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锡强 |
释义 |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副所长人物简介曾任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院长,儿科学院院长(1988-1999),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副所长(1992- ),中华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副主编(1997-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副主编(1997- ),《中国现代儿科》杂志名誉主编(1998- ),《临床儿科》杂志副主编(2002- ),《实用临床儿科》杂志编委(1994- ),国外医学儿科分册编委(1994- ),《四川医学》编委(1994- ),《重庆医学》常务编委(1988- )。 主编和参编论著16部,主要有:《儿童免疫学》(2001),《实用儿科诊断治疗学》(2002), 《5年制小儿内科学3版》(199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版》(2003),《临床免疫学》(2002)。现在主编《5年制儿科学6版》。 发表论文370篇,其中国际刊物(英文)17篇。获省级优秀卫生工作者(1995),卫生部优秀工作者(1999),卫生部优秀回国人员(1991)。获省部级1等奖1次(1997),2等奖4次(1990,1994,1999,2002)3等奖3次(1990,1998,2000)。 人物事迹笑看桃李,硕果累累 在没有见到杨教授之前,我在心里默默勾画着杨教授的形象。他一定是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带着和蔼的微笑,说话随和,让人毫不拘束。及至敲开他办公室的大门,看到宽大的办公桌后正在伏案工作的杨教授,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果真的与我想象中的那位老人如此相似!有些瘦,花白的头发,脸上有些皱纹,但丝毫不能影响他奕奕的神采。当杨教授开始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我又深深感受到他言语间的自然、真诚。正是这位老人从1988到1999年担任了儿童医院的院长达十一年之久,主编和参编了许多种杂志教材,领导多项科研工作,在儿童免疫特别是肾脏免疫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代青年需要眼光” 当问到求学经历时,杨教授微微一笑:“当初我选择学医还是挺戏剧化的。”杨教授是1956年从重庆三中毕业的理科生,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学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选择了医学。而鉴于当时情形,最终又选择了重医,成为刚刚由上海医科大学分出的重庆医科大学的第一期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业不能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常常是一边下乡劳动,一边学习。当时杨教授就认为这种状况在中国是不可能长期下去的,于是在别人到处奔走,忽于学习之时,他只静静地拿起课本继续课程的学习。许多年之后历史证明了杨教授的英明,只有掌握了知识的人才能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 另一件事也充分证明了杨教授的眼光长远。由于当时中国要依靠俄国的支持,所以学校里的外语课开设的都是俄语。但是杨教授注意到很多医学文献、医学发展的前沿都是英文编著的,就偷偷地学习英文。“为了学英文,我还被批评了呢!”原来,当时没有随身听之类的东西,为了学习英语,杨教授从外文书店买来英文唱片,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把唱片机音量调到最低偷偷地听,但不幸还是被当时的积极分子发现了,告到了党委,说他收听敌台,偷听资本主义的广播。“幸亏当时我总是很老实,不参加任何帮派,领导也很喜欢我,只给了我一定的口头教育。”这件事并没有影响杨教授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他只是更隐蔽更勤奋地学习。当数年以后那片笼罩全中国的政治风云烟消云散时,杨老师当时的明智就又充分地体现出来,像他这种懂英文又懂专业的人才正是国家建设所急需的。 所以,杨教授说:“现在的年轻人要有眼光,要看到什么是真正有用的,要积极地为将来做准备,不能只跟着别人走。” “临床、科研本为一体” 1961年,杨教授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被当时的老院长留在儿童医院传染科工作。开始是从事临床方面的工作,后来又进行实验室研究。当问到他是如何平衡两方面的工作时,杨教授说:“其实这并不需要怎么平衡,这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在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科研课题。”例如,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肾病综合征合并有低IgG血症,就把它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它的机理。临床是科研的基础,做科研就是要解决临床中的问题;科研的结果也是要应用到临床中去才能体现出科研的价值。杨教授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杨教授做肾脏科主任期间,遇到过一个肾衰病人,伴有高血压,出血,心衰的症状,体检发现肝脏肿大,需要进行透析。于是他们采用提高透析液糖浓度的方法,使透析液很快流出来。这样一来,病人的那些症状消失了,但病人也昏迷了。经过研究,他们发现,高危病人本来就有血糖增高的现象,如果再增加血糖浓度,势必造成脑脊液血糖浓度升高,发生高渗性脑病,这就是造成病人昏迷的原因。于是,一篇名为《危重状态的糖代谢》的获奖论文就由此而诞生了。说到这里,杨教授很诙谐地摊开双手:“我就是这样‘平衡’临床与科研的。” “打好坚实基础” 在1985年到1987年间,杨教授在美国进修。在谈及美国的医学教育与我们国内有那些不同时,杨教授感触颇深。“美国的医学生是经过很严格的筛选的,你必须有本科学历才能报考医学专业,所以医生的学历至少都是硕士。在英文里医生就是‘doctor’,就是‘博士’!”美国的医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接触病人,从而使他们对医学产生的浓厚兴趣,既而在学习病理,解剖等基础课程时,才能与实践相结合。这与我们现在的医学教学就很不一样。我们一进校就开始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有些同学会认为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不牢固,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到时候不得不将基础知识重新拾起。 美国医学生的学习是分组进行的,小组内的各个成员积极讨论,独立思考,又互相交流,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我们的学生主动性太差,学习就是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抄笔记,课后背书,积极性很低。这就会影响学习的效率。”所以,杨教授希望现在的医学生在学医的起步阶段就培养学习的兴趣,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现在的学生‘骗’老师容易,只要考试前背背书就能考个八九不离十。可是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病人,如果再去‘骗病人’,那就不行了,不仅容易造成医疗事故,更重要的是可能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所以一定要打好基础!” 在反复强调基础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杨教授也并没有忽略临床技能的培养。“我在做住院医生的头三年,就是背了一本儿科手册,从病例联系基础,慢慢地丰富自己。”杨教授提到,临床训练的头三年是很重要的,你至少要接触200个病人,仔细研究他们的病历,培养临床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临床工作是一种“琐碎”的学习,而“系统”的学习就要在假期进行。 “做医生不是学雷锋”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要有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又具有其社会性。从医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意识到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的不同,就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我们从事临床工作,就是为了治病救人,就是为了为病人服务。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杨教授说:“所以做医生不是学雷锋做好事,对病人尽心尽责是每一个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医生就要作到不论阶级差别,贫富贵贱都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病人是带着身心的痛苦来到医院,向医生寻求帮助的,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他们的痛苦,要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时时刻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的病人因为疼痛或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这时就更能体现一个医生的综合素质。杨教授提到,在美国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就是医学伦理学,他们要学习怎样与病人进行沟通,怎样全面的医治病人,怎样最大可能的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就是很人性化的东西了。而我们国内现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医学教育中人文的分量太轻了。这样我们有些医生就不能端正对待病人的态度,喜欢把自己凌驾于病人之上,避重就轻,看人拿药。这不仅有损医生的形象,而且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最重要的是,病人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对医生不信任。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所以,“我们的医学生在校园里,就要接受医生责任的教育,走出校园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I’m a easy man !” 杨教授不仅是位优秀的医生,他还是位优秀的领导。在1988年到1999年间,杨教授担任儿童医院院长。杨教授说,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当过干部。“我当院长时并不是什么事都自己拿主意,而是广纳意见。谁能够提意见,就是有能力;谁的意见好,就采用谁的。所以,我当院长还是挺轻松的,因为是大家在帮我。” 当被问到有什么人生格言时,杨教授很随意地耸耸肩,笑了一笑:“我没有什么格言,我不是一个很深刻的人,I’m a easy man !我只是觉得有两点是科学工作者或者说是医师要具备的:其一,不能随意相信事物,要有批判的态度。这是一切新发现新成果的源泉;其二,在人际交往中刚好要与上一条相反,要充分的信任别人。只有相信别人,别人才会相信你,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建立!” 在杨教授的书桌,书柜以及墙上,都有一些贺卡,照片等,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