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彦修 |
释义 | 四川省书法家、诗词家杨彦修(1921~ )四川双流人。历任双流县中和医务工作者协会(后为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双流县中和联合珍所秘书。现为双流县中和镇老年协会干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草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著有《汇纂引证伤寒论注约选》、《医学歌括》和《纯修杂搞》、《现代革命史诗三百首》、《新声律启蒙》等书。爱好诗词楹联写作,作品曾获1989年王小波李顺陈列馆楹联征集活动三等奖、1991年当代楹联墨迹大赛优秀奖、1992年北京社会经济调查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部春联由奖征文大赛纪念奖、1995年“杜甫草堂”诗书画展二等奖、1996年“杜甫杯”诗歌大赛三等奖。另在历届成都晚霞诗词大赛中,均有诗词作品入选。参加省级和省级以上的书法、美术展览122次,篆刻获优秀奖,绘画获二等奖。创作的书法作品参加过省级和全国性“龙年杯”、“山水杯”等书法大赛,获一、二等奖,草书作品参加桂林书画展和红宝石书画展。毛笔书法参加了1994年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大展,毛笔书法获第一届中日书画精英邀请赛三等奖,硬笔书法获全国三等奖。被毛泽东纪念堂、邓小平旧居纪念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为河南郑州黄河碑林、巩县神墨碑林、开封翰园碑林刻石成碑。传略辑入《中华人物辞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清代官员杨彦修,字子经,祖籍山西榆次,生于临潼三田里(今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李桥村),生卒不详,约生活于清道光初年至光绪中期,是阎良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约1820年,彦修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他的父亲杨蔚春喜好博览群书,交游多知名士,且精于医术,乐善好施,这为彦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他幼时十分聪慧,年7岁,就能背诵《五经》,年未20岁有文名。入痒后,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举家迁到西安青门,从学于周至的路闰生先生。路先生评价他的文章说:“书理透孰,文人至宝,有此昭昭,永不昏昏矣。” 彦修青年时就才华出众,道光十六年(1836年),汤金钊巡抚陕西时,得到彦修的文章,赞叹不已。及见,“勖以经世文学”。1846年,陕西巡抚林则徐聘其为课读师。当时适值大饥,林则徐询其赈济之法。彦修提出的要严禁私催田赋,不要定粮价,不要阻止贩粟,救荒宜早等主张,均被采纳,因而活人甚众。林则徐为杨家赠联曰:经德履善宜其家室,发祥流庆贻厥后人。 1851年,彦修乡试中举,议叙内阁中书,举家荣归故里。1861年李桥村发生了震惊全省的“杨升华、马将抗地丁加耗事件”,后被临潼知县缪树本镇压。当时株连甚多,赖彦修委曲劝救,才使大多数人保全下来。 1862年,陕西关中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彦修一家到富平避难。难平,他先后在河南的获嘉、武安、鹿邑、杞县、睢州、西华、滑县等县任知县,所到之处,多有德政。据《杨彦修墓志铭》云,其任获嘉县令,“下车后,劳农振士,相与以诚,不半年,舆情翕服,有官民一家意,后治他邑亦如之”。彦修善于断决疑案,他在断案中不随便从轻处分,他认为:如果任意从轻,对于漏网者,会助长他的行为;对受害者则会使他更加怨恨。 1873年、1875年彦修出任乡试同考官。他精于古诗文词,教人最善于启发,多有求教者。辞官归里后,仍读己不倦,为生徒讲学。其学生满人继昌在《行素斋杂记》中云:陕西杨子经彦修,作令河南,最喜论文,为一时宗匠。从游者众,昌亦忝在弟子之列。先生于咸丰辛亥(1851年)以第二人举于乡。令嗣炳,咸丰已禾(1859年)亦登贤书第二。先生孙懋源(1869年—1925年),又中光绪戊子(1888年)解元。家学渊源,足为艺林佳话。” 他晚年还集中精力,于1889年编修了《临潼县续志》二卷,成为我们研究临潼、阎良近代史的一部重要文献。他还著有《学达观斋制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未发现先贤的这部遗著。 约1894年,彦修以七十五岁卒于家,葬于李桥村南杨氏先茔。其墓今已平,村中尚存其墓志,神道碑残石数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