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树德 |
释义 | 《南通广播电视报》总编、支部书记杨树德《南通广播电视报》总编、支部书记。履行报社法人代表职责,主持报社全面工作,对宣传、广告经营、发行、组织人事、财务以及党建等各项工作负全面责任。以宣传和创收为重点,确保报社全面完成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内蒙古林西县地名办公室主任杨树德男,汉族,1946年生于内蒙古林西县。副编审。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内蒙古民政与社会保障学会会员,林西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现任内蒙古林西县地名办公室主任。1963年毕业于一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后从事教育工作。1975年进入民政系统,1984年起,涉足志书编纂,并任县地名办主任。1989年-1991年考入民政部民政管理干部学院学习。2002年考入中央党校法律本科班学习(2004年年底毕业)。酷爱新闻写作和摄影,被十多家报刊、电台聘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主要业绩:主笔《林西县地名志》,并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赤峰分册》、《赤峰市地名志》的编写、审定、校对和《林西县地图》的编绘及《赤峰市标准地名册》、《赤峰市地图集》的审定等工作。其中《赤峰市地名志》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林西县地名志》曾定为该县向自治区成立40周年献礼项目,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内蒙古分卷》(赤峰部分)、《内蒙古古今地名大词典》(赤峰部分)及《中国县情大全(林西县)》的撰稿或统稿工作;另外,参与了《林西县志》有关行政区划与地名方面的撰稿和《林西县志》的装帧设计、校对及图片编辑等工作。同时,为多部省级出版社之出版物校对。二十年来,在省级及省级以上报刊(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电台(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消息、特写、通讯、杂文、论文和摄影作品等三百多篇(幅);在省级以下报刊、电台发表一千余篇(幅);也偶有诗歌、小说、散文、寓言、随笔等见诸报刊。有5篇获市级以上专题征文或论文研讨一等奖,有10篇获市级以上专题征文或论文研讨二等奖,有6篇获三等奖,有3篇获优秀奖;摄影作品两次入选省级影展,多次入选市、县级影展;有的照片还被多部出版物选作封面。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地方史志主编名录》、《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当代中国人》、《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人才辞典》、《中国世纪专家》等二十多部典籍。 新疆地矿局高级工程师杨树德,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人,1938年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矿局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51年——1954年在长葛县立初中学习,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勘探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普查系。他主动申请支援边疆建设,被分配到新疆地矿局工作,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的地质勘探事业。 1963年——1982年先后参加了中蒙边境、帕米尔高原、公格尔山、慕土塔格山、天山、伊梨等地区的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先后参加编写了《尼勒克县群吉一带地质普查报告》、《新源县土尔拱——砍苏一带铁矿普查报告》、《尼克勒县拉图拜福区调查报告》、《伊梨地区巩乃斯种羊场一带调查报告》、《伊梨阿吾拉勒山西段1:5五万地质矿产调查总报告》。 1983年后从事大地构造及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参加完成大型重点项目《新疆1:200万内生矿产生规律几预测图及说明书》研究。负责大地构造及铜矿研究。该成果荣获1990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新疆地质》杂志(国际发行)发表了《新疆古板块构造》及《新疆内生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两篇论文,《新疆古板块构造》一文,1989年荣获自治区优秀论文一等奖。1987年——1990年参加国家305科技攻关项目重大课题——《1:150万新疆北部主要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研究》的研究工作,负责构造建造图、成矿规律图编制和古板块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该课题有中科院学部委员涂光枳教授总负责,其研究成果评审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后参加国家305科技攻关项目《1:150万新疆北部及邻区主要矿产成矿规律图及说明书》编制工作。该项目范围包括原苏联中亚部分及蒙古西部、甘肃西部,是跨国、跨省的的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 杨树德学友三十年如一日,献身边疆地质勘探事业。长期艰苦的野外作业使他双腿半月板两次撕裂,手术后本可退居二线做室内工作,但他仍然坚持野外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特殊的工作使他长期只身在外,无暇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幸亏他有一个贤内助杨喜莲(我校58届毕业生)默默承担起全部家务和抚养教育四个子女的任务,使他安心于地质科研工作。我们祝福这对献身边疆的校友,期待他们的新成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