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氏书室
释义

从松溪县茶平乡吴山头村沿山路走二里许,便到湛卢山剑峰下。这里诸山环列,岩石奇秀,花木交荫,恬静清幽,其中有一遗址——续贤庵,又叫杨氏书室。据《县志》载,乃元朝杨缨所建。

简介

杨樱,字绵蚣,号钓溪,于元惠帝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从将乐县来松溪就任湛卢书院山长,他是北宋理学家杨龟山七世孙。

龟山即杨时(公元1053年一1135年),字中立,祖居将乐县,官至龙图阁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为龟山先生。他先后学于理学家程颇,程颐门下,同游酢(建阳长坪人)、吕大临(陕西蓝田人)、谢良佑(河南蔡上人)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据《宋史》载:杨时与同学游酢拜见程颐于洛阳,“一日见颐偶瞑坐,杨时与游酢特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世人称颂这种尊师重道美德为“程门立雪”。后来杨时学成回到南方,他的老师程颗去送行,并说:“吾道南矣。”其后东南学者把杨时奉为“程氏正宗”。后人盛传朱熹是龟山先生的学生,其实杨时逝世于公元1135年,当时朱熹才六虚岁。虽然他没有直接受业于杨时门下,但是,杨时归闽后,受业者甚众,胡宪、罗从彦皆是其高徒。

后来罗从彦传之李同,李同再传给朱熹。他们是间接的师生关系。不过,宋代理学首创者是周敦颐,继承和发扬者是二程,东面传播者是杨时,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一脉相承,学说基本一致,所以世称“程朱之学”。

杨缨的身世,说明杨家和“程朱之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杨缨的父亲杨省三在元至正年间又是建宁府学丞,所以说,他们是“理学世家,书香后裔”。

其人其事

杨缨秉性刚正,聪慧好学,对濂、洛、关、闽之学功底很深,与学者辩论经史,探微抉奥,评人品邪正如指诸掌,善草篆有虬龙苍松之致,工词赋有阳春白雪之调,更加教学有方。在他任湛卢山长期间,四方学子来院听道者甚众,有“如坐春风之喻”。他寓居城内寿安坊,时到书院讲学,时登山探胜,并捐奉创建续贤庵于湛卢山中,置田若干作为庵堂收入。因慕此山乃欧冶子铸剑之所,朱于仗履存神之地,故名“续贤庵”,俗称中庵,并勒石为记。他享寿八十二岁,死后葬于杉溪里。松人为纪念他对湛卢书院的贡献,奉祀其神像于中庵。他有克孝、克忠、克思、克智、克廉五个孩子,除三子克思搬回原籍居住外,其余四子都在湛卢山周围繁衍。长子和五子住城内,二予迁东关里吴屯村,四子徙居黄屯、上坑村等。杨缨后代每年春、秋二季,必到中庵祭祖。

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杨缨的九世孙,叫杨茂,少年时代就以诗文闻名于全县。当他考中举人,领回赐匾之后,就往湛卢山续贤庵,发愤读书六年,学识更加渊博。到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又考中进士。官至评事,升江西佥宪,可年仅三十二岁就与世长辞了。著有《湛卢山人集》,现已失传。由于杨茂隐居湛卢山发愤读书,学有成就,对当时全县学子影响很大。大家认为湛卢山山明水秀,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地方,因此,纷纷到湛卢书院和续贤庵求学者甚多,使我县在明朝一代出现了许多良臣和学者。

续贤庵一直保存完整,但到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失火,烧成废墟,仅留下金钟一个,钢炉一口,由吴屯杨姓保存下来。到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公元1872年),由杨钟铭等向本族劝募银元重建。到民国十九年又一次再建,并改名为“杨氏书室”。1952年以后,因无人看管,书室遂渐残破,目前还留下一个大石缸,一口香炉和“杨氏书室”的石匾。其他文物都散落在荒草残垣之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