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芸熙 |
释义 | 百科名片杨芸熙,女(1989-5-25——)生于辽宁鞍山,原名杨洋,字号为芸熙,斋号云雀斋,誉为“中国临赵孟頫最好的美女书法家”当代画虎名家杨恒林之女,四川国画名家陈仕彬弟子。 凭借几可乱真的赵体,在某知名书法网站一帖子创下六位数字的浏览量,引起轰动,被冠以当代“管道升”。 个人档案姓名:杨芸熙 身高:172 CM 体重:48KG 血型:B型 生日:1989年5月25日 星座:双子座 语言:国语,英语, 最喜欢的动物:狗 最喜欢的漫画家: 宫崎骏,蔡志忠,Masami Kurumada,张仃 最喜欢的单品:黄色发卡 最喜欢的音乐:摇滚 最喜欢的书法家:二王,赵孟頫 人物生平杨芸熙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父亲熏陶,幼年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喜涂鸦,小获声誉。 在校期间经常举办个人书画展览,参加省市举办的书画比赛平凡获奖。 2004年年仅13岁,作品《裸女》素描获得国际中日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获金奖。 2003年参加中国.日本少年儿童美术摄影比赛金奖。 2004同年作品被编入国际少年儿童环境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集《中国卷》 第六卷 。 (2004~2006)先后又收到日本韩国,俄罗斯邀请,参加美术交流展,并授予和“绿色之星”的殊荣。 2011 年入选首届“八零榜样”双年展 。 2011年入选Del Roma Arte Centro Biennale 罗马艺术中心双年展 高中以全校唯一美术特招生入学。高中毕业她未接受常规普通教育,而是选择与父杨恒林学习书画, 十八,九岁始学国画,书法,临池学书,勤学苦练,笔不停耕。临古功深,足可乱真,有行内评论家评价:称她的作品升值空间巨大! 有藏家评价她的临作是:“三百年无此笔墨” 纷纷争相收藏。 相关新闻*中国卷画集首发2004同年作品被编入国际少年儿童环境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集《中国卷》 第六卷 画集首发式于2004年2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有1060人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及嘉宾有:何鲁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杨岳(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蒋月娥(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李启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李宝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郗杰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丁午(中国儿童美协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儿童漫画家)、袁毅平(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杜大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建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何东(中国书画报社社长)。会上杨岳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孙云晓副主任、王建吉副社长做了发言,杜大恺老师对作品进行了讲评。出席会议的领导及专家为获奖教师和作者颁奖、颁书。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媒体对首发式情况做了报道。 双年展评审会在京举行2011 杨洋(杨芸熙)入展首届八零榜样双年展 2011年12月7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书法》杂志学术支持,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委员会、青少年书法报社协办,北京新弘文馆承办的首届“八零榜样”双年展评审会在北京恩济大厦举行。评审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胡抗美、王家新共同主持,副主任李翔、曾翔、彭利铭,秘书长郭志鸿、李强以及委员杨涛、邵岩、徐海作为专家评委共同参与了评审工作。著名书法理论家沃兴华,北京新弘文馆董事长王文舜作为嘉宾也出席了此次评审会。首届“八零榜样”双年展展览模式系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首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及书法专业媒体代表、专业院校教师在全国范围内联合提名推荐,提名作者仅限于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内出生的八零年代代表书法家,要求每人提交六件作品,经组委会前期登记、审核资料后,交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委员会专家评审小组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予以遴选。 由于此次参展作品较多,已超出预期计划。评审前,评审专家小组又召开了专题会议,集体讨论并通过了新的评审原则和办法。本次展览本着“以人为本,件件上评,不分门派,艺术至上”的原则,对1000余件投稿作品一一做出评审。在紧张而有序的评审过程中,评审小组专家对每一件上评作品都仔细审阅,宁可上不足的作品,也不可上俗的作品,始终贯彻学术的纯粹性和文人的包容精神,当投票达到半数以上的作品方可入展,其中有不少优秀作品是全票通过,最终遴选出100位入展作者,共计196件作品。 本次评审活动采用了推荐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本着“以人为本,艺术至上”的评审原则,遴选出中国当代八零一代有学术价值和创作潜力的优秀青年书法家,为青年书法家打造了一个高端展示平台,同时也为当代书坛注入了新的力量和血液,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 (晏晓斐供稿) 2011年入选罗马艺术中心双年展作品风格杨芸熙国画作品广泛吸取清人四王,王原祁山水的干笔焦墨,层层皴擦,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又吸收了董其昌山水画墨色层次分明,清隽雅逸,取神气俱足,追求平淡天真的风格。杨芸熙书法始学董和赵,吸收董其昌的笔致墨韵,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的书法风格,又有赵孟頫的遒媚、秀逸,结体严整。后又学“宋四家”吸取苏轼的,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之法,米芾的沉着痛快,蔡襄的浑厚端庄。凭借过人的天资在书画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得到行内书画名家们的一致好评和鼓励。 初涉网络惊现锋芒杨芸熙,誉为“中国临赵孟頫最好的美女书法家”凭借几可乱真的赵体,在某知名书法网站一帖子创下六位数字的浏览量,引起轰动,被冠以当代“管道升”。随之名声鹊起。她临古系列作品,更是被许多书法网站争相转载。 谈临帖意义*作者陈忠康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 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要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造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也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是只能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些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感的眼力,应是每一个书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里?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写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能抓住一个字的基本骨架,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意。坚持半年,从理解方面说,应能基本解决问题。当然,为求熟练、流利、再创作,还须巩固、发展、努力。 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论是以前,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好东西就在那里。现代人善于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反,也确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有问题。人类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在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在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史的起点肯定是日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术积累,最终是日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那种水准? 临摹大概是现在书法活动中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门! 相关作品时人评价女书“小将”杨芸熙 文/童孝镛 如今的中国书坛真可谓风云际会,才人辈出,中国最古老的书法艺术迎来了她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时代。三十年的书法热潮,书坛新人、新秀层出不穷,许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书法作者,通过各种大展、大赛和举办个人书展,纷纷为普通百姓们所熟知,甚至有的作者已经成为广大受众和艺术爱好者追随、崇拜的偶像与明星。 时代总是能造就英才。下文我要评介的一位作者,即是当今书坛众多耀眼“新星”中的一位佼佼者。她的名字叫杨芸熙,一位书画兼修的艺术女孩。 杨芸熙,89年生人,辽宁鞍山人氏,出自书香门庭。其父杨恒林是当代著名画家,尤擅画虎。所作国画可谓精工鬼斧,雍容大气,在画坛享有盛名。她的姐姐杨樱也是一名优秀的青年画家,专攻宋院体工笔。所作构图精巧,设色清丽,身手超出凡响。一门三位艺术从业者,这在巷陌人家是很少见的一个文化现象。芸熙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确令人羡慕。值得提一句的是,杨家两位女孩都出落得亭亭玉立,尤其是她们的艺术才华、艺术气质,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姐妹俩同时都选择了从艺之路、问道之路,上天注定她们今生要将斯身与斯心托付给伟大的艺术女神。 芸熙自小即在学校是位书画名人。其在校读书期间便已多次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学习之余经常去参加省市和全国举办的书画比赛,并多次获得过大奖。2004年,年仅13岁的杨芸熙以一件素描作品《裸女》,一举夺得了“国际中日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金奖桂冠。这样的殊荣,对于一名在校读书的中学生来讲,既是鼓舞,更是鞭策。也由此更加坚定了她矢志书画艺术的坚定决心与远大志向。 我熟识的当代女性书画家为数不少,她们或半道入行,或源自家学,而如芸熙一样,从小就生活在艺术之家,高中毕业后即追随其父习书作画的女孩并不多见。她似乎感知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先天秉赋,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书画为职业、与书画相厮守的寂寞之路。芸熙于书画一途,早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小小年纪,足不出户,闭门静修,每天临池不辍。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安静的身心与学习环境,多年来她一直不用手机,尽可能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当今社会,还有这样的艺术赤子,令人钦佩。其实,人生能做成的事情、能让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并不多的,她能够坚定志向,选择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她的选择是对的,即把书画艺术当作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的理想、追求。我想,只要她能够长期坚持读书治学,精勤问艺,踏实做人,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芸熙一定会真正迎来她在书画艺术领域的高天阔地。 其实我与芸熙早先并不相识,准确地讲,更早的时候我对其书法艺术创作情况不了解,这也许是我之前很少上网的原因。但后来通过对其博客进行的浏览,以及零星地从其姐姐杨樱那里听到的一些关于芸熙的书画学习和生活情况后,我才真正了解并关注起了这位充满才情,并且十分刻苦用功的艺术女生。其实,她在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早在许多年前就广为网友、书友所熟知,虽然那时候芸熙的作品还很稚嫩。许多网友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对于她的作品多数都是鼓励,也有直面品评的,但对于她来讲,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财富。我曾认真地浏览过她发的临赵孟頫字的一个帖子,从网络人气上看,超出常人想像的火爆,能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芸熙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受众层面。芸熙注重临帖,以古为师,这一点最值得称道。从其网络上的大量临古之作来看,应该讲其对赵孟頫的用功程度是最为精勤的。所作形神兼善,几欲乱真,尤其是再观看其视频书写状态时,其行笔之势,起、承、转、合,无不自适,较真实地反映出她平素日课的积累与沉淀。其次是她临的文征明的小楷作品,诚可堪结字精准、笔法精致、意味十足,充分展示了她对传世经典名作、名家所作的深入的解读探求。我曾在“书法江湖”网站内看到她发上去的大量的临习之作。从时间跨度上考良,真可谓一日有一日之进,一件比一件精彩。网友评论不断,好评如潮。虽然网络有时虚无飘渺,甚至不着边际,但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也让这位身处北国的小丫头成为了受万千书迷追捧的“明星”。 应该说芸熙目前书法创作的重点是其楷书,尤其是在小楷艺术创作上已经初现峥嵘气象。观其近期作品,结体宽绰,用笔精致,字格由元明急转魏晋,凸显出高古、清逸的文人卷气。具体在创作中,如其起笔时,偶有急急藏锋之举,忽又迟涩取遒劲健之势;又如其结字,时而左顾右盼,时而又静穆安详,熟主熟次、孰轻孰重,尽在心眼之中;其在墨色的处理上也尽现心机,忽而沉雄如涌泉倾注,忽而清洌又如涓涓溪流,如此交互往还,直似落英满地,缤纷迭现,尽显磊落、内敛与峥嵘的书写气象,直使她的作品呈现出古质、浑穆、清俊、疏阔的艺术风貌,展示出她对书法艺术高标的定位和丰富、多元、自由的艺术审美追求。 芸熙聪颖过人,艺术感觉良好,真正属于那种心有灵慧,一点即通型的艺术天才,加之其用功程度又超出同辈。因此,芸熙涉足书坛仅仅就四年的光景即登临书艺创作之门,进入到相对稳定、自如的创作情境中。她由宋元起程,继又上溯魏晋,可谓广览博摄,取精用宏,多方汲收古人书艺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书法艺术风貌。但令人费解的是,她至今从未参加过一次全国性书法展览和比赛,也没有入过任何展览。对此,芸熙有她自己的考虑。即在她的心里,也无所谓展览和获奖这些名与利的负累,她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可能将来会参加比赛,但即便投了稿也不会太在意得失成败。我真正在意的是我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我每天的书写是不是有收获,这才是我最为关注的重点所在。如此也好,芸熙却落得了一个清静自在的书写环境。也正是有着这种平和闲适的心态养成,芸熙活得很真实,她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环境给她的生活和创作带来的益处。二十二岁,这对于一个书法人来讲,是何等让人羡慕和珍视的青春岁月。这一阶段,正是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打入传统的重要时期,是我们洞开书艺玄妙之门的冲刺阶段;更是我们丰满人生羽翼,夯实人生基座,为来日书写灿烂人生华章最最关键的重要时期。对此,芸熙似乎早有准备,我为芸熙能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而感到欣慰。当然,芸熙在书法创作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种不足大约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受其年龄的限约。二十来岁无论你怎么刻苦,也不能违背艺术成长规律。如果把书艺之路约限在百步之内,而芸熙目前的状态要算作是百步之三、两步,之后漫长的历练之路,还在遥远的地方等候她去开拓。所以,芸熙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二则是在师承上要有明确指向,创作上要有准确的个人定位。对于芸熙来讲,这些要求似乎有点苛刻。但艺术需要真诚,艺术面前唯有真诚。所以,这里就提几点建议,供芸熙日后的书写生活作一个参考。 一是要继续扎实走好继承这条路,把已经能够熟练驾驭的重要书家、书体、风格,包括其结字、用笔、用墨之法,充分地运用发挥到自己的实际创作中去,尽早解决从临到创的成功过渡。二是要拓展临习范围(书体),除了写小楷,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涉猎汉隶、行书乃至行草书诸书体,丰富书法艺术取法视野,渐渐地蜕变“闺秀之气”,努力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向大气、雄阔的审美方向引领。三是在专注传统、继承经典的同时,也要积极去关注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与审美风尚,积极地去追踪、参与最前沿的艺术思潮。并长期养成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的习惯,不断殷实自己的人生胸次和艺术襟怀。四是要敢于放手、放胆写开去。所谓得鱼忘筌,即是由有法之境到无法之境、由有我之境归于无我之境,最终让书写真正贴近于我们的内心,直至自在、自如、自适的逍遥之境。 著名书画家陈仕彬为杨芸熙《道德经》作跋释文:杨芸熙,东北八零后女孩,出生书香门第,天生丽质,清隽高挑,亭亭玉立,从小受画家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于书画聪慧过人,又深的传统文化的熏养,有中国传统仕女之神韵。然生逢新时代,于灵动典雅中又多了几分现代气息。娴静不张,举止高雅得体,却又不失青年之天趣,其书法与其人一致。典雅静穆,灵秀朴茂,风神飘逸,非一般女子尔能为。此作品洋洋数千言自在绢上展现,难度很高只为第一次书写以深得赵松雪精髓,甚为难得,当今社会,浮风日盛,尤其是年轻一代,着实让人堪忧,难得杨芸熙逆流而上, 且取得很好成绩,堪称八零榜样也。 壬辰之春 嘱题于京 大道堂工作室 六零后 仕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