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树达
释义

杨树达(1885—1956),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在北京一些高校任教,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世;主要从事古汉语语法、训诂学及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在文字学研究上思路广阔,多有创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中文名:杨树达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885年6月1日

逝世日期:1956年2月14日

职业: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毕业院校:长沙求实学院、京都第三高等学校

主要成就:发展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在文字学研究上思路广阔多有创见

代表作品:《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

人物简介

杨树达,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汉语言文字学家;1885年6月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898年人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数学、地理、英语等新知识,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中国古文基础,受到梁启超、谭嗣同“革政救亡”思想的影响。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研究外国语言学。

1911年回国,在湖南省教育司任职,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兼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1913年起,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1919年发起健学会。1920年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起,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编辑兼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清华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教授。他执教多年,讲授的课程有英文、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汉书》等,享有盛名。

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教学中把教学、研究、著作三者紧密联系,每教一门课都有自编讲义,讲述多年研究所得,最后形成著作,内容十分精要。

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和内战政策。1947年被国民政府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关心国事时局,支持亲属参加革命工作,教育学生爱国救国。1949年北平解放后,与吴玉章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1953年后,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馆馆长。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1954年11月毛泽东到长沙视察工作时,还特邀会见,听取他对工作的意见。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的渊博学识和语言文字学造诣得到科学界、教育界公认,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中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与教学,尤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话、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等,有很好的古文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

1942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学术奖。1947年获教育部古文字学研究二等奖。

著有《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论》等20余种著作;发表了《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说中国语文之分化》等上百篇论文。《汉语文言修辞学》是一部有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文言修辞学名著;不少旧著在新中国得以修改出版。

1956年2月14日逝世,终年71岁;毛泽东致唁电,周恩来送了花圈,湖南省党政领导全体参加追悼会,护送灵柩至岳麓山安葬,第二年“反右”期间,他的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三个儿子成为右派,两个女婿则成为右派兼反革命。

主要成就

总述

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早期研究,即古汉语语法方面,兼及修辞和其他。二是他的后期研究,即文字学研究方面,兼及训诂、音韵和方言等。

汉语语法

他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两卷,家刻本,1924年)、《中国语法纲要》(商务印书馆,1928年)、《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词诠》(商务印书馆,1928年)、《马氏文通刊误》(商务印书馆,1931年)及《中国修辞学》(世界书局,1933年,增订后更名为《汉文言修辞学》科学出版社,1954年)等。其中《中国语法纲要》是仿英语语法而写的一本白话文语法书,目的是为教学的需要而分析白话文的语法结构。

《高等国文法》是作者积多年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于30年代写成的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汉语语法著作。该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订正了《马氏文通》的一些错误,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系,揭示了文言语法的一些规律。《词诠》是《高等国文法》的姊妹篇,是其另一部代表作。该书仿《经传释词》的体例,解释了472个虚词,是当时同类著作中收词最多的一部。克服了清代人讲虚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结合文法来讲解,从而使文言虚词的研究从清代的训诂学提高到科学的文法研究的高度。该书集《马氏文通》以来虚词研究之大成,多有精辟见解,颇具学术价值。在文字学等方面,他著有《积微居文录》(商务印书馆,1931年)、《古声韵讨论集》(好望书局,1934年)、《古书句读释例》(商务印书馆,1934年)、《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商务印书馆,1937年)、《积微居金文说》(科学出版社,1952年)、《积微居小学述林》(科学出版社,1954年)、《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科学出版社,1954年)、《耐林庼甲骨文说·卜辞求义》(群联书店,1954年)等。

文学研究

他研究文字学是起源于对章炳麟的“形声字声不含义”观点表示极大的怀疑。认为“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其研究方法是“循声类以探语源,因语源而得条贯。”在方法上受到了欧洲语源学的影响,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他的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是:形声字中声旁往往有意义;造字之初已有彼此通假的现象;意义相同的字,其构造往往相同或相类;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书的字往往有后起的加旁字;象形、指事和会意三书往往有后起的形声字。晚年从事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生平年表

1885年6月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8年,进入长沙时务学堂学习。

1900年,转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

1905年,留学日本,先入东京宏文学院大冢分校,后转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进修外国语言学,肄业。

1911年,回到中国,就职于湖南省教育司,兼任湖南省图书馆编译,楚怡工业学校教员。

1913年,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师。

1919年,发起健学会。

1920年,参加“驱张运动”,与毛泽东有所接触。后至北京,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编辑,先后兼任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等职。

1925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系教授,后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字学概要、国学要籍、修辞学等课程。

1928年到1930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回到长沙,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1941年,受聘为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5年,参与组织发起九三学社。

1947年,受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

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湖南师范学院任教授,后兼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56年2月14日逝世,终年71岁;毛泽东致唁电,周恩来送了花圈,湖南省党政领导全体参加追悼会,护送灵柩至岳麓山安葬,

晚年屈辱

杨树达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专业上的成就在同时代的学者中被公认是最好的,陈寅恪、钱玄同、黄侃等均对他的成就表示过赞誉。

新中国成立,65岁的杨树达走进了新的时代。此前,他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和社会科学组的院士,在新的环境里,他的学术地位同样得到尊重,他是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

杨树达是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走进新时代的。1949年9月,听到政协开会的消息,他曾写下这样的话:“辛亥以后,国事扰攘,将四十年,国民望治甚殷,终归失望。人民军纪律严明,行动稳健切实。衰暮之年,或可及见升平,是余之幸也。”(《积微翁回忆录·积微翁诗文钞》第2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版,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作为学者的杨树达,在满怀信心迎接太平盛世。以他在当时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他在生活上受到了很好的待遇,而且他和毛泽东有特殊的关系。当年毛泽东在长沙时曾听过杨树达的课。“1920年驱张一役,余与毛公同事,故有违教一语也。”(345页)

50年代初期,毛泽东每次回湖南,都要见杨树达,后来杨树达每有不顺心之事,也常给毛泽东写信。以杨树达这样的背景,他在学术上本来应该是心情舒畅,自由自在的,然而事实上,50年代初期,杨树达在学术上却极不顺心,他的遭遇是同时代著名学者不适应的另一种典型。

杨树达的专业与政治毫无关系,他又和毛泽东有交情。50年代的任何政治运动对像他这样年老的著名学者,已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他同样陷于一种困境中,他的不适应和他同两个人的关系有关,而这两个人大体是新时代学术的典型代表,在新的学术环境中,杨树达已感觉不到他在过去的自由平静,而是处处要受人制约,这两个人,一个是郭沫若,一个是杨荣国。

先说郭沫若。郭沫若在专业上和杨树达有相同之处,但在过去公认杨的学术地位要高于郭。40年代初,杨树达对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就说过:“觉可商榷处颇多。”(167页)而郭对杨却是极尊敬的。1940年12月25日,郭沫若致杨树达的信中说:,“就整个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4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此后郭杨之间时有信函往返、从论学的内容和行文的谦恭,能看出郭沫若对杨树达的学问是很钦佩的。但令人沉思的是随着两个学者地位的转移,郭沫若对杨树达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以杨树达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他的学术成果的问世,已经很少有什么阻碍。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杨树达的学术成果问世,却需要由科学院来审查。先是李亚农审查他的《金文说》,评价不高,还有唐兰,颇有微词。不管怎么说,李亚农、唐兰总还是学者。使杨树达不能容忍的是当时的科学院竟让根本不懂学术的人来审查他的著作。对此,杨树达在回忆录中说:“科学院对于审查稿件轻视之,信任诸少年不学者妄为评涉,余吁请再审《小学述林》时,曾予以讽戒。院中不省,前感于《金文炼说》妄评事,愤不能忍,故上书主席言之。今日得毛公复云,已将余缄交院,请其注意。明知此事将开罪于人,然若院人稍有天良,必当力图改进,公审查之责于天下人,则余虽为人疾视,为学术计,仍所甚愿也。”(400页)杨树达当时还只是就事论事,没往别处想,没有想到是什么原因使学术环境很快成为这样的。

杨树达的学术地位,公平地说,在新环境里并未被漠视,当时有关的专业学术权威机构,均给杨树达留有位置,郭沫若也曾请杨树达回北京做研究工作,杨树达以年龄为由婉辞了。但读郭沫若1950年以后给杨树达的信,明显不同于以前。1953年8月郭沫若在一封信中说:“今世著书立说,当对读者负责。出版发行尤当对读者负责。此乃国家事业,故不能轻率从事。往复磋商,应是好事,望勿为此怅惘。”(《书信集》上501页)当时杨树达每有论著寄郭,几乎都不顺利,总要被删去许多。对此,杨树达曾说:“得郭沫若复书,告已读余《甲文说》,嘱余汰去若干首再寄去,当嘱编译局出版云。”(366页)虽然这样,杨树达对郭沫若的文字学水平仍有极高评价,认为“非一般浅学后生所能及也”(367页)。而且杨树达曾将郭沫若和王国维相提并论,可见其学者的风度。但他对郭沫若的学术品质也有批评。他在回忆录中说:“此又可证郭沫若之粗心轻信也,盖心有成见,必欲推翻余说,遇有可为之助者,乃急不暇择也。余往言:做学问必须诚意正心,信也。”(387页)。可以说,从50年代以来,杨树达即对郭沫若有看法,先是感觉他太热心政治,“郭鼎堂忙于政务,匆匆不能审思耳”(319页)。在回忆录中,还有对郭沫若更严厉的批评:“前以《金文馀说》寄请郭沫若审定,渠只读书序退还,云事忙未能全读,乞谅云云。既不延请学较裕之人置院中审查稿件,己又藉口事忙不审,虚负院长之名矣。”(396页)另外,杨树达对郭沫若的学术品质也很不以为然。因为郭沫若曾就一学术问题在给杨树达的信中说过:“董某妄人耳,其说未可尽信也。”(《书信集》上503页)这是郭沫若批评董作宾的。而杨树达却说:“记《卜辞通纂》曾言读董断代研究例,拍案叫绝,今乃斥为妄人,鼎堂真妙人哉。”(373页)从杨树达的回忆录中,大体可以看出一代学者的无所适从,而当时,杨树达还未能采取像他的好友陈寅恪那样的处世态度。他在回忆录中说:“且谓寅老不满意于科院,谓解放数年,绝不重视史学,至此老成凋谢之际,乃临时抱佛脚,已有接气不上之象云云。”(382页)

再说杨荣国。杨荣国这样的学者,今日已成为学者的一个教训。因为他以学术为政治服务来治学术,已完全背离了学术精神。但像他这样的学者在新环境里,却处处如鱼得水,在杨树达、陈寅恪、顾颉刚这些学者不适应的时候,杨荣国这样的学者正是喜气洋洋的时候。他当时是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1951年,杨树达在回忆录中有一段记载:“本校文学院长杨荣国发布文字于《新建设》杂志,引金文、甲文错误百出。”然后一一指出其错来。为此,杨树达不仅写文质疑,而且给毛泽东写了信。毛泽东曾将杨树达的信给李达看过。但令人感慨的是,后来有人转告杨树达:“今日教授当以思想为主。自悔孟浪。”(345页)但杨树达并未甘休,又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言湖大文学院院长杨荣国学识低劣,万不可任之为师范学院院长。”(359页)

其实像杨树达这样的学者,在50年代初,他们的学术地位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其他学术欠佳的人很快和他们等量齐观。当时湖南大学评了10名教授,最高为6级,对于杨树达,大家公认为第一,而且认为应再加一级。但对杨树达来说,他当时的感觉是:“谭丕谟并《中苏条约》极浅之文字看不通,亦评六级。余提议应减,无人见信也。平心论之,余评最高级,决不为少;而与杨荣国、谭丕谟同级,则认为一种侮辱也。”(352页)然而尽管杨树达有此责言,事情并没有什么改变,越到后来,他认为不可能的事早已习以为常了。

人物评价

杨树达在湖南名人中算是异数了。他的文字训诂、金石考据,是从高邮二王、金坛段玉裁脱胎来的,平实、细密、无征不信。师承上,王、段又追随休宁戴东原,因此以风格论,杨树达实疏于湘而近于皖。

章太炎尝云:“湖南前辈于小学多麤觕,遇夫(树达字)独精审,智殆过其师矣。”

主要著作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1924年 家刻

《中国语法纲要》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词诠》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国文法》 1930年 商务印书馆

《马氏文通刊误》 1931年 商务印书馆

《积微居文录》 1931年 商务印书馆

《中国修辞学》 1933年 世界书局 (1954年科学出版社增订再版改名《汉文言修辞学》)

《周易古义》

《老子古义》

《论语古义》 1934年 商务印书馆

《古声韵讨论集》 1934年 好望书局

《古书句读示例》 1934年 商务印书馆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1937年 商务印书馆

《春秋大义述》

《积微居金文说》 1952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小学述林》 1954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 1954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余说》

《耐林庼甲骨文说·卜辞求义》 1954年 群联书店

《论语疏证》

《汉书窥管》

《中国文字学概要》

《长沙方言考》

《汉书补注补正》

《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树达文集》 1983年~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