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希枚 |
释义 | 杨希枚,(1916-1993),生于北京,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毕业后约一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先担任吴定良的助理,后来在人类学组,在李济的嘱托下,研究殷墟头骨。在中研院,杨希枚先生历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中研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助理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5.8-1961.7);研究员(1961.8-1980.1);人类学组主任(1973.8-1974.7)1980年从中研院退休,于1981年前往北京定居,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并继续从事先秦等史学研究。于1993年病逝北京。 学术成就杨希枚先生从事先秦史和人类学研究,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先秦姓氏制度研究,二、先秦赐姓制度研究,三、联名制研究,四、殷墟头骨 的测量与人种的研究,五、古代史事的考证,六、神秘数字研究。 著述目录如下一、专书先秦文化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 二、论文边疆行政与应用人类学,《边政公论》7.3 ,1948 。 “姓”字古义析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 下(1952):409-442 。 论语子罕章句问题评断,《民主评论》6.24 ,1954 。 左传因生以赐姓解与无骇卒故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院刊》1 (1954):91-115。 先秦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6 (1955):189-226。 先秦诸侯受降献捷遣俘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7 (1956):107-116。 台湾赛夏族的个人命名制,《中央研究院院刊》3(1956):311-340。 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8 下(1957):671-725 。 论泰雅、赛夏、排湾等族人名的所谓敬称变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9 下(1958):677-683 。 语文学、考古学、人类学、史学与人类及其文化史的研究,《大陆杂志》21.1/2(1960):75-80 。 从名制与亲子联名制的演变关系,《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四种, 1961,页743-779。 西洋近代的东方学及有关中国古史的研究,《大陆杂志》24.4(1962):101-106。 苏氏天问研究评介,《大陆杂志》特刊第二辑,1962。 国语黄帝二十五子得姓传说之分析(上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 下(1963):627-648。 晋语黄帝传说与秦晋联姻的故事,《大陆杂志》26.6(1963):173-178。 云南昆明墓葬中锁骨测量资料,《中国民族学报》 3 ,1963。 从七出谈到三归,《大陆杂志》30.2(1965):40-52。 联名制与卜辞商王庙号问题,《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21,1966。 安阳殷墟头骨的测量与形态观察,《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会报》5,1966。 释饕餮与饕餮纹,《中国民族学通讯》5,1966。 论殷周时代高层建筑之“京”昆仑与西亚的Zikkurat(上),《大陆杂志》34.5 (1966):129-135 。 国语黄帝二十五子得姓传说的分析(中篇),《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下册,台北:清华学报社,1967,页777-788。 古饕餮民族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4,1967。 论汉简及其他汉文献所见黑色人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 上(1968):309-324。 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人体骨骼的整理和研究,附载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2(1970):231-266。 中国古代的神秘数字论稿,《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3,1972。 关于杨希枚先生的传记文字陈绍棣《杨希枚先生传略》,《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陈绍棣《杨希枚先生与先秦文化史研究》,《文汇报》,1992年12月2日。 杨宁荪《怀念我们的朋友杨希枚先生》,收录於杜正胜、王泛森主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新学术之路》(下),1998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