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轶清 |
释义 | 杨轶清,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资深浙商研究专家。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商文化博物馆筹建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对宏观形势、区域经济、企业管理和人生智慧等有深刻的研究和发现。 简历杨轶清,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商业思想和企业策略学者。长期致力于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和实践,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与交融。先后任职于传媒集团、知名企业集团高管和工商大学学术研究工作,对民营企业的甘苦冷暖和表症暗疾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被誉为知晓企业家酸甜苦辣的浙商贴心人。 现任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两浙民企管理诊断促进中心主任,浙江人民出版社“浙老虎”书系总策划。五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的独立董事或常年经营管理顾问。 著作2000年,杨轶清策划出版了《财富与未来-走近浙商》一书,这是国内最早的一本现代浙商概念专著,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序。杨轶清还是《商规》、《浙商制造:草根版MBA》(草根浙商说法即为该书率先提出)和台湾版《MBA没有教的致富之道》(帝国文化出版社,这是台湾出版的第一本浙商研究专著)等专著的作者。 定义浙商30年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 定义浙商30年 定义一:发展阶段 关于30年来浙商发展阶段的划分,目前有几种比较常见的说法,最通俗的一种是按照创业条件划分: 第一阶段是“做人家不愿做的事”,即从事一些社会声望和评价较低的职业——摆地摊、补鞋、弹棉花、走街串巷收破烂,这是浙商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是“做人家不敢做的事”,即所从事的经营是政策所不允许的,比较典型的是李书福的创业经历,从最初的砖瓦厂,到后来的冰箱厂、摩托车厂,直至现在的汽车行业,他最初的创业都是在政策和社会舆论不允许或不看好的环境下进行的; 第三阶段是“做人家做不了的事”,这一阶段的创业对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存在不少门槛。 还有一种比较理性化的划分方式,它同样将浙商创业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挣钱”阶段,即创业者是靠辛苦劳作、个人打拼掘得第一桶金; 第二阶段是“赚钱”阶段,即品牌战略、资本经营“钱生钱”的阶 段; 第三阶段是“来钱”阶段,“来”的繁体字中包含三个“人”,形象地说,这一阶段的经营,企业家无须事事亲历亲为,只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投资和经营便可。 “挣钱——赚钱——来钱”的发展阶段,通俗地说,也就是从“辛苦打拼”到“自身经营”再到“经营人力资本”的过程。 定义二:地域差异 从地域上,简单来说,浙商可以划分为四个小板块,即温(州)台(州)、宁(波)绍(兴)、杭(州)嘉(定)湖(州)、浙中板块。这四个板块之间的内涵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特质、产业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业历史文化几个方面。 就温台商人而言,首先,他们的流动性、迁徙性是浙商群体中最强的。从“行商”还是“坐商”的角度来看,温州人的行商风格最为明显,在世界各地也走得最远;从地理分布来看,温台商人空间分布最广、流动性最大,迁徙性也最突出。 其次,温台商人具有强烈的抱团意识和自我意识,统计表明,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商会组织是最多的,其中很多商会是自发组织的。 第三,温台企业家创办企业的产业稳定性也是最强的,往往是朋友之间相互复制、代际之间进行传承。 第四,从温台产业结构特征来看,其轻型化的产业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典型的是那些“一只手”就可以拿着走的轻工产品,甚至不需要“一双手”。如眼镜、打火机、皮鞋、服装、低压电器、阀门,都是温州轻工产品的典型代表。温州人之所以选择这些产品,与当初当地与外界交通不发达有关,是地理特征、产业渊源和商业历史文化等多因素综合的产物。 宁绍板块商人的特质和温台又有差异。宁绍商人的最大特征是机敏而务实、低调。绍兴浙商的实力和绍兴发展模式的内涵一直被外界忽略,其实他们创办的企业往往产业规模比较大,末端产业比较少,产业组织化程度比较高,并非一两人单打独斗可以维系。这点也可以从每年的百强民营企业评选看出,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中,绍兴历来是最多的,平均占据30多个席位,达总数的1/3以上。此外,海外宁绍浙商创办的企业也往往是大规模企业。 杭嘉湖地区作为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当地人的生存压力不大,与南边的温台人相比,当地浙商冒险意识相对较弱,改变现状的动力不足,因此起步也相对较迟。在流动性方面,杭嘉湖三地选择外出经商的人比较少。但是,由于当地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人口素质也相对较高,这一地区的浙商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企业密度也比较高。 浙中板块中,最典型的就是以义乌为核心的盆地地区。可以说,以义乌商人为代表的浙中板块,既有浙南温台商人的特征,又有浙北杭嘉湖商人的特点。浙中商圈中,义乌、东阳、永康都具有悠久的产业文化传统,如义乌的货郎担、永康的五金、东阳作为百工之乡都有很好的手工业传统。浙中板块的总体特点是:企业个体数量多,产品的辐射力很强,但本地大型企业较少,产品规模小,产业的流动性也不足。 定义三:代际划分 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三代人,第一代是30年前开始创业的鲁冠球、徐文荣、沈爱琴等人,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开之前就已开始创业。 第二代是80年代的浙商,比如1986年开始创业的传化集团,1984年开始创业的南存辉和胡成中,西子联合控股王水福的事业则从1981年肇始,现在影响力大的浙商大多数从80年代开启创业历程。在1988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之前,那时的浙商创业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 第三代是90年代开始创业的浙商人群,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家政策逐步放开,提倡大力发展私营企业,此时涌现出了一批新兴民营企业。如果进一步划分第三代浙商,还可以将1998年以后出现的马云、孙德良为代表的新经济网络产业归为第四代浙商。 定义四:三大软肋 首先是文化性的弊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心态,使浙商形成了“人人做老板”的文化,这在早期是有利的,它营造了百舸争先的创业氛围。但是到了后期,这种文化的弊端也显现出来,一个原本可以做到10亿元规模的企业,却因为人人都争做老板,一分为十。 二是浙商不善于真正的合作。这种不善合作一方面表现在人力资本的合作,即不少企业家只相信自己人,任人唯亲唯熟,不善引进职业经理人,即使引进也对其不放心、不放手,导致职业经理人“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产业合作,目前浙江不少产业集群内部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三是浙商的品牌创新意识还比较弱。对以差异化、创新、品牌为特点的创新竞争还不够积极,多数是本着拼价格的想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