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质夫 |
释义 | 现代翻译家、学者。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人。本名杨文,字质夫。三四十年代后遂以字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红崖子沟老幼庄。父亲是一位医生。哥哥杨焕,字子文,继承父业,后曾步入宦途,担任过青海省教育厅秘书、循化县长等职。1948年后仍为医生,解放后为省中医院大夫。1980年12月病故。杨质夫是老二。有弟两人。杨质夫早年在家乡读小学,约在1924年考入西宁蒙番师范学校。他刻苦勤学,在国语、藏文方面均获优秀成绩,受到校长朱绣的欣赏。1925年,他经朱绣介绍参加了西宁藏文研究社,继续深造藏文。西宁藏文研究社是由西宁道尹黎丹发起主办的一个学术团体,其宗旨是学习研究藏文,沟通汉藏文化。当时黎丹正在主持编纂《藏汉大辞典》,杨质夫不久即参加了辞典的编写工作,并逐。渐成为黎丹最得力的助手。由于得到朱绣、黎丹等人的帮助,杨质夫从蒙番师范学校毕业后便留校教课,后来还在西宁道属垦务总局担任股员。但在这期间,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这部大辞典是国内外第一部汉藏双语工具书,是按照藏文正字学的排列顺序编排的,每条词目下都有汉文释义和藏汉文例句。内容十分广泛,凡史地、文哲、医药、语言、历算、艺术、政经、宗教以及古藏文等等,都一一收入。1928年前后,大辞典编纂完稿。 红崖子沟乡老幼庄是一个古老村庄,这里依山傍水,自古以来,就民风淳朴,尚文成风。小小山村出过的知名官员、学人、郎中不下二十人。这其中,作为学者和汉藏文翻译家的杨质夫,更以不同凡响的建树赢得学界的认同和称颂。杨质夫作为汉藏文化使者和学界名人,其勤学励志的一生令后世景仰。 杨质夫的妻子格桑雀珍(汉名冯云仙)是西康省汉源县人,幼失怙恃,为西康名士安顺场人赖执中所收养,成年后送南京蒙藏学校读书,得表兄蒙藏委员会藏事处处长格桑泽仁(王天华)扶持成为西康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中央社女记者,后任国大代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监察院监察委员、和宋美龄是干姐妹,曾经创立青海省玉树师范学校。1949年10月,格桑雀珍受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阎锡山派遣回西康老家以探父为名组织藏民打游击,对抗解放军,1950年在成都被捕入狱。杨质夫和格桑雀珍有两个儿子,长名冯弼汉,1949年被国民党海军带往台湾。次名杨安塘,解放时尚幼,后在青海省西宁定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