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缵绪 |
释义 | 杨缵绪,字述周,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他早年求学于湖北将弁堂,后留学日本户山陆军大学。留学时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之一。回国后,历任湖北各军营操教习和湖北陆军四十二标标统(团长)。他虽是清朝军官,暗中却在积极致力于反清活动。新(指迪化杨增新一方)伊(指伊犁起义一方)议和后任伊犁陆军师长、伊犁镇总兵,后由北京政府授中将军衔。 发动起义1912年1月7日,新疆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资产阶级革命——伊犁起义。在各族各界的支持下,这次武装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杀死了清朝伊犁将军志锐,吓跑了新疆巡抚袁大化,建立新军,宣布了共和,成立了伊犁临时革命政府——新伊大都督府。伊犁起义是整个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清王朝的大后方烧了一把大火,彻底粉碎了清王朝迁都西北的黄粱美梦,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新疆近代史上光辉的篇章。伊犁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就是后任民国喀什噶尔提督(掌管喀什汉、回二城及英吉沙、莎车、巴楚、和阗、于阗等地军务)兼外交特派员的杨缵绪。 1908年,杨缵绪奉命率部移防伊犁,先任伊犁陆军标 统,后升协统(旅长)。他和同盟会员冯特民(又名冯一)、李亚权(又名李辅黄)、黄立中等革命志士一起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伊犁起义,先后任起义军总指挥、新伊大都督府总司令部部长、军务部长、前敌总指挥。 离开中心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杨增新的欺骗利诱,在伊犁起义形势一派大好的时候,杨增新与伊犁方面达成和议,伊犁起义的革命成果被杨增新所窃取。杨增新阴险毒辣,一登台,就决心削弱和消灭伊犁革命力量。为了把伊犁起义的中坚人物分散各处,杨增新通过北京袁世凯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10月27日任命杨缵绪为喀什噶尔提督兼外交特派员;又任命冯特民为伊犁外交司长兼伊塔观察使;李亚权为伊塔镇台;黄立中为伊犁驻京代表。当时,杨缵绪以为革命成功了”,不顾冯、李等人的极力劝阻,接受了提督的任命,决定宋喀什赴任。杨增新见阴谋得逞,欲先拿“势力雄厚,深得民心”的杨缵绪开刀。他要杨缵绪赴喀什就任之前,先轻装到迪化与他“面商军政大事”,妄图乘机除掉杨缵绪。但杨缵绪识破了杨增新的诡计,以“南疆政局混乱,宜先去喀什,待南疆大局稳定后,再赴迪化”为借口,谢绝了“邀请”。杨缵绪率领部分伊犁新军官兵由冰达坂小路秘密地直奔南疆,于1913年初抵达喀什,从暂代职务的回城副将杨得胜手中接过印信,正式就任了喀什噶尔提督。杨缵绪离开伊犁后, 由于革命力量被分散,留在伊犁坚持斗争的冯特民和李亚权终于未能逃脱厄运。杨缵绪到喀什不过一年,冯、李就被杨增新杀害于伊犁惠远城。 策勒村事件事件发生1912年6月21日,喀什道所属于阗县策勒村发生了以维吾尔族农民苏朴尔格和喀什哥老会党熊高升为首的“策勒村事件”。事件大概经过是这样的:辛亥革命后,沙俄驻喀什领事索柯夫指使其秘书贝伦斯在南疆广泛活动,鼓动沙俄在各地的“乡约”(即商头)以利诱惑,非法登记“俄侨”。宣称:中国公民一经乡约“登记”成为“俄侨”,就可以享受领事裁判权和免税权,从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于阗策勒村的“乡约”色依提阿吉在策勒村交结无赖之徒,胁迫和诱骗少数策勒村人加入了俄籍。色依提阿吉还和一些登记成“俄侨”的假“洋鬼子”,建立了“俄侨”组织和“俄侨”武装,并设立据点,横行乡里,强占水利,欺压百姓,抗交租税,拒服差役,引起当地广大民众的强烈义愤。苏朴尔格带领当地百姓四处申诉,但求告无门。在喀什哥老会的支持下,忍无可忍的策勒村人民由苏朴尔格和熊高升率领,与所谓“俄侨”发生了冲突。由于色依提阿吉首先开枪打死2名喀什哥老会党和村民,愤怒的人们火烧了色依提阿吉的巢穴,烧死和打死了色依提阿吉的爪牙29名,其中真俄侨1人。色依提阿吉乘黑夜化装成女人潜逃。 歪曲事实事件发生后,沙俄发表了歪曲真象的报道。驻喀什俄军炸开喀什北门,300多人一举人城,将机枪架在道署(今喀什行署)门前,威逼喀什道尹王炳堑,要求我国赔偿抚恤金80万两,并将所谓与事件有关的和阗州牧唐允中、于阗知事沈永清及苏朴尔格和熊高升等180人处以死判。王炳堑与沙俄领事索柯夫谈判多次,毫无头绪。杨缵绪到喀什后,接替王炳堑与沙俄驻喀领事会商处理此案。经杨提督和索柯夫反复多次交涉后,1913年2月下旬,喀什特设审判厅,处理“策勒村事件”,由杨缵绪和喀什道尹、疏附县知事等人为审判官。所谓“罪犯"178人由策勒等地押到喀什。开庭后,苏朴尔格等人毫无惧色,把被告席当成了讲演台。他们满腔义愤地控诉了色依提阿吉威逼策勒人加入俄籍和“霸占田园水利,抗纳粮税,夺人妻女,惨杀百姓”等等罪行。苏朴尔格一针见血地指出:产生策勒村事件的祸源“都是从俄国来的”。苏朴尔格在法庭上的英勇斗争,受到各族人民的称赞。在广大民众斗争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杨缵绪对沙俄的无理要求进 行了有力的抵制。 当庭痛斥详细调查了策勒村事件的起因和过程之后,杨缵绪在法庭上当庭痛斥色依提阿吉,他义正辞严地说:“此案色依提是祸首,因他干日跋扈,欺压人民,又威逼中国公民加入俄籍,才生出此重大案件。”杨缵绪还反复向俄国领事强调:“死于策勒村事件者,除1人外,均为中国公民,又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应由中国依法自行处理,俄国领事投有必要无事自忧。”由于苏朴尔格等人的英勇斗争和杨缵绪的据理反驳,索柯大、贝伦斯和色依提阿吉狼狈不堪。沙俄见谈判桌和法庭上得不到便宜,就妄图以军事优势压服杨缵绪,遂向喀什增兵一千,并积极列阵备战。杨缵绪临危不惧,召集各族知名人士密商办法,迅速招收了各族壮士数千人,组成了新军一旅,秘密训练一周,“专教报名、立正、向左右转、骑马、托枪等姿势,发给全套武装,以备交涉之日点验,示威俄领。”新军训练完毕,杨缵绪又约索柯夫会谈,而且亲自陪同他去操场检阅新军操练。索柯夫领事见喀什骤增如此多的兵力,而且军容整齐,态度转变,嚣张气焰收敛了许多,只好重新坐下来谈判,并不得不作出了一些让步,放弃了部分过份的无理要求。 反复交涉杨缵绪“处斯艰局,益励其志”,与索柯夫反复交涉,笔舌力争,但求不伤国情,不失主权”,尽全力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但是,袁世凯政府接受了沙俄的“道歉、惩凶、赔偿”三项条件,责令杨缵绪“与俄领事速商办此案,刻日议结。”出卖了民族利益,使杨缵绪的力争大大受挫。1913年10月,杨缵绪与索柯夫在喀什汉城(今疏勒)提督临时交涉机关办事处签订了关于策勒村事件的十项清折,策勒村事件暂时结案。中国认赔抚银近7万两。中国官吏唐允中和沈永清一降一革,并罚以巨款。熊高升被判徒刑12年。苏朴尔格等30人被判徒刑4—10年。但和俄方原来的无理要求相比,中方无一人判死刑。其余俄方控告之策勒群众,均破宣布无罪开释。同时,色依提阿吉也被提解回俄国,交高等审判厅,按照中国行政官审定之供词,依俄国法律从重治罪,还规定刑满之后,永不准再到中国地面。在当时沙俄重兵威胁,袁世凯卖国求荣之时,策勒村事件能如此结案,已实届不易。杨缵绪在处理此事件中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严正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事件结束策勒村事件结案后,沙俄驻喀什军队撤回俄境,被俄军炸毁的喀什北门也由俄方修复。杨缵绪在喀什处理“策勒村”事件时,为了对抗沙俄的武装挑衅,显示中国人民不怕武力威胁的决心,曾从喀什和莎车、和阗等地招收维汉青年,编练新军一旅。所属部队有步兵一团两营,马队一团两营,警卫马队一连,炮队一营,军乐队一队。这支 新军和他从伊犁带来的部队,成了他的基本武装力量。杨缵绪曾留学日本,专攻军事,文武双全,在当时的新疆是难得的将才。 返回湖北杨缵绪是老同盟会员,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他在喀什立稳了脚跟,必然给杨增新造成威胁。杨增新得知喀什扩兵的情报,认定杨缵绪扩兵自雄,势必与自己争锋,于是又使出“利用回族”的一贯伎俩,决定派其亲信马福兴率回队20营前往喀什“查办”。杨缵绪闻知,料想难与马福兴抗衡,在马尚未抵达喀什时,就借“丁忧”(清朝规定,官员若父母去世,则三年不能任职,叫作丁忧)之机辞职。为了防备杨增新的迫害,杨缵绪改装易服,经俄国西伯利亚直接返回了湖北,他的部队被杨增新改编。 杨缵绪被迫辞职离开喀什之后,杨增新还不罢休。他在1914年,通过北京政府陆军总长段祺瑞上书袁世凯,控告杨缵绪在喀什与黄兴、李烈钧遥相呼应,意欲独立,企图借袁世凯之手除掉杨缵绪。但1914年8月,袁世凯批令:“陆军呈‘前新疆提督杨缵绪,奉饬免予查办’。”杨增新借刀杀人的阴谋又一次落空。 人物评价杨缵绪1913年初到喀什,同年8月底东归。半年多来,他大力扶持喀什哥老会,发展了辛亥时期喀什的革命运动。尤其在处理“策勒村”事件中,他尽力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有一定的贡献,是喀什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值得各族人民纪念。 清代进士杨缵绪杨缵绪(1697~1771年),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幼承父训,刻苦学习。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监察御史。后因焦弘勋案不肯画题被罢官。 焦弘勋案之始末是:焦弘勋是庄亲王博果铎的护卫,庄亲王一向很信任他,王府的一切经济出入由焦料理,后不知何因失宠于庄亲王,王府中一些人落井下石,在庄亲王面前说焦弘勋的坏话,说焦侵吞王府财产。庄亲王不问情由,大施鞭挞,并立遗嘱,死后不准焦弘勋穿孝。庄亲王死后,儿子允禄承袭王位。有一次焦弘勋寿日,已出嫁的女儿送来寿面为父祝寿。王府中人即报之允禄,说庄亲王尚在服中,焦弘勋却在家大摆筵宴。允禄大怒,要立斩焦弘勋。案子由陕西道转到刑部会审,由杨缵绪裁处此事,允禄也派人监审。在允禄的干预下,焦弘勋被迫屈招认罪。杨缵绪深知焦弘勋之屈,于是援引律例说:“律载,奴婢欺盗家长财物百贰拾两以上的比盗贼例减一等,焦弘勋所犯不应判死。”当刑部又判为“情实可恶,拟斩”时,杨缵绪却坚持“以情实可恶决死囚,何以服天下。”而不肯画题,宁愿罢官。允禄等又上奏世宗诬杨受贿,结果被下旨革职回籍。 杨缵绪被罢官后,曾主掌广州粤秀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乾隆元年(1736),杨缵绪又被召还起用,任甘肃庆阳知府,后又出任松江、桂林知府,除弊政,平冤狱,颇多建树。桂林毗连交趾,杨缵绪建栅设卡,募兵戍守,边境以安。后升为浙江金衢严道。高宗南巡,又因“奏对称旨”,擢为陕西按察使,在任三年,冤狱多被昭雪,民颂为青天。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于任上,终年75岁。遗体安葬于大东乡坪山。1987年该墓重修,1991年被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