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傲慢与偏见/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释义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是她自己最喜爱也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被英国小说家毛姆称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原名《初次印象》(First Impresslons),于1797年以书信体形式写成,1809年奥斯丁进行了彻底改写,于1813年发表。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小说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语言清新流畅,充满机智。

基本信息

书 名: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傲慢与偏见(全译插图本)

作 者:(英)简·奥斯汀 著,罗良功 译

I S B N:10位[753542662X] 13位[9787535426628]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6月1日

定 价:¥15.00 元

版 次:第1版

丛 书 名: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平 装:353页

开 本: 32开

商品尺寸:21 x 14.4 x 1.8 cm

商品重量:381 g

A S I N:B0011C1CO4

内容提要

小说围绕着班纳特太太如何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故事。其中又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但却十分高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对达西心存偏见。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终于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小说最终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

小说不仅在文字和语言风格上令读者沉迷与陶醉,更以其严谨的结构、饱满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吸引读者步步深入,逐渐进入小说的美妙世界。

这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而且至今,根据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也不下十几部不过其间佳作甚少。

编辑推荐

《傲慢与偏见》叙述了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在母亲用心良苦的安排下,整日期待与富有而地位显赫的贵族联姻。大姐吉英与新邻居彬格莱先生一见钟情;而二姐伊莉莎白则对彬格莱身边的达西先生深感厌恶。后来,彬格莱不辞而别,加上威科汉姆一旁的诬陷,使丽萃(伊莉莎白的小名)的偏见日益加深。几经捉弄,丽萃与达西重逢。达西向丽萃求婚遭拒,使他的傲慢受到重挫,不得不写信告之真相。丽萃因而明白威科汉姆实际上是个伪君子,且以自己最初的偏见为耻。小妹丽迪雅被威科汉姆诱拐私奔,达西不顾身份地奔走帮忙、使丽萃渐生爱情。最后,由于达西的帮助,彬格莱也回到吉英身边。到此,一对曾关傲慢和偏见而耽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童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童

第三十七童

第三十八童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童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主要角色

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丽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继承。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班内特太太(Mrs. Bennet)班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将来的财产和屋子将会由柯林斯先生继承。因为这件事,她非常渴望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并尽力撮合新邻居宾利先生和其中一个女儿。她亦希望能够令其中一个女儿和柯林斯先生结婚。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大事,想利用女儿钓金龟婿。

珍·班内特(Jane Bennet)伊丽莎白的姊姊,班内特五姐妹中最年长的,也是公认最美丽的一个。她温柔、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经常收藏自己的情感。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性格并不讨好,是一名书呆子。她鄙视其他姊妹的兴趣,并经常希望能展视自己的音乐才华,及以警世格言来警告身边的人。

凯瑟林(凯蒂)·班内特(Catherine "Kitty" Bennet)排行第四,十七岁,经常跟随妹妹丽迪亚。

丽迪亚·班内特(Lydia Bennet)排行最小,十五岁。她非常喜欢调情,个性天真而鲁葬。最终和韦克翰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能结婚。

查尔斯·宾利(Charles Bingley)一个单身的有钱人,在班内特的住宅附近租了房子。达西先生的朋友。性格温和,活泼,但易受人影响,所以常被朋友牵着鼻子走。一直爱慕珍·班内特,但对她的感情,保持一点不确定,但在朋友的一番分析后,确定了所爱并跟她结婚。

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班内特先生的表亲,一个唠叨而势利的牧师。由于他是跟班内特先生最亲近的男性亲戚,他将会接管班内特先生的遗产。柯林斯先生经常奉承他的资助人,凯瑟琳·德波夫人。

夏绿蒂·路卡斯(Charlotte Lucas)伊丽莎白的好朋友,也是邻近地主的女儿。但她的爱情观和伊丽莎白截然不同,最终为了利益嫁给了柯林斯。

路易莎·赫斯(Louisa Hurst)和 凯洛琳·宾利(Caroline Bingley)宾利先生的姊妹,非常高傲,经常歧视班内特家族及其他地位比她们低的人。

凯瑟琳·德波夫人(Lady Catherine de Bourgh)达西先生的姨母,柯林斯先生的资助人。傲慢专横,富有高傲的寡妇,提拔柯林斯先生做牧师。门第观念很深,一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先生,所以相当反对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婚事。

乔治安娜·达西(Georgiana Darcy)达西的妹妹,比达西年轻十多岁。含羞内向,多才多艺。

安妮·德波(Anne de Bourgh)凯瑟林·德波夫人的女儿,与达西订婚,体弱多病。

乔治·韦克翰(George Wickham)一个吸引伊丽莎白的年轻军人,达西先生的儿时玩伴。唯利是图,为了报复达西先生,所以到处传播毁谤他的谣言,让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偏见。因为挥霍过度,欠债累累,最后和丽迪亚·班内特私奔,并结婚。婚后,就厌倦了丽迪亚。

费兹威廉上校(Colonel Fitzwilliam)凯瑟林的外甥,达西的表亲。非常和蔼可亲的绅士。

菲力太太(Mrs. Philips)班内特太太的姊妹,举止粗俗。

爱德华·嘉蒂纳(Edward Gardiner)班内特太太和菲力太太的兄弟,在伦敦做生意。聪明而且有教养。

嘉蒂纳太太(Mrs. Gardiner)嘉蒂纳先生的太太,是班内特姊妹──特别是珍和伊丽莎白最喜欢的阿姨。

精彩书摘

贝内特先生是第一批前去拜访宾利先生的人中的一位。虽然自始至终他在妻子面前嘴硬,说不去拜访宾利,可心里老早就有了打算。到了那天晚上,他都还把妻子蒙在鼓里,不想在那时候还是给泄露出来了。事情是这样的:贝内特先生看着二女儿忙着装饰帽子时,冷不丁地对她说道:“丽兹,但愿宾利会喜欢你的帽子。”

“我们压根儿就无法知道宾利先生喜欢什么,反正我们不打算去拜访人家。”她的妈妈愤愤说道。

“可是妈妈,别忘了我们在参加舞会时会见到他的。”伊丽莎白说道,“龙太太答应过我们要引荐一下的呢!”

“我想龙太太不会这样做。她自己就有两个侄女,况且她这个女人又自私又虚伪,我还瞧不上她呢。”

“我也是。”贝内特先生接着话茬说道,“看到你们不打算靠她帮忙,我很高兴。”

贝内特太太不屑搭理他,可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怨气,于是开始责骂起女儿来。

“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凯蒂,别一个劲儿地咳嗽了。可怜可怜我的神经吧,都快让你给撕裂了。”

“凯蒂咳嗽也不分个场合,”父亲说道,“太不会安排时间了。”

凯蒂恼怒地回敬了一句:“我又不是咳嗽逗乐呢。”

“你所说的下一场舞会是什么时候,丽兹?”

“从明天算起还有两个星期。”

“呵,事情是这样的。”她的妈妈大喊起来,“龙太太要等到舞会的前一天才会回来。看来她自己都来不及认识他,自然就不可能帮我们引荐了。”

“那样的话,亲爱的,你或许就能胜出你的朋友一筹,反过来把宾利先生介绍给她呢。”

“怎么可能呢?我的贝内特先生,不可能!我自己与他还是素昧平生呢!你怎么能这样热一句冷一句的呢?”

“您考虑问题真是细密周到,令人佩服。两个星期的相识的确太短,转瞬即逝,到头来仍然不能真切地了解一个人。但是假如我们不先去尝试,别人就会捷足先登,结果龙太太和她的侄女就会占尽先机。所以说,如果你不担此大任,那我可就自告奋勇了,我想龙太太会理解这其中的良苦用心的。”

女儿们瞪大眼睛望着父亲,贝内特太太只是一个劲地说:“废话!废话!”

“你这么翻来覆去地嚷嚷,到底是什么意思?”贝内特先生大声叫喊起来,“我们说的都是在替别人牵线搭桥,难道都是胡说八道?我对这点不敢苟同。玛丽,你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应该是一位思想深刻的才女了,说说你的看法吧!”

玛丽很想说点富有哲理的话,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作品赏析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图书译序

简·奥斯丁(Jarle Austln,1775一1817)生活在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身处政治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面对变换更迭的文学趣味,她坚持以冷峻独立的笔触表现社会道德现状和作家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启迪和影响读者,成为被公认的最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艺术魅力在其身后近两百年里历久弥香。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指出,最近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永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简·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温顿村的一个教区长家庭。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毕业于牛津大学,兼任两个教区的主管牧师。童年的奥斯丁断断续续在牛津、南安普顿等地寄宿学校学习过,但主要还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她广泛阅读了当时的流行小说和古典文学作品,并从戏仿流行小说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798—1799年,她戏仿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小说,创作了她的首部小说《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巧妙地将哥特式小说与以纯真少女走进陌生世界为传统题材的风俗小说相糅合,并初步涉及到了她所有小说的基本主题,即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1801年,奥斯丁随父亲迁居到英国东南部著名的温泉疗养地巴斯,在那里接受了一个庄园继承人的求婚,但随即意识到这是一桩没有感情的婚姻,继而悔婚并终生未嫁。1805年,父亲的去世之后,奥斯丁一家居无定所,经过一番颠沛流离,她与母亲等人在汉普郡的乔顿定居下来。随后,她陆续创作和发表了《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tlslblity,1811)、《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Fmma 1816)、《劝导》(Persuaslon,1818)等5部作品。1817年7月,奥斯丁在开始动笔写作《沙地屯》之后不久,因病去世,享年42岁。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是她自己最喜爱也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被英国小说家毛姆称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原名《初次印象》(First Impresslons),于1797年以书信体形式写成,1809年奥斯丁进行了彻底改写,于1813年发表。改写后的书名来自范尼·伯尼的感伤小说《西西丽亚》结尾的一句话:“整个不幸事件是傲慢与偏见的结果”。作品在情节上也与《西西丽亚》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奥斯丁经过其独特的艺术处理,将这部小说精心雕琢成为超脱流俗的艺术精品。

与奥斯丁的其他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入入胜的一部作品。乡绅贝内特家有五个女儿,没有男性继承人,由于遗嘱附加条款的限制,贝内特先生身后的家产只能由远亲柯林斯牧师继承,于是尽快为女儿们寻找可以仰靠的佳婿成为贝内特太太的头等大事。从伦敦搬来的单身阔少宾利先生成为她追猎的目标。宾利爱上了贝内特家温柔美丽的大女儿简,他的朋友达西则倾情于二女儿伊丽莎白。由于她听信了青年军官威克汉的谗言,对达西产生了偏见。经过一连串周折,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排除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与此同时,故事还涉及了其他两对男女的结合过程,即已是27岁的夏洛特出于寻找可以依靠的“归宿”而答应了柯林斯的求婚;丽迪亚一贯轻浮,与威克汉私奔后经达西搭救而苟合成亲。

表面上来看,故事讲的是伊丽莎白·贝内特与达西的爱情,但寻遍全书,却难见热情澎湃的只言片语,难怪《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奥斯丁的作品更多地透射着理性的光芒。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没有《简·爱》的那种浪漫热烈,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却是一针见血,作者的态度也是泾渭分明。奥斯丁在这部小说通过四起婚姻家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行为的规范问题,表达自己对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真诚爱情的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和对以门第财产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的讽刺。

人们常常笼统地认为奥斯丁专门描写爱情与婚姻,其实她首先并且主要写婚姻问题,她所描写的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事实上,作品开篇即用一句看似真理的命题将读者引向了对婚姻与经济关系的思考:“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在简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中,经济基础与爱情共同成为了他们婚姻幸福的基石;对夏洛特而言,经济基础是她婚姻选择的唯一条件,虽然婚后缺乏爱情滋润,但生活倒也衣食无忧,这种婚姻成为央斯丁怜悯而又嘲讽的对象;而丽迪亚追求的是一个既缺乏经济基础又缺乏理性爱情的婚姻,整个婚姻最终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对此作者只有嘲讽。这里似乎透露出奥斯丁本人的婚姻观:她不是一个社会秩序的颠覆者,不是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不否认经济基础对婚姻的重要性;但是她否定婚姻中的市侩态度,强调爱情在幸福婚姻中的不可或缺性。这一点似乎可以说明奥斯丁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悔婚并终生独身的人生选择。

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奥斯丁对于在婚姻选择中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情感的关注。作品所塑造的伊丽莎白一反当时感伤主义小说中按照男性标准塑造的美貌高尚的淑女形象,而是被描绘成一位貌不惊人、性格刚硬的泼辣少女,她一无美貌二无门第三无当时社会所期待的女性的德行。在婚恋方面,她没有自惭形秽地向社会地位优越者乞求爱情,也没有受宠若惊地接受达西,更不是以美貌的外表、多才多艺的修为和女性的柔弱之美来吸引达西,而是以其活泼真诚的、“想从心灵深处说真话的有理性的人”的气质吸引达西。面对傲慢的达西、宾利小姐和德·波尔夫人,她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独立人格。她在婚姻的选择上基于自己的价值观独立判断、自主抉择,既争取了自己的幸福,又遏制了达西的傲气,在婚姻双方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关系。

整部小说投射出奥斯丁对决定婚姻关系乃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质原因的深刻思考和揭露。但在这部喜剧性的世态小说中,这种揭露不是感伤的或出于道德义愤的,也不是玩世不恭的,而是反讽的、严肃的。反讽不仅成为该作品的亮丽风格,而且渗透于全书的字里行间,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的构筑上起了关键作用,成为叙述的灵魂。例如,小说开篇写道,“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可故事的发展却使得本应该成为“猎手”的有钱的单身汉却沦为女人们追逐的“猎物”;伊丽莎白自以为能观人识相,可是她对达西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却来自她对骗子威克汉的轻信;傲慢的达西曾极力阻止宾利与简的交往,可到头来自己两次求婚才娶到贝内特家的二女儿;势利高傲的德·波尔夫人亲自出面阻拦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反而为这对默默相爱的年轻人沟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婚事。这种对日常生活题材的真实描写和喜剧性处理不仅使作品妙趣横生,而且绵里藏针、机锋暗藏,浅显轻松的文字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启示。

《傲慢与偏见》在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上别具匠心、独树风格。这部作品十分注重运用戏剧性对话和场景描写来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奥斯丁运用全知叙述,采用讽刺技巧,成功地将人们熟悉的生活题材进行艺术转化。正如国内学者所论述的,她‘对菲尔丁的‘史诗型喜剧小说’的叙述形式作了一定的修正,以19世纪作家的审美意识与道德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幽默与讽刺的口吻来揭示人物从复杂的对立情绪到简单的解决方式的转变过程”(见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第131页)。这种对传统小说形式可能性的新的发现成为这部杰作的一大贡献。

奥斯丁在其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的多部小说虽然大多远离政治中心和社会主流,但她的小说堪称以小见大的典范。她的作品没有拜伦式慷慨激昂的情感抒发,极少见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描写,既无政治寓意也无神秘象征,多以爱情婚姻为主题,刻意描绘的都是平常的人和事,大都是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但却以其严肃的道德感和喜剧精神,展示了她所生活的时代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景观,如财产继承、家庭问题、教育状况、妇女地位和出路、社会道德与习俗等,理性地刻画出了人与人、人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包涵了超越时空的对复杂人性的透视和哲思。

事实上,奥斯丁将“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视作自己‘最合适的写作对象”、甘愿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不是她艺术创作中的无奈之举,而是一种艺术上自觉的选择。她在自己的小说和书信中多次谈到自己的小说写作准则:情节要可信、细节要真实、人物性格发展要符合逻辑、结构要精巧、语言要简洁等等。她对自己的创作特长也有清醒的认识,总是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取材,以喜剧精神观照日常琐事,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敏锐地看到,奥斯丁的小说一反当时流行的浪漫感伤风尚,代之以“按照普通阶层生活的真实面貌来描摹自然的艺术”,向读者提供的不是灿烂辉煌的想象世界的画面,而是对于他周围日常发生的事情所作的正确而引人注目的描绘,这正是19世纪小说发展的新方向。

奥斯丁是继菲尔丁之后的一位自觉关心小说艺术的作家。她始终把小说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认为小说是“只有具备才华机智和鉴赏力才可能写得出的作品”。她在《诺桑觉寺》中为被人轻视的小说辩护: “它们展现了智慧的最伟大的力量;作者用最精确的语言向世界传达了对人性的最彻底的了解,而且巧妙地描述了其丰富多彩的各个方面,文中充满了最活泼的机智和幽默”。这番言论不仅是奥斯丁本人对于小说艺术形式信心的体现,而且,也是对她小说的最恰当的总结。在《傲慢与偏见》发表近两百年之后,我们重译和重读这部作品,无疑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本书根据英国企鹅英语文库1972年版翻译而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