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以增
释义

杨以增(1787~1855) 清代藏书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聊城县城里(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 人。出身诗书世家。17岁入县学。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初在贵州任荔波县知县、后任松桃直隶厅同知、贵阳府知府。其间,在清理积压公文中,发现一个贿赂顶凶、错杀无辜的疑案,即查明案情,重新审处,惩办原凶,为受害者昭雪。

人物简介

先后调广西左江道、湖北安襄郧荆道、河南开归陈许道任职。在河南时,每逢黄河汛期,便率众督促加固堤坝,视察汛情,使当地百姓免受水患。后升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在陕西时,与陕西巡抚林则徐友谊甚笃。道光二十九年(1848)升为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咸丰五年(1855)卒于于江苏清江浦任所,谥号“端勤”。葬于聊城城西田家庄。

热爱藏书

杨以增一生热爱藏书。早在读书时即秉承父业立志藏书。道光五年(1825),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后,多次易地任职,广交文士,接触和收集许多珍本古籍,1840年 (道光二十年) ,家居为父守丧时得到文学家梅曾亮、包世臣协助,筹建藏书楼,取《学记》中“先河后海”语,为藏书楼取名“海源阁”。当时,清政府统治腐败,社会动荡,官僚豪门历代收藏的典籍,常有散乱失落于民间者。杨以增利用居外为官之便,辗转于吴越间,将当地数百年保存的重要文献几乎尽数收集起来,以船沿运河运至聊城。杨以增还通过各种关系和不同渠道,不惜巨资购得不少私人珍贵藏书。太平天国起义时,他正在江苏清江浦任职,购得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大部藏书。黄氏系乾隆年间举人,喜欢藏书,搜集宋本图书百余种,专藏一室,名曰“百宋一廛”,又称“士礼居藏书”。杨以增得黄氏藏书,为海源阁藏书初步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得鲍氏“知不足斋”、秦氏“石研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藏书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宁陈仲鱼、阳湖孙渊如、大兴朱竹君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别辟书室曰“宋存书室”,藏天水旧籍,以元本、校本、影宋抄本附之。后又得宋本《毛诗》《三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命其室曰:“四经四史之斋”,使海源阁藏书日渐宏富。

杨以增收集、购买书籍时,特别注意鉴别书籍的真伪和收藏价值,大多经过梅曾亮、包世臣、高均儒、吴熙载等文人、鉴赏家的鉴别,因此,所收购书籍大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尤其得苏州黄丕烈“士礼居”藏书最多。曾辑印《海源阁丛书》。杨以增之子杨绍和、之孙杨保彝均致力于藏书事业,“禀承家学, 一专于书, 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其子杨绍和,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其孙杨保彝,曾任山东省通志局会纂,又使藏书有所增加。(刘阶平《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概略与劫后之保存》),使海源阁藏书在杨以增收藏的基础上益加宏富。 至清末,海源阁藏书达3236种,20余万卷,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海源阁所藏图书,在军阀兵乱和日军侵略中大部散失,少部辗转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保存。1986年,聊城(今东昌府区)市人民政府在杨氏宅院故址重建海源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