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熬锅肉
释义

概况

成都话对回锅肉的别称。

回锅肉是四川民间的传统菜肴,也称熬锅肉,烩锅肉。因其历史悠久,食者甚众,遂成为别具风味的四川名菜。“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久居外乡的四川人,回川探亲访友,首先想到要吃的就是回锅肉。

由来

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久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久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原料

猪后腿的二刀肉370克,青蒜(青椒、黄蒜苔亦可)70克,大油25克,面酱12克,酱油,料酒各12克,白糖5克,豆瓣酱、葱各5克,味精3克。

制作过程

1、将肉切成4厘米宽的条,用开水煮熟改切成片,青蒜切成寸段。

2、将白肉先下入热油中煸炒至肉出油卷起,即加入豆瓣酱、面酱炸出味后下青蒜和其它各种调料,再翻炒几下即成。

特点

咸鲜回甜,鲜香微辣,肉肥而不腻。(此菜在四川不用糖和酱油,而用甜红酱油)。

回锅肉的做法

菜谱配料:

猪肉250克,青蒜50克,豆瓣酱20克,面酱10克,深色酱油5克,料酒10克,精炼油25克,味精1克,姜片3克。

制作方法:

1.猪肉洗净放入水中煮熟,待凉切成片,越薄越好;

2.青蒜洗净去干皮,拍一下,切斜刀段;

3.起锅放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肉片翻炒,待肉变的卷曲、透明后盛出;

4.用锅中余油,将豆瓣酱、面酱炒香,再放入其他调料翻炒几下;

5.倒回肉片一起翻炒,起锅前加青蒜同炒,待香味散出,便可盛盘,回锅肉即成。

烹调技巧:

1.肉的选择

肉的选用十分讲究,必须选用后部位的、靠近黄瓜条旁的坐板肉。我们知道,猪肉肉质紧密而细嫩,只有坐板肉与其他部位相比显得粗些,且肉质结识坚挺。再有就是坐板肉肥瘦合理。如果肉过瘦,菜肴会给人老而不嫩之感;如果过肥,会有油腻之感。所以要六分肥四分瘦。

2.煮制要断生

断生,烹饪用语,具体定义这里不写了,操作起来基本上是七分熟左右。如何判断已经端生呢,方法有二:一是用竹筷插,如果能插动,又没有血水溢出,则刚好;二是从中切开,如果刀口处没有血水也行。断生的原因也有二:一是口感要求,要求肉片在食用时嫩中有脆、脆中带嫩、脆嫩结合;二是形状要求,成菜时形状微微卷起,俗称“灯盏窝”。

3.形状要求

肉片大小没有具体要求,但太小会卷不起来,所以通常长度要在六厘米左右,宽度在三厘米左右,不能过厚,否则吃起来会感觉比较油腻。

4.肉片要带皮

回锅肉之所以肥而不腻,很大原因在于肉片给吃者的口感。肉皮在里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有了它,会有脆的感觉。

5.配菜选择

一般而言,菜椒、蒜苔、青蒜都可以,但其中以青蒜最佳,原因有二:一是色泽,青蒜有绿有白,回锅肉是红亮的,配起来最为赏心悦目;二是鲜香脆嫩,爽口不腻,是其他才无法比拟的。如果配以青蒜,使菜肴颜色上具有一重一轻、一红一绿、红绿相间,口感上一薄一厚、一浓一淡、薄厚均匀、浓淡有致。[吃地带]

6.煸至吐油

回锅肉制作过程中,火候的运用十分讲究。因为不是简单的炒熟,所以要注意两点:一是油不要过多,只要能炒散不沾锅就好;二是油温不要过热,如果过热就是炸,回锅肉切切不可这样。肉片在温火少量油的状况下炒,脂肪会在油温的作用下融化溢出,这就叫吐油。这样可使油腻程度下降。那如何判断吐油呢?要通过油量来判断。国内的油稍稍有所增加,就可以了。不要吐油太多,否则会变老。

7.调料的配置

除大家已经知道的以外,再说几个问题:一是加一点甜面酱,这样使味道浓厚,用量不要多;二是加一点白糖,因为回锅肉要稍稍有点甜味才好,甜面酱起到味浓的作用,白糖起到味厚的作用;三是加点黄酒,与郫县豆瓣同时下锅,这样使黄酒和豆瓣相互作用,既有黄酒的香味,又使豆瓣不易炒干;四是切忌加酱油,酱油的作用是增色和加咸味,这两条郫县豆瓣已经完成了,所以不可加酱油。

8.回锅肉中所用的猪肉油脂含量高,甜面酱及豆瓣酱均含钠,故高血压患者不宜多吃。

本菜特点:

辣而鲜香,色味俱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