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运高
释义

杨运高,祖籍广东信宜,1979年生于广西象州,200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工作室,攻读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中国美协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金奖;“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 金奖。

主要展览

2003·《红河行》获“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 金奖 (中国美术馆)

·《河谷无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画作品展(广西区博物馆)

2004·《弄底情韵》获第十届全国美展广西区作品展 铜奖(广西区博物馆)

·《河谷苍苍》获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北京)

·《百弄印象》获“黎昌杯”第二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 银奖 (中国美术馆)

2005·《红河魂》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代表大会美术特展(合肥)

·作品参加有情绪的水墨纸上作品联展(北京BIAC艺术中心)

2006·《弄底秋意》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贵阳美术馆)

·《雨后青山分外明》获首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作品创作大赛 优秀奖 (南宁)

2007·《红河余辉映秋峰》参加广西首届中青年画家提名展(广西区博物馆)

·《红河魂》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金奖 (江苏省美术馆)

·《红河魂之九》参加漓江画派晋京大展(中国美术馆)

·作品参加首届亚洲绘画艺术节(韩国釜山文化会馆)

2008·作品参加传承艺术中心十八周年庆作品展(北京传承艺术中心)

·作品参加学院在线–中国“70年代”水墨画家2008提名展(江苏省国画院展览馆)

·《山中岁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山水画艺术双年展(桂林美术馆)

·《红河魂》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2005--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9·作品参加2170中国山水画展(南京)

·作品参加艺术北京2009--经典艺术博览会(北京)

·作品参加传承经典艺术展(北京传承艺术中心)

·作品参加第一届林州国际水墨双年展(林州)

2010·作品参加2010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作品参加传承艺术中心二十周年庆作品展(北京传承艺术中心)

·“聚焦新锐”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广州)

·《红河魂之隧道》参加“山与海”漓江画派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1·《红河魂之隧道》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 优秀奖(最高奖、广州)

·“红河魂”2011杨运高山水画作品展(北京传承艺术中心)

·作品参加艺术北京2011—当代艺术博览会(北京)

·《红河魂》参加历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作品汇展(江苏省美术馆)

作品发表

《美术》、《美术观察》、《画廊》、《美术界》、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艺术报等多家专业报刊。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传承艺术中心等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机构及资深收藏家收藏,并有多幅作品在北京翰海、北京华辰等拍卖公司拍出。

杨运高访谈

情系红河的南国画人——杨运高访谈录

时间:2007年10月9日晚上8:31

地点:北京杨运高工作室

采访人:韩伟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

韩伟华(以下简称为韩),两天前就在朋友处听说你作品获奖的事,现在证实了,恭喜你。不过我觉得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我亲眼目睹了这几年你在求艺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所以能得到专家及同行的认可也是顺理成章的。观看(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获得金奖的作品《红河魂》。画面非常精彩,气势博大且很耐读,绘画语言上跟之前的创作也形成了较大的对观,里面现了很多的因素。尽管这一段大家各忙各的有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但总能在朋友处不断听到你作品获奖的消息,这次看了近作果然让人眼前一亮,画面从形式到笔墨都有很大的变化。一晃四年过去了,由200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的金奖作品《红河行》到眼前下2007年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作品《红河魂》,请你自己梳理一下这几年作品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吧!

杨运高(以下简称为杨):2003年创作的那幅《红河行》和这一幅《红河魂》都是取材于广西的母亲河——红水河。2003年画的这幅作品只是当时创作风格的一幅代表作。《红河行》系列是一批作品,当时这批作品创作方法上使用了纯粹的线条来造型,这也是在绘画的领域里寻找着一种语言,一种适合我的画面,适合我个人气质的绘画语言。经过多次反复尝试之后,采用这种纯粹以线为主,写山用繁笔,写水用简笔。形成大疏大密的对比效果,然后运用组画的表现方式,传达一种纯粹、冷逸、幽静的意境,那是我当时所追求的东西。因为我当时比较倾向于元代的绘画,创作上间接会受到黄公望、倪瓒、王蒙这些元代画家的影响,画面追求一种静气;二是创新的冲动,力求打破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模式,而采作了这种纯粹线条来构成画面的单纯的绘画语言的形式,我认为当时的作品基本上解决了我想要过到的境地。

韩:在《红河行》中线条的这种组合给人的感觉形式感特别强,而且跟以往的传统绘画拉开了距离,画面的两边是作书法做的效果。

杨:对,背景是采用书法提跋。

韩:这样的话,作品在形式感上就更强了,像这样的作品如果出现在合国性的画展睛,我想其效果绝对是跳跃的,耀眼的,能与其它作品绝对拉开距离的。但是现在我看了你最近《红河魂》这幅作品之后,这里面出现了更多的除了骨之外,更多肉的东西,这种东西,与你之前的风格有所不同。因为你形成了一种风格而且又有有所突破,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对于中国画来说,上千年的传承,它本身的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

杨:对,特别是山水画来说,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因为太多的山峰在前面了。《红河魂》这幅作品当时运作这种手法,我也是根据写生的感受来画的,当时是在傍晚暮色降之后,天基本黑了,夕阳的余辉突然打过一束光来,映红了岸边的山峰,黑色与红色形成了完美的组合。这种景象非常壮观,气势博大,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存了很久,河岸的翠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间小道、暮归的大叔、骑在牛背上的小哥与黑红相间的山峰相呼应,一派世外桃源之景,经常有种把它重新表现出来的冲运。在毕业创作时候,画了一幅这样的,经营位置上做了几次修改之后,最后定稿创作了这幅大画。

韩:我觉得2003年《红河行》这幅作品,当时获得了金奖,而且得到了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先生在艺术上的肯定,这个风格前后,你也连续画了很多。

杨;画了一批。

韩:而且朋友们也觉得非常好,这样的话,一旦一个画家形成风格的话,他自然会有市场的追捧或者是藏家的认可,可能随着这个风格就一直往下走了。你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又去探索新的东西,这是很有风险的,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杨:我觉得艺术最主要一个是真诚,一个是勇于创新,真诚就是你面你所要表现的景物时,是有感而发的是你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红河行》这幅组画就是依据写生的感受创作出来的,当时是秋季,下直树木凋零之时,站在山顶眺望红河两岸,苍苍茫茫、两岸群峰连绵不断,山与树浑然一体,有一种冷逸与幽静的意境。这是我对红洒的第一印象吧,并且它永远存我脑海里,《红河行》就是根据这种感受加上创新的冲动动作出来的。而《红河魂》这幅作品也是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当时夕阳的余辉洒在红河两岸的山峰,这个精彩的画面持续了一分钟左右,写生是来不及的,只有记在脑海里面,匆匆拍了两张照片,这个画面上就过了。

韩:我觉得你的发展,虽然说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感受,但还是在丰富和完善这种风格,而且是沿着这个线索是累计着往前走,我觉得这个非常好,《红河行》包括《红河魂》系列的其它作品都是这样走。

杨:是的,《红河行》系列和《红河魂》系列我都画了一批,但并非是因为这两幅获将之后而画的,而是从这批作品中挑选出这两幅来参加展览的,是这两组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

韩:你的画画里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个我觉和很难、也很好。因为很多人画山水不考虑地域特征,看不出是哪里的山水。我觉得您作为一个广在南方长大的画家,画出这样一种风格,即当地的地域,甚至是当地的文化,结合得如此紧密是很难得的。

杨:对于一个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他思念的方向。虽然身处京城,但家乡的一草一木,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遥远。每天晚上闭上眼睛,家乡的山山水水、河岸的翠竹、还有房前屋后的菜地,便在我的脑浮动,白天睁开双眼,面对的又是都市的喧嚣。所以表现故乡的山水就成了我创作的最好题材,一想起故乡就有创作的冲动。再加上大学时受过严格的对景写生训练,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这样到了宣纸上就释放自如了。

韩:中国的山水画自古就不是一个风景的描述。

杨:对,和风景还不完全一回事,山水画的非常强烈的主观的因素在里面,寄托着深厚的文人情怀,特别是元代的山水,它是文人隐居山林抒情之物,逸笔草草、抒写胸中之意 。

韩:我觉得你的画是有感受的,有经营的去画,跟时下的陋习形成很大的区分,尤其这里面我觉得有两个地方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被映红的山头用很重的色彩去表现。这样的颜色在传统的山水画是很难看得到的,这样的颜色可能也会出现一种符号,这也是当代绘画里面特别强调个人出场的。

杨:这种手法主要为了表现出当时的夕阳打在山峰上面那种很强烈的黑色与红色的对比,只是为了表现这样一种对景物的感受而采用的表现手法。

韩:但是我觉得可贵的是把学院的一种观察的方法用到山水画创作上去,山水画要想有所突破,可能需要有它山之石,或者另外的一些东西,边缘学科的一种相互交叉。虽然你是学中国画的,我觉得油画的一些观念或者新艺术一些观念,已经影响到了70后甚至80后的中国青年水墨画家。

杨:其实作为一个学院出身的画家,所有的东西都是相辅相面的,所有学过的东西都应该尽收囊中为我所用,包括西方的构成理念,油画的色彩效果,雕塑的厚重感,这些我都会根据我的创作需要添加到画面中去。况且中国画传统以来就是很讲究色彩的,像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

韩:《红河魂》这幅画,从画面的感觉来看的话,它变成全因素的感觉,这样的画可能考虑的东西更多,面会更多,无论是构图、用线、用色、积墨、留白这些各方面的东西,可能对于一个画家综合能力的考验就更多了。对于一个年轻的一个画家,去掌控这么大篇幅的这种鸿篇巨制的,在国画里面很有难度的,你的感受如何。

杨:这就需要功力的训练,在这之前我经画了一批两米乘两米的大型山水创作,对画的整体把握已经不成问题了,下来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创作激情与感受,有真情实感加上想表现的创作冲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创作一幅大型山水画就不是难事了。

韩:这样我觉得这个信息也非常好,因为这样很容易跟一批画家拉开很大距离。

杨:我力求创作出来的作品,每幅画都是用心去画它,用心画每一幅画,一年创作的量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确保能够希望多出精品。这样无论是对读者、对藏家、对自己都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每幅画都有新鲜的感觉,而不是一味的重复。

韩:沿着这样的脉络,我想你还会出现更大的高峰。因为从跟踪观察你几年的成果来看是非常地显著,而且线索非常清查,从画面探索的方法,学院学养的不断回归或才是反复地再去实验,就像牛的反刍。

杨:因为技法是学古人的东西,学古人的东西是为了学习技法,古人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我们当代人最 要还是要用自己的感受,要用真情去画画,技法是可以学古人的,但是观念和感受是自己的,核心还是在于这些东西。

韩:对,因为一支笔,一个墨块,我想再过几百年,这个东西还是这个东西,材料还是这个材料。

杨:材料还是这个材料,但是画是不同的画,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风格,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感受;我在面对不同的景的时候,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像我另外一个系列作品,除了红水河系列,就是《崖上人家》这个系列组画,是以太行山为题材而创作的。当我第一次踏上太行山这片领土的时候,立即被它雄伟与博大的气势所征服,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贾又福先生所作的《太行铁壁》的意境。巍巍太行雄浑与博大,延绵数百公里,犹如一道铜墙铁壁,高山、悬崖、石壁,会使你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都为了之震撼,让你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一股创作冲动在内心燃烧起来,大量的写生之后,回到画室就迫不及待地将当时的感觉释放到宣纸上。

韩:清人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法,但是我觉得直白从一个方面去解读它的话,确实山水画在新中国时期,尤其是文革这后20年美术里面的发展,到底该怎么样去探索它;所谓序写美术史这一段,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这些探索我觉得可能年轻的艺术家,应该想得更多,你对自己以后的艺术探索,有没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杨:我觉得所谓的这些探索,提出探索这个问题可能更加多的是史论家。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更应该加尊重自己的感受来创作,然后在绘画语言上面,每个艺术家,把他自己所学的,所吸收的这些养料,用在自己的画面上,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如果过于注重去专注想它怎么走,要怎么走,可能还不一定能出来,当年李小山提出中国画会穷途末路,但是中国画不但没有穷途末路,反面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面对这种现象,李小山现在也重新说,他说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担忧的了。

韩:所以以后的创作也是水到渠成。

杨:自然而然由着自己的感受往下创作,而不是很刻意去追求哪一方面,但是大的创作方向还是在走新水墨这一块。

韩:今天的谈话很深入,期待能看到你晚多更精彩、更打动人心的作品出现。

众家评说

可贵的创新锐气

——杨运高的山水创作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运高是一位勤奋、善于思考和很有才气的青年画家。勤奋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很重要,可以说是成功的基础。可是,只有勤奋而不善于思考和缺乏天赋的人,也很难有真正的作为,反之亦然。自幼爱好丹青的杨运高,在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习时,就表现出刻苦的钻研精神,他不仅虚心学习技巧,而且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大家都要完成课堂学业,要完成学年创作,他却开动脑筋寻找他最熟悉的题材和运用与人们不同的语言符号,来加以表现。他出生在广西象州,他的故乡有一条流经广西西北大部分地区的红水河。这条被他称之为母亲河的红河奔腾在群山峰峦之中,伴以树木草丛,其雄奇,其险峻,其温和,其秀美……随着气候变化而呈现出的各种迷人的景象,给予他视觉、感情和心灵以深刻的感染。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河谷无声》(2003),圆满完成了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业。这件作品入选在南宁为第二届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举行的广西地区作品评选展上,立即受到业界的关注。当时我也参与了作品评选,大家对一位20多岁的青年人显示出来的创新锋芒多有赞赏。不久,同一题材而构图与笔墨有所变化的作品《红河行》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主办的“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荣获金奖,恰好我也在评委之列,评选过程中同行们对此画给予一致好评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那时,我曾为此画作短文评论,说他描绘的是“家乡富有特色的山水”,“手法以线为主,线有力度,有变化,刚柔相济,疏密互补,整体布局中突出崇山峻岭中蜿蜒曲折的河流,写山繁笔,写水用简笔,以繁衬简,以多衬少,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加上用书法作背景,更使画境开阔而有诗意。”

杨运高对家乡红河这一题材的发掘,以及他采用的这些手法,足以说明他是很有思考的画家。他不浅尝辄止,而是对同一题材苦心经营,充分利用他积累的素材,加以艺术提炼,以一炼十。因为红河这一客观物象有丰富的外貌和内质可供发掘,面对它艺术家也会随景生情,有种种不同的感受。聪明的杨运高近几年来不断以红河为对象,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索,创造出格局不同而各有情趣的作品,反映出他对母亲河观察之细、体会之深和感情之真挚,当然也表现出这位青年艺术家的绘画技巧的日渐完善和他的进取精神。

假如说《河谷无声》的章法和笔墨语言是他个性风格探索的开始,之后的《红河行》的构图比较完整,用笔也比较肯定了,而尔后在2007年在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上获得金奖的《红河魂》,则更以新的艺术面貌展示了他的才华。在这件作品中,除了继续发挥线的表现力,强化线条的情绪、节奏和韵味外,开始更加关注墨的运用,尽情地勾、皴、擦、点、染,层层积墨加黑,在黑中求层次的浑厚华滋。与此相应的是,他注意块面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以加强画面的气势,笔墨也多用皴法,显得苍劲有力,语言更为丰富、含蓄,而创新锐气不减。这一变化并非来自偶然,一是由于他对传统山水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修养提高了;二是这时他已从广西迁居北京,与北派山水广为接触,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他说“数次登太行,游黄山,谒泰山……得各处山川养吾浩然之气,融各处山川为吾心中之山水。……巍巍太行,雄浑壮阔,吾心震撼,创作激情油然而生。于此,红河之壮美、太行之雄强,融为吾心中之山水。”。可以说,这是他艺术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受南派山水的秀美与北派山水的雄浑的滋养,杨运高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法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并且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他未来创作的重要性,决心“将沿此路坚持前行,并乐此不疲。”

自从杨运高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师从陈平教授以来,他的创作路子越来越宽,方向和目标也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师古人和师造化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个人艺术面貌。他深知,要达到这一目标,唯一的途径是提高自己全面的艺术修养,体悟自然造化规律和艺术创造原理,扎实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既不拘泥古人古法,也不受客观自然所跟,保持创新锐气,发挥创新精神。

我相信,凭他的勤奋、善于思考和悟性,他的艺术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2011年10月

兼收并蓄,自成一家

——国画家杨运高的艺术世界

文 / 徐泳霞

北宋山水画名家范宽曾在经年作画后感悟曰:“前人之法,未尝不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从“师诸人”到“师诸物”再到“师诸心”,范宽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将唐代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见解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时间的流淌让真知灼见愈发闪亮,在21世纪的国画家中,“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的金奖得主杨运高先生又以自己的创作探索之路印证、弘扬了范宽的这一理论。综观杨运高的艺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创作中将传统、造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并能熔于一炉,逐渐形成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独具一格,自成一家。

杨运高先生是从广西走出来的画家,初学山水画,他是从元人入手的。在大学时代,他喜欢元季文人画家倪瓒、王蒙、黄公望画中的文人气息,尤其对黄公望用功颇深。他仔细体会黄氏山水画中的层岩叠嶂,披麻长皴,认真临摹《富春山居图》,这一临便是半年,一临便是三遍。在临摹过程中,他领悟到中国画“以理观景”的传统,即将眼中之景以线条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出线条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中经常使用“线”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他在2003年创作的《红河行》中,纯粹以线条造型,疏密结合,大开大合,在“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一经亮相便获关注,最终一举夺魁,获得金奖。

元季文人画家为杨运高打开了一扇通往幽远、深邃的画面意境之门,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对他而言,“师诸人”意味着泛滥诸家、博采众长。他上追北宋、五代,精心临摹郭熙的《早春图》,细细体会“观宋人山水如行夜山”的奥妙;他钻研黄宾虹的墨气淋漓、浑厚华滋,学习李可染的浓黑厚重、经营位置;了解清代的革新派石涛的画风,领略其创新、开拓的精神。同时,作为一名经历过现代学院模式训练的画家,他借鉴现代西方艺术,力图从现当代艺术中中探索、归纳出超乎形象之外的线条与构成,这不仅能丰富表达方式,也使自己的作品中多了更多的现代性。

“师诸人”是学习前人的技法,总结前人的创作心得,体味前人的美学观念,然光靠“师诸人”,自己胸中无一丘一壑,笔下又岂能有真山真水?“师诸物”即是强调以造化、以真山真水为师。可以说,现代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写生”教学是对“师诸物”的最好诠释,亲临其境的写生,最原始、最生动、最具体地让生命主体满怀激情地和大自然碰撞,杨运高也从中获益匪浅。他常常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饱游沃览,每遇好景,即行摹写,将其罗列于胸中。在他的笔下,多有对故乡风貌的描写。他描绘家乡的母亲河——红水河,因为这条河孕育着无限的生命与希望,蜿蜒浩荡,一泻千里,生机勃勃;他抒写家乡的喀斯特熔岩地貌,昼夜晨昏,登临探索,观察星罗棋布的山石,郁郁葱葱的树木,瞬息变幻的云气。在画作《红河魂》中,他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家乡,画中大疏大密,以红黑两色进行对比,壮阔宏美。他要通过画作向人们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感恩与眷恋之情。确实,这些画作也激起了观众对南方那片神奇土地的无限神往。

大学毕业后,杨运高旅居北京,一方面他仍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以此作为画中的内容;另一方面,他的足迹又印在了太行山系。太行山绵延数百公里,山体拔地而起,雄健壮美,群峰神奇秀异,而且山体与峡谷错综分布,地势高低大节奏变动,空间大起大落。这迥然不同于南方的地貌也给了杨运高新的灵感与启迪,他创作了不少反映太行景色的作品。在《崖上人家》系列作品中,他将原来描绘红河的俯视构图变成了仰视构图,画面的视觉中心集中在中上部,对田地、云气等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令人产生仰之弥高的感觉,再现了太行山高谷深的雄伟景观。

真正令杨运高的画作独树一帜的是他的“师诸心”。所谓“师诸心”,即是在“师诸人”、“师诸物”的基础上,将一切外界感受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有画机在手,元气狼藉”,达到解衣磅礴之状。在这一过程中,画家完全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心占天地,发山川之精微,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当今画坛,浮躁之风甚剧,有些人抱着祖宗那里拾来的点滴一画再画,不去求创新与发挥,直至与祖宗之法越来越偏离;有些人的某一种语言或技法一经亮相,得到市场的认同后,便形成所谓“图式”,自己坐享其成不求突破,模仿者却趋之若鹜;更有一些习画者整日围着当红的画家转,类似“超级粉丝”,画风完全照搬自偶像,并以分一杯羹为乐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传声筒……画坛的这些动向,杨运高不可能感触不到。所幸的是,他屡屡追问自己的内心,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一如既往地写生与创作,过着单纯而充实的生活。正是由于听从了内心的引领,笔随心动,一幅幅情景交融、令人心驰神往的佳作应运而生。

厚积薄发,杨运高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韧劲在绘画中不断跋涉、孜孜以求。天道酬勤,这些年来,在“黎昌杯全国青年国画年展”、“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代表大会美术特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等一系列国家级的大展中,他带来的画作均以格调高雅、图式新颖、面貌独特、气势博大、构图饱满令人耳目一新;即使在一些国画家的探索性联展中,他的画作也依然因为独具个人面貌而令人驻足。化俑成蝶,而今,杨运高的画作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理论家、收藏家的肯定与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必将在艺术的天空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2008年12月于金陵

山川焕颜多奇貌 融古创今谱新章

——读杨运高的山水画

段国英

北大艺术学硕士

美术评论家

中国画历史悠久,历代画家传承创新,无数的佳作流传至今,对这些佳作缺乏深刻的认识就不能悟得传统文化的奥妙,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堂入室。由于当代美术教育采取西方模式,许多学中国画的学生往往对美术史不甚了解,所画作品缺乏内涵,盲目求新。但是也有例外,不少大家其实都是美术史的高手,例如傅抱石就亲自写了一本论述精良的《中国美术史》,吴冠中在赴法留学的考试中,包括美术史等科目都拔得头筹。当代年轻的画家若想有所作为,美术史不可不重视。在傅抱石、吴冠中这样的大师之后,年轻一代如若按照大家们学习传统中国画的路子走下去,有所作为仍然是有可能的。只有对美术史上的古人到近代前辈都一一吃透,才能在众多的佳迹中寻得最适合自己的语言,最接近自己的气质来学习再至超越。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吃进去,然后走出来,不但要摆脱传统的束缚获得新的活力,而且要借助前人已有成果,掘取造化之神秀,融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形成自己强大而独特的面貌,才是一个五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家应有的态度。杨运高就是这样一位对美术史精熟,而且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画家,他对于文人画高峰元季画家的推崇已经到了鲜活的领悟云林、子久的精神内核的地步。在本科求学期间,他就曾经深入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郭熙的《早春图》、倪瓒的《六君子图》等,领悟到了国画山水的传统布局法度及精神内涵,对于后来历练出自身面貌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杨运高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勃勃生机、百折不挠的动力与精神,他的个性气质是坚毅而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所以他的作品也透露了他的个性特征,这种坚毅与活波调和之后,形成一种局部遒扬生动,整体坚毅润朗的画面风貌。

观杨运高的《红水河》系列,我们可以看到通篇气韵生机勃发,笔触疏密得当,布局用心良苦,密集的山峦与清疏的云气构成对画面的完美分割。在高耸坚硬的岩石之间绕与云气,清朗的云气打通全画气脉,使得画面生动多变,生气盎然。在《红水河》系列里面,他一方面以描绘真实景色作为画面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山水画重意境传统。杨运高在承续传统脉络上是相当扎实的,表现在他不但把握了而且化用了北宋山水崇高的精神气质。他的笔触是独具个人特色的,这种独特的皴法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红水河流域的独特风貌,点、线之间都可见野逸之气,体现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高度的概括能力,在概括之外又融合进了自身的独特气质。他在掌握了前人固有技法的基础上,面对故乡独特的地貌,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并且发挥成为自身独特的皴法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杨运高在承续中华民族独有的悠然、淡薄的理想境界的前提下,融合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之情,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故乡红河的峰峦叠嶂的独特地貌,在杨运高的笔下委婉舒展、绵绵不断,他的线条走势舒缓而又劲道,表现了红河流域独特的山水风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杨运高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融合了自己对于故乡红河的深刻感情,透出一种清逸、温润的南方情怀。从那些繁密、含蓄、悠长的群山中,可以感悟到的是他对故乡山水的深长热爱之情。

在壮阔的红水河系列之外,杨运高的《林印象系列》,也是一组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样是他典型画风的繁密线条、斑点布满画面,精致、繁密的笔触和昂扬、蓬勃的精神状态以及对自然变迁的深刻感悟融为一体形诸笔下。作为一个饱含传统学养的文化人,杨运高在画面中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是含蓄、间接而又浓烈的。他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诗意的宁静,浓郁的东方韵味沁人心脾。在《春》这幅作品中我们透过画面所见的是清寒的早春中即将萌芽的树枝,传达出清冷而又悠然蓬勃的感觉。在《夏》这幅作品中,繁繁复复的树叶生机勃发,夏日林间旺盛的生命力清晰可感。在《秋》这幅作品中,秋叶斑驳,寥落欲坠,传达出一种茂盛的荒芜感,非常耐人寻味。在《冬》这幅作品中,秋冬寒凉之意与古人画境中常见的萧索之意一脉相承。但是又有所不同,这组作品传达的感情是新鲜的,带有时代气息的,而且清晰可感。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结合我们的时代,汇合成不同于古代而又延续古代的意象,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得出令人愉悦的新鲜视觉感受,这是《林印象系列》在古今融合创新上的初步成就,可算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创造价值

作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青年画家,杨运高最突出的创造价值是哪些呢?笔者认为具有以下几点:

真诚执着的创作态度

杨运高对于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崇高的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倪瓒那样“所思垂令名”的态度对待每一幅出自他笔下的作品。他把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探索、追求,其虔诚的程度不亚于信徒对于宗教的虔诚。他反复的探寻自然的景致,丰富自己的画面内容,多次去红水河、太行山、黄山,在自然中体味真山真水的妙处,在艰苦的山区跋涉中见到常人难以见到的宏伟景致,融合进自身的作品。这种对于自身创作认真、投入的程度,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画家的必须,实际上无论在哪一个行业若想有所成就,都必须投入到事业本身进入一种忘我的,以苦为乐的境界。这种对艺术的虔诚与投入,带给他的是事业的突飞猛进。在04年获得“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金奖之后,对于一个已经初步具备个人面貌的画家而言,改变很难,若要进步却必须改变,怎样改变出更上一层楼的面貌,这是许多画家穷其一生追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杨运高沿着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路前进,在画面形式与内容上的不断进步,既保留他原有风貌,又融合他长期探索的最新成果,在07年以《红河魂》的新进面貌获得了中国美协2007百家金陵画展金奖。这个金奖是对他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的肯定,也是他艺术探索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独创精神

艺术创作中最为可贵的不是精致的工艺,不是美丽的外表,而是独特,只有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面貌才能为美术史的进步做出贡献,才能在千百年的画坛上有一席之地。深谙美术史的杨运高,正是以这个崇高的目标为奋斗对象。有了目标,但不是每个有目标的人都能达到,这还需要天分与努力,庆幸的是杨运高既有天分又有努力。他的天分表现在他在24岁初露头角的年纪,就已经以故乡红水河作为原型,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皴法,这个皴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全新皴法。皴法在山水中类似画面的构成元素,有了独特的皴法类似有了独特的画面元素,有了独特的画面元素,自然所绘景物风貌全新。这还不够,画面元素必须服从与表达画面所传达的精神。这个精神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唐代志契《绘事微言》所说的“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即所谓的“为山川代言立传”,二是这个精神同时也是画家所抒发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这是一个即感受自然又抒发内心的过程,需要对自然有敏锐的感觉和内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两者基本上都属于天赋之然,只有禀赋出众的人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此外,仅有禀赋是不能成为一个杰出画家的。记得一位名人说:“天才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勤奋,百分之一是灵感”,杨运高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异常勤奋的投入创作,经年累月的墨田笔耕,勤奋与天分融汇在一起,终于形成强大而独具自身面貌的画面风格。

中西贯通

中是指杨运高的画面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渊源,观其磅礴大山,笔者曾经赋诗一首:“秋意阑珊等闲度,巍峨肆意囚不住。群山勃勃气势雄,一缕青烟入镜湖”,可见其气势之宏大,境界之清雅,既有北宋范宽式的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又有元人心襟超脱的清雅之气。西是指,脱离物象的藩篱,纯粹观其线条笔触所传达的内心力量,与西方现代绘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类似梵高的粗率笔触,又类似波洛克随意挥洒无所约束的点洒,最终指归是表达人类那复杂丰富充满力量的内心。杨运高的笔触充分地表达了情感的力量,感性的力量,因此看杨运高的作品,一旦撩去水墨山水的外衣,他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现代性极强的绘画作品,因为,也可以说他为当代水墨的进程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充足的精神内涵

。艺术品的最终价值在于精神内涵。艺术品实际上艺术家精神内涵的物化。一件艺术品只有具有充分的饱满的精神内涵才是有价值的。好的作品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可以感染人、鼓舞人、熏陶人……观杨运高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品味高雅的格调。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他的作品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暗合抑或印证了时代的精神。而格调高雅,正是一位大家还是一个画匠的分水岭。朗绍君在为《周思聪画集》作序的时候说:“格调是透过形式风格、语言和技巧运用折射出来的人格价值——寓于美中的真与善的程度,业已形式化、物质化的精神品味。在中国艺术里,格调是判定雅俗优劣和最终价值的主要尺度。”格调高雅始终是中国艺术孜孜以求的一个指向,杨运高作为一个继承传统的当代画家,自然从精神指归上是要同和于这个强大的传统的,抑或是被强大的传统所感染,无一不被烙上深深的传统文化的痕迹。他的作品面貌独特、气势博大、构图饱满令人耳目一新,在品味和图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造诣。

人物评价

杨运高保持着澄澈宁静的创作心境,冷静深刻的美学思考,苦行僧似的勤奋,孜孜不倦的攀登精神,疯狂热烈的创作激情,他永不满足的奋然前行,已经在中国画坛上初步建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相信年轻的他随着岁月流转必将攀登上艺术人生的新高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