌启鸿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原副主任

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 校长

李延保 中山大学 原党委书记

翟虎渠 中国农业科学院 院长

胡凌云 东南大学 党委书记

范 明 江苏大学 党委书记

郭 荣 扬州大学 校长

董事会秘书长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叶蕴珊 扬州大学 副校级调研员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陈章龙

陈章龙,男,汉族,1960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法学博士、教授。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紫金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主任等职,2002年1月起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3年4月起兼任副校长;2008年6月起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1997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十佳,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主要社会兼职有: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理事等。

陈章龙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行政管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价值观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一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项、主持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项目一项。出版的著作有:《冲突与构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价值观研究》、《社会研究方法导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论主导价值观》、《当代中国思想道德体系论》等。发表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社会研究方法导论》曾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校长、党委副书记:郭荣

郭荣,男,1954年2月生,江苏仪征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5月任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2年1月起任扬州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08年11月兼任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先后被国家教委、省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曾荣获江苏省“红杉树”教育奖金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中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及其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现为扬州大学界面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杂志《 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gy 》(美国) 远东地区编辑、《物理化学学报》编委、《日用化学工业》杂志编委。十二届国际胶体与界面化学大会主席(2006.10 北京)。

党委副书记(正校级):刘延庆

刘延庆,汉族,1956年11月生,江苏泰州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原南京中医学院,198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两次赴日本学习、工作,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扬州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学生工作部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02年7月任扬州大学校长助理兼广陵学院院长;2005年4月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2006年2月任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副书记;2009年1月任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正校级)。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长期从事研究生指导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以及镇痛中药的基础与临床等。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完成部、省级课题3项。曾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扬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现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副校长、纪委书记

党委常委、副校长:周新国

党委常委、副校长:焦新安

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健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芮鸿岩

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耀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严华海

党委常委、副校长:胡效亚

党委常委、副校长:叶柏森

国家级重点学科

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本学科源建于1902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江海农学堂。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86、1994、2001年相继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控制方向还于2005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1996年以来,一直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在著名作物栽培学家凌启鸿教授等前辈带头人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创立了作物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源库调控等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了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以上成果已成为本科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作物群体质量》专著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研究生用书),为我国作物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进入新世纪,本学科在现任带头人张洪程教授带领下,积极开展学术创新、拓展学科领域、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开发,形成了作物栽培耕作新技术新理论、作物栽培生理、作物环境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控制等4个学科方向及具有强劲攻坚能力的创新团队。

本学科形成了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具有强劲攻坚能力的学科梯队,现拥有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与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校内外基地配套,教学科研条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2001年至2006年,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79项,累计科研经费5890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经费占63%;发表学术论文489篇(其中SCI收录42篇,影响因子5以上3篇),出版专著13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作物精确定量栽培、优质无公害生产与轻简栽培技术等重大成果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48亿元。招收博士生70名、硕士生186名,先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8: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