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佴旻
释义

杨佴旻,中国曲阳人,艺术家,美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艺术总监,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等。曾任第一至五届名古屋艺术潮国际企划委员长,美国圣赛德当代艺术展艺术主持等。

人物简介

杨佴旻自小生长在河北省曲阳一个世代工匠之家,深受民间艺术传统的陶冶。12岁习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他第一次看到国画原作,曾被宣纸上的水晕墨章效果惊得

“两腿发软”。及长,进大学学习美术并作教师。后来旅居海外。

曾任日本名古屋艺术潮实施委员会国际企画委员长,美国圣赛德当代艺术展——通往东方的路艺术主持等。

现为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北京文艺网总编辑,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等。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艺术总监,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等。曾任第一至五届名古屋艺术潮国际企划委员长,美国圣赛德当代艺术展艺术主持等。

杨佴旻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表达力,成功地融汇了东西方绘画,创作出了独树一帜的笔墨色新规范,把水墨画从传统型推进到了现代型,开创了水墨画的“笔墨与色彩”的新境界。他经过长期不懈的试验探索,创造出了一套特别的绘画新技法,一套在绘画传统里所没有的新技法。他的发现是划时代的,他的发现激活了绘画艺术的潜能,必将使绘画进入到一个更为崭新的境界。他的艺术实践在文化艺术的自我反省与东西方文化融合中赢得了世界绘画领域的高度赞誉。他根植于中国,融汇西方,大胆进取,锐意革新,成功地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鸿沟,拓展了绘画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他的艺术独树一帜,堪称楷模”。

杨佴旻说:“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所共有的;当“火药”已经把航天飞机送入了太空,当爱迪生的电灯已经照亮了千家万户的时候——我们万不能把穿“西装”认作是忘祖;如果说东西方之分的话,以建筑做例子,故宫可以代表传统的东方,卢浮宫代表的是西方,而到了现在——“鸟巢”就是世界的了”。

个人画展

杨佴旻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中国),拉劳美术馆(法国),帕斯高艺术中心(美国),中川画廊(日本),圣艺术画廊(日本),纳德画廊(美国),可创艺苑(中国),白川画廊(日本),庸画廊(日本),格林特画廊(荷兰),炎黄艺术馆(中国),枕石画坊(台湾)等举办个人画展。

个人荣誉

1987年 获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佳作奖(北京)。

1989年 参加中国美术大展(香港)。

1990年 参加全国青年版画大展(上海)。

1991年 参加东京第二十九届国际书法展(东京)、参加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全国第五届三版展(西安)。

1992年 参加现代中国美术作品展(都灵)。

1994年 参加中国油画静物展(北京),参加北京首届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北京)。

1997年 获都灵国际美术展特别奖(都灵)。

1998年 获东京银座绘画展优秀奖(东京)、参加东京银座绘画邀请展(东京)。

2000年 参加巴黎国际绘画邀请展(巴黎)。参加第二届深圳水墨画双年展(深圳)、参加第一届名古屋艺术潮(名古屋)。

2001年 参加西雅图当代艺术邀请展(西雅图)、参加第二届名古屋艺术潮(名古屋)

2003年 获哥伦比亚首届世界绘画贡献奖(哥伦比亚)。

2005年 获“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组委会提名奖 (南京)。

2006年 获现代金陵水墨画传媒展提名奖, 现代金陵水墨画传媒展评委大奖(中国·南京) 2007年 获圣赛德当代艺术奖(美国·南科罗拉多)等。

获世界绘画贡献奖

获首届哥伦比亚世界绘画贡献奖

中国美术家杨佴旻日前荣获首届哥伦比亚世界绘画贡献奖。本届艺术奖的

主题是“激发传统魅力”。该奖由哥伦比亚世界绘画贡献奖学术委员会,美国平面艺术基金会主办;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文化事务局协办。哥伦比亚世界绘画贡献奖执行主席阿瑟F约翰逊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影响下,人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一个世纪的沿革,艺术创作的切入点已经越来越“行为”与“观念化”。当代艺术对技术的鄙薄已经使艺术的审美功能被大为消解。

杨佴旻的绘画坚守着艺术的传统意义与现代精神。他经过长期不懈的试验探索,创造出了一套特别的绘画新技法,一套在绘画传统里所没有的新技法。他的发现是划时代的,他的发现激活了绘画艺术的潜能,必将使绘画进入到一个更为崭新的境界。他的艺术实践在文化艺术的自我反省与东西方文化融合中赢得了世界绘画领域的高度赞誉。他根植于中国,融汇西方,大胆进取,锐意革新,成功地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鸿沟,拓展了绘画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他的艺术独树一帜,堪称楷模。

绘画作品欣赏

杨佴旻的作品,可以包括在广义的水墨画范畴之内。但就其以色彩为主这一

特点而论,称作“彩墨画”似乎更恰当。20世纪50年代,人们曾把突出色彩的新国画称作“彩墨画”。我这里使用彩墨画一词,纯粹是就其材料和材料引出的特质言的。在他的画里,墨只是一种色,与传统中国画“笔墨”中“墨”的含义已大不同。夸张点说,他把“墨”从“笔”中分离了出来,重新还原为“黑色”,并与其它的色一道承担造型与表情的作用。20世纪以来的许多革新家如林风眠等,都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让色彩取代笔墨,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形态与表现力。杨佴旻显然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与许多探索用色的画家相比,他显得更大胆,更无顾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画家在色与墨之间犹豫不决,常在画面上形成“半斤八两”、都唱主角、相互抵消的毛病。一些画家以色为主了,但总要以墨为底色或背景,有时仍不免形成“打架”。杨佴旻也多用笔线勾画物形,但勾画之后常常又用色彩加以覆盖,看上去好像没有线一样,于是笔线变成了造型过程中的手段,而不是结果,色彩得到了真正的或曰更大的突出。

——郎绍君

杨佴旻言论

“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所共有的;当“火药”已经把航天飞机送入了太空,当爱迪生的电灯已经照亮了千家万户的时候——我们万不能把穿“西装”认作是忘祖;如果说东西方之分的话,以建筑做例子,故宫可以代表传统的东方,卢浮宫代表的是西方,而到了现在——“鸟巢”就是世界的了”。

访谈

杨佴旻:回归传统是一种倒退

“西方人不知道二胡吗,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中国”

“2006年世博会是在日本举行的,我去参观过。那么多展馆,就

属中国的最大。可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姑娘在弹琵琶——前一天是拉二胡。弄几个中国元素,就是传播中国文化了吗?”面对记者,北京文艺网总编辑、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杨佴旻大声地说——

“中国画这10年,我看是倒退了。”采访一开始,杨佴旻就直言不讳,“上世纪90年代,国画还能接受现代和西方的东西,这几年又变成了回归传统。这是一种倒退。”

改变水墨画以墨色为主的传统,在宣纸上画出斑斓的色彩——这些年,国画家杨佴旻一再颠覆传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水墨画。就是这样一个颠覆传统的人,自称“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根’”。

中国青年报:回归传统怎么成了倒退呢?

杨佴旻:很多人说:“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很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传统的东西虽然珍贵,但当下中国艺术还没真正实现现代化,一味强调传统就会抑制中国画的发展,一味强调融合就是对传统的破坏。中国画现在需要的是创新,非要说融合,那也应该是传统材质与新技法、新思想的融合。而对于传统,就好比倒掉一段的古城墙,维持现状也许就是对它最好的保护,你硬要重建,没准儿会不伦不类。因此,分清楚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界限,把传统的东西圈起来不随意触碰,才是对它的最大保护。

中国青年报:但如果把传统和现实分开,会不会就像标本盒里的蝴蝶那样,失去了生命力?

杨佴旻:我们要弄清楚传统和现实的界限,并不是要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我的水墨画,表现的内容和绘画技巧都是现代的,但画面的气质仍然是传统的、东方的。我使用的绘画材料,也都是地道的水墨画材料——宣纸、毛笔和国画色。有人看到我作品色彩鲜艳,就以为我用的是水彩或是丙烯(一种现代绘画中常用的颜料——编者注),觉得用国画色不可能如此鲜艳。但我告诉他,用水彩、丙烯反倒呈现不出这么好的效果。

中国青年报:你的意思是,传统的东方绘画技巧应被西方技法所取代吗?

杨佴旻:如果说故宫可以代表传统的东方,卢浮宫代表传统的西方,到了现在,“鸟巢”就是世界的了。我们现在坐着的咖啡厅,这些桌子、椅子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西方的,他就是“现在的中国”。北京、上海、东京、纽约、巴黎等大都市,它们的建筑、交通,以及大街上人们的穿着,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文化发展到今天,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栅栏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就是传统的“根”。这就是现在的世界。

中国青年报:这样说,东方文化也应该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啊,事实是这样吗?

杨佴旻:是!我在西方举办过多次水墨画展,我觉得西方观众能理解东方的东西。

中国青年报:你怎么知道他们对中国艺术是真正的欣赏,而不仅仅是猎奇?

杨佴旻:中国画在西方举办的展览不少,但多数还是“传统样式”的中国画,在这些画展上,西方观众确实是在猎奇。中国画是一门艺术而非手艺,但今天的人还画“四王”、“八大”,或者黄宾虹、齐白石那样的水墨画,那就是“旧的”。这里我想说:不要沦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我在西方举办个人画展时,就将画展命名为“现在的中国”。我刻画的题材、情景,在当下的中国随处可见。一个美国老太太,在看完展览后,居然哭得很厉害。她说,在我的画中,看到了“禅”。

中国青年报:那是你有意为之的吗?

杨佴旻:刻意追求就没有“禅”了。我画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事物——一片白菊、餐桌上的水果和瓷器、凭几而坐的普通人、悠远的山水,清淡平凡。反而让她真正体会到东方哲学的韵味,也真正理解了中国。

其实现在很多西方人理解的中国,都不是真正的中国,只是一些符号的累积。比如他们喜欢的中国服装,却是一些京剧戏服。他们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穿的衣服。就跟我们看非洲木雕一样,只觉得特别,并不真正理解。

2006年世博会是在日本举行的,我去参观过。那么多展馆,就属中国的最大。可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姑娘在弹琵琶——前一天是拉二胡。弄几个中国元素,就是传播中国文化了吗?你以为西方人真的不知道琵琶和二胡吗?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中国!

中国青年报:那该如何展示“现在的中国”?

杨佴旻:我们国画界一直在说“笔墨当随时代”,可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现在一些国画家,穿洋装,开汽车,生活比谁都现代,可一下笔,又“古”回去了。依我看,这不是尊重传统,而是偷懒。不能表现当下的社会生活,不能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艺术家的价值何在?

这么说吧,西方油画发展了这么多年,有几个画家会一辈子去模仿梵高的画?模仿得再像,也只会被人认为你有门手艺,不会被承认是艺术家。而我们的水墨画,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于重复前人画风,甚至画的内容也雷同。其实水墨画什么都能表达,齐白石画那时候的山水草木,我们可以画现在的生活情境。时代、技法不同,但水墨画的气韵和精神一脉相承。这才是对传统的传承。

中国青年报:在当下中国,我们还会出国画大师吗?

杨佴旻:当然。所谓大师,就是他能够开创一样东西并能传承下去。我们现在的时代,正是最容易出大师的时代。因为社会的剧烈变化会呼唤艺术的改变。

可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水墨画却几乎一点变化都没有。你10年前看到的中国水墨画坛,跟现在看到的几乎没两样。问题就在于,现在整个社会风向,包括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仍然是崇尚传统。在一个还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的中国,过份张扬所谓的传统,会影响我们向前发展。

中国青年报:那你觉得艺术家们该怎么做?杨佴旻:已经有一部分人走出来了,但影响力有限。油画显然要比国画强势,拍卖价格高得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对油画的接受程度更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至今还记得很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一位卖菜的老大爷知道我画国画时,摇摇头说:“我喜欢油画,鲜艳,好看。”当时,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为什么国画不能突破传统的墨色?不能让中国普通老百姓喜欢?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传承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但现代的水墨画应该走出“曲高和寡”的境地,让更广大的普通民众欣赏。

记者 黄冲

北京工作室简介

杨佴旻北京工作室位于北京良乡,这里是房山区政府的所在地。良乡是北京区域内的一个小城,它安详从容,距离喧闹的北京市区需要二十分钟的车程。这里有人类发源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方巨刹云居寺”;有被范仲淹誉为:“丹峰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的“西湖港”,也有以高山草甸为特色的“白草畔自然风景区”;有在溶洞中堪称中华瑰宝的“银狐洞”,“石花洞”,也有享有“青山野渡,百里画廊”之美誉的“十渡风景区”。

杨佴旻北京工作室的建立,将为来工作室工作的各国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诗人、作家等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旨在加深与各国艺术家的友好往来,促进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多的了解世界。

摄影作品欣赏

我喜欢一个人去旅行。在日本、在美国都有我的绘画工作室,如今在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我把他们都看做是我人生中的驿站,这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在旅途中的任何一家旅店,都不会给我陌生的感觉,对我而言,到了哪都像到了家。 ——杨佴旻

相关评论

男人的涵蕴与柔情——杨佴旻其人其画 作者:翟墨

现代水墨现代中国——访问杨佴旻 访问人:边巍

窗外有风——看杨佴旻的画 作者:李小山

温馨宁静的世界——看杨佴旻的画 作者:刘晓路

心静如水 斑斓似锦 作者:郎绍君

说佴旻 作者:田庄

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中国艺术家杨佴旻的艺术 作者:高玛吉

翻译:余光夫

收藏

中国美术馆(中国)、关山月美术馆(中国)、圣赛德艺术中心(美国)、帕斯高艺术中心(美国)、本田艺术博物馆(日本)、春日美术馆(日本)、拉劳美术馆(法国)、圣安纳美术馆(荷兰)、黄胄艺术基金会、比阿诺美术馆等。

艺术史论家评介

郎绍君(中国)、水天中(中国)、刘晓纯(中国)、陶咏白(中国)、翟墨(中国)、贾方舟(中国)、刘晓路(中国)、马钦忠(中国)、高城昌史(日本)、有吉由美(日本)、高桥英二(日本)、史迪威·卡雷特(法国)、高玛吉(美国)、劳里艾鲁(美国)、巴巴拉.布莱克思(美国)、路易·瓦萨莱尔(荷兰)、李小山(中国)、邵大箴(中国)、浜本昌宏(日本)、阿瑟F约翰逊(美国)等。

出版画集

《1992-1999 杨佴旻》(北京、中国美术馆出版)、《东方与西方的融合——杨佴旻的艺术》(美国、英文版)、《杨佴旻水墨画作品集》(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中国艺苑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杨佴旻的水墨画世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新水墨画的拓荒者·杨佴旻》(日本、日文版)、《大家风范·当代国画名家图卷——杨佴旻·现在的中国画》(四川美术出版社)等。

专业刊物发表

《文艺研究》(中国)、《江苏画刊》(中国)、《中国艺术》(中国)、《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美术界》(中国)、《美术向导》(中国)、《画刊》(中国)、《版画艺术》(中国)、《艺术家》、《艺术报》(台湾)、《新艺术》(美国)、《文化与传播》(美国)、《新艺术新闻》(美国)、《拉劳艺术》(法国)、《艺术鉴赏》(法国)、《画廊》(日本)、《展览与评论》(日本)《艺术新闻》(日本)、《艺术空间》(日本)、《艺术世界》(荷兰)、《收藏》(中国)、《中国收藏》(中国)、《美术内参》(中国)、《艺术界》(中国)等。

新闻媒体专题介绍

《人民日报》(中国)、《光明日报》(中国)、《中国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北京电视台》(中国)、《华盛顿时报》(美国)、《帕斯高时报》(美国)、《费加罗报》(法国)、《朝日新闻》(日本)、《读卖新闻》(日本)、《每日新闻》(日本)、日本电视台(日本)、《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