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子恒 |
释义 | 杨子恒是人名,同名的有高级官员杨子恒、著名科学家杨子恒。 高级官员个人简介杨子恒(1898年~1961年),甘肃省灵台县上良杨家庄人,名渠统,以字引。民国陆军将领,历任排、连、营、旅长,陇东绥靖司令、军长。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政府委员、交通厅长,民盟甘肃支部委员,民盟西北总支委员、中央委员,甘肃省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全国赴朝鲜慰问团二分团副团长,1954年当选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对修复古灵台、兴办地方文化事业颇有贡献。 人物生平杨子恒,原名永时、汇统,字子恒。甘肃省灵台县人。农工党员,民盟盟员。杨子恒早年就读于甘肃省平凉第2中学,18岁加入冯玉祥的国民军,参加了倒曹锟、驱吴佩孚、逐清室等战争,被保送湖北武汉讲武堂学习。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次年5月,在武汉加入了邓演达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30年,随杨虎城进驻西安,结识了杜斌丞、韩兆鹗、王菊人等爱国民主人士,成为杨虎城身边进步力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防拷1932年10月,奉杨虎城命令率领11个团赴西安以南子午镇防备红军第4方面军。遵照杜斌丞“只宜守备、勿认真作战”的嘱咐,主动避免了同红军的正面冲突,保全了革命力量。“西安事变”发生后,杨子恒赴西安,同杨虎城及杜斌丞取得了联系,并专门拜访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加强了对中共政治主张的认识。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接受其秘书罗士高(中共党员)的建议,拟将所率部队开赴抗日前线,遭到刘峙等人的反对。1937年11月中旬,刘峙以其部“有共产党、不听命令及准备拉部队当土匪”等罪名将他扣押。1938年11月,经于右任、冯玉祥等人竭力作保,始获释放。在重庆赋闲期间,结识了沈均儒、黄炎培等一批民主人士,进一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志向。 1940年12月,经郭则沉、严信民介绍,杨子恒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的前身),并被推选为军事委员。1941年3月,又经郭则沉、章伯钧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杨子恒曾联络沙千里、严信民等人在重庆创办了《人民时代》月刊,担任发行人,配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斗争。1945年9月,谒见了参加重庆和谈的毛泽东,汇报了有关情况。10月,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此后,以公开身份同张澜、沈钧儒等人一起为和平奔走,与中共代表共进退。1946年5月,随民盟总部主要领导人秘密移往上海,参与了制止内战、挽救和平的一系列活动。1947年1月,他参加了解放行动委员会第4次全国干部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被选为中央委员。国共和谈破裂以后,国民党大肆逮捕民主人士,杨子恒亦在通缉之列。他在亲友的掩护下躲过了特务的搜捕,根据民盟总部的指示离沪赴香港。 到香港后,继续以各种方式积极从事反蒋爱国活动。1948年1月15日,杨子恒参加了标志着与中国共产党全面合作的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组织委员。同年,与夏衍、彭泽民等人创办了《周末报》,担任第一发行人。1948年5月下旬,民盟总部改组了民盟西北总支部,被任命为总支部委员。 防拷1949年3月,杨子恒同在香港的民主人士一起接受了中共中央的邀请,作为协商代表回到北京参与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并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了制定《共同纲领》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等活动。11月19日,被民盟甘肃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选为副主任委员。12月,受中央人民政府指派回到甘肃,担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交通厅厅长。1950年4月,当选为民盟兰州市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8月,在民盟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民盟甘肃省支部主任委员。1953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三次赴朝慰问团,担任2分团副团长。1956年2月,出席民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二届中央委员。先后担任过西北中苏友好协会理事,甘肃省财经委员会委员,省土改委员会委员,省一届人大代表,全国一届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民盟甘肃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961年11月4日,杨子恒因病逝世,终年63岁。 著名科学家个人履历杨子恒,现任英国伦敦大学院大学(UCL) RA Fisher统计遗传学讲座教授,RA Fisher计算生物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算与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杨子恒教授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1984年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2至199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讲师、同时在剑桥大学、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今在伦敦大学院大学从事进化和统计遗传学教学研究工作, 历任讲师(1997)、高级讲师(2000)、教授(2001)。200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大陆旅英华人。杨子恒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进化、分子系统学、群体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统计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曾提出大量的用于分析分子水平上进化过程的统计模型和计算算法,对分子系统学的成熟有所贡献。目前研究方向包括物种分化时间的贝叶斯估计,遗传密码子替换模型和适应性进化的检测,近缘物种种间、种内资料的分析,物种识别等。迄今,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他开发的PAML软件被广泛使用。据LabTimes杂志2006年统计,他是英国进化生物学界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他曾担任过多家学术杂志的编辑,包括美国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和《分子系统学》等。著有《计算分子进化》一书,有中文日文译本。 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基本介绍甘农大:杨子恒是甘肃的骄傲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20日举行活动,庆祝大陆旅英学者杨子恒教授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旅英华人。 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甘肃,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87年和1992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和农学博士学位。他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 杨子恒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分子进化论、分子分类学、计算机生物及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应用数理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分子遗传学资料,以推断不同生物物种间的进化关系,估算物种间的分化年代。他首创了以最大似然法为基础的模型和假说检验方法,该方法已成为分子进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他开发的软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利用。 在庆祝活动上,中国驻英大使查培新说,杨子恒的当选,是所有旅英华人学者的骄傲,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代表教育部发来贺电,向杨子恒表示祝贺。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其母校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当年老师及同学。 校长:母校为他自豪 得知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的杨子恒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时,甘肃农业大学校长王蒂表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甘肃人的骄傲,更是甘肃农业大学的骄傲。 王校长说,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当然,这个消息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甘肃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从历史上来说都是很棒的,有这么优秀的人才出现,是深厚历史的积淀,从而印证了甘肃农业大学师资力量的雄厚。另外,今年是甘肃农业大学60周年校庆,这应该是农大学子为母校奉送的最丰厚的大礼。我们将把杨子恒的这个成功事迹用来鼓励学生,同时希望借兰州晨报向杨子恒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也代表母校向兰州晨报表示感谢。 王校长说,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对杨子恒的评价为:“杨子恒是分子生物学华人中的一个奇迹!” 老师:天赋早已显现崔岘教授 杨子恒当年的老师崔岘教授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这个得意弟子。崔教授说,杨子恒家在甘肃通渭县马营乡,1980年考入甘肃农大畜牧系,当时年仅16岁。说起杨子恒当年参加高考,还有一段小插曲——杨考物理时,因别人作弊,考场30名考生都受牵连,物理成绩全被计为零分,杨以缺一门的成绩硬是考入甘农大,若是按5门计算,杨至少可以上一所更好的学校。崔教授当时代的课程是生物统计学,4年里,杨子恒留给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是:勤奋认真,刻苦钻研,尊师敬长,体现了农村孩子身上特有的品质。1984年,杨子恒考上北京农大畜牧系伍仲贤教授(国际著名动物遗传学专家,也曾是崔岘教授的老师)的研究生。1987年回甘农大任教,教的还是生物统计学。1989年,杨子恒再次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农大畜牧系博士,师从吴常信院士,研究分子数量遗传学。可以说,杨子恒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跟的都是在国际上很有名望的两个前辈,这也是他业务得到很大提高的关键阶段。 崔教授说,杨子恒个子只有1.7米,稍瘦,戴副眼镜,一副书生模样。在学校里早已小有名气,为此,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他都鼓励新生,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向杨子恒看齐,学习师哥的好品质。 当年系副主任:有钻劲 今年已是70多岁的刘正全教授,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来仍然很激动。刘教授说,杨子恒1980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时,他当时是畜牧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甘农大当年在全国已有影响和知名度,畜牧系是学校的重点系,能在这个系读书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学生。杨子恒这个农村来的孩子平时言语不多,但学习非常刻苦,上课爱提问,尤其有钻劲,对一些问题,他喜欢深挖,弄彻底,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 同窗:学习方法得当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李发弟与杨子恒是大学同班同学,他对杨子恒的聪慧以及好学仍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上大学时,同学们对杨子恒更多的是敬佩之情,因为每次考试杨子恒的成绩都遥遥领先,他的数学和英语非常出众,在一次全省英语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其出色的表现令大家刮目相看。另外,杨子恒令人叹服的一点就是,他非常聪明,学习方法很得当,效率也高,绝对不属于读死书的类型,平时也非常喜好阅读。 家乡的名人 当日一大早,记者一行来到杨子恒的老家通渭县马营镇,这里几乎无人不知杨子恒。马营镇土地所的刘所长说,杨子恒的家在马营镇龙头村,很多人都把他当作家乡的骄傲到处宣传,当得知杨子恒当选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后,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都十分高兴,纷纷赞扬杨子恒为父老乡亲争了光。兴奋的刘所长还自愿带记者去找杨子恒的父母。当日上午10时许,采访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后,刘所长指着山洼中的一个山村告诉记者,那里就是龙头村川口社,杨子恒的父母都已年近古稀,一直生活在这里。 幸福的父亲 记者即将进村时,刘所长冲田边的一位老人招手,原来他就是杨子恒的父亲。老人个头不高,衣着朴素,看起来淳朴善良,虽然已经67岁高龄了,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记者把喜讯告诉了老人,老人听说儿子是获得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殊荣的首位旅英华人时,笑逐颜开,马上回家打开儿子孝敬他的好酒,要大家陪他好好喝几杯,神情间溢满了幸福。记者注意到,杨子恒家有5间房屋,院落收拾得十分整洁,院里种的几株芍药、玫瑰开得正艳。 自小就聪慧 杨子恒兄妹4人,他排行老三,哥哥、姐姐和妹妹分别在通渭县城和白银市工作,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在家。其母因身体不好最近住在县城的大儿子家,以便看病。杨子恒的父亲告诉记者,杨子恒经常从国外寄钱回来,他们老两口的生活相当宽裕,儿女们多次要求他们去县城住,但他觉得在土窝里住着舒服。说起杨子恒,老人陷入幸福的回忆中,他说,儿子从小就十分聪明,对数学尤有天赋,据说在上中学时,有些老师一时都讲不明白的数学题,杨子恒却是得心应手。 定西的“状元” 1980年,16岁的杨子恒参加高考,据说他是那一年定西地区的理科状元,但由于马营学区出现集体作弊事件,杨子恒受到牵连,物理成绩没有计入总成绩,本来打算上清华大学数学系的他最终上了甘农大畜牧系。杨子恒的父亲遗憾地说,当时杨子恒的情绪十分低落,后来在他的苦苦相劝下才去了甘农大。村里人说,杨子恒小时候很少与同龄人玩耍,据说有一年过年时院子里闹社火,他却在房子里静静地看书。 8年没回家 2005年6月,是杨子恒的父母亲最幸福的一个月,8年未回家的杨子恒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老家了。儿子和父母一起呆了8天,随后将二老带到北京,陪父母旅游了半个月。老人说着拿出了当时拍的照片,还向记者说起小孙女因在国外长大,汉语几乎不会说,他和孙女交流时的烦恼。老人最后说,杨子恒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他个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希望儿子在异国他乡继续努力,为祖国多做贡献,多争光! 更多内容: 旅英华人学者首次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杨子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