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歧珍
释义

杨歧珍(1836——1903)字西园,回族。安徽寿州(今属淮南)人。中法镇海之役名将之一。清末卫戍海防,为保卫边疆领土安宁作出过贡献。

清道光十六年(1836) ,杨歧珍出生在寿州谢家集区赖山村一户农民家庭。幼年习武,17岁时跟随父亲杨守恩辅助管理寿州团练,巡防州境。次年,在朝廷招募寿勇时,与父杨守恩投营留防于江苏六合县。杨守恩在六合阵亡后,杨歧珍只身投军从戎,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发誓要为父报仇。在高塘集之役中,杨歧珍就表现出英勇的作战风格。攻克浦口,收复江浦县,获得朝廷八品军功的奖励,并充任百总。咸丰十年(1860)后,杨歧珍在战斗中屡屡获胜,官职也不断得到擢升。两江总督李鸿章也上奏他的功劳,清廷将其功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总兵缺出,尽先择任。同治六年(1867),杨歧珍因战功受封“裴凌阿巴图鲁”号。

光绪元年(1875),杨歧珍率马队三营驻防保定、河间诸境。光绪九年(1883)初,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开始备战。杨歧珍教授朝廷命令以记名提督的身份发往浙江,受巡抚刘秉璋差委办理台州军务。中法开战后,镇海备战日紧, 9月16日杨歧珍率抚标亲兵五营驻守镇海,10月25日杨歧珍到宁波提督衙门,与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会晤,一刻不停的赶往镇海堪查形势,筹办镇海军务。

光绪十年(1884)2月5日开始,浙江巡抚刘秉璋、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等人决定:北举招宝山由记名提督杨歧珍统领抚标亲兵淮军二千五百人驻守。 杨歧珍驻扎镇海后,积极作好防御准备,按欧阳利见的策划,在镇东城门外筑长堤一道,用棉絮二千余床,棕荐三千余条将各台遮护,又以油篓装土布于威远炮台御台,又在台前堆三合土厚六丈以加厚工事。劝士兵认真操练,日夜防守,严阵以待。

光绪十一年(1885) 3月1日,上午九时半,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跋,率“巴夏尔”等多条舰船,猛攻招宝山口。此时杨歧珍时刻监守在招宝山威远炮台,发现敌舰,命令周茂训等人向敌舰开炮猛击法国舰船“纽回利号”被炮击中后,孤跋受轻伤,逃跑而去。法军感到镇海守军早有防备,开始寻找新的目标,3月2日晚七、八时,派两艘鱼雷小艇,企图乘夜幕天黑偷袭隔江木桩和坝上水雷,被守军炮兵发现后,开炮还击,法军的阴谋最终不能得逞。

3月3日上午10时左右,法舰“答纳克号”驶入蹲山北,杨歧珍督令吴杰开炮,击中船上部分设施。由于距离比较远,不能重创法舰,“答纳克号”再次逃跑。此后法国舰队多次偷袭镇海口沿港炮台,都没有得逞,敌人的炮舰多次受伤,两条木渔雷艇被击沉。中法停战,中法镇海之役取得胜利。杨歧珍在镇海中法之役中战功卓越,被朝廷肯定,光绪帝还特此御批:“杨歧珍著交军机处存记,遇有提督,总兵缺出,开列在前……”。光绪十一年(1885)7月19日,清政府酌奖镇海之战出力人员,赏给杨歧珍头品顶戴,记名总兵。

光绪十三年(1887)杨歧珍调任为海门镇总兵。杨歧珍到海门(今椒江市)任总兵兼台防统领。他到任时,沿海盗匪猖獗,经常在海上抢掠渔民船只、财物,无恶不作,沿海人民,夜不能寝,生活不能安宁。杨歧珍深入渔村,详细了解海盗情况,与当地绅士、渔民共同谋划剿匪对策。且勤练水兵,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并亲自指挥追击海盗,连战连胜,擒拿海盗1500多人,救出被掠夺的难民无数,海盗终于肃清。

五年后,杨歧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离任时,沿途数万人夹道含泪相送。为纪念他在海门的功绩,在城内立了“外援福建水师提督西园杨公去思之碑”,并把“新交街”改名为“去思”街道,以示纪念。

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杨歧珍到福建上任。加强了南洋水师建设,加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并接替前水师提督彭楚汉修建的胡里山炮台及厦门海岸炮台指挥中心,耗时五年,光绪二十年(1894)加尚书街,赐御书“福”、“寿”单字匾两方。第二年,中日之间矛盾激化,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沿海边疆问题增多。七月,为保卫台湾和中国领土完整,渡台驻守台北府,统率基沪诸军,全力筹备海防事务。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中日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杨歧珍奉令回闽担任原职。晚年战功卓著,慈禧太后曾三次召见,赐御前行走,授一品顶戴,赐封为“哈密郡王”。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巡洋过程中,劳累过度染上恶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杨岐珍死后,追随他参加水师的安徽籍族人,将其遗体以楠木塔布包殓,外用碎碗渣加糯米汁浇灌,从厦门港乘轮沿海北上,溯长江、经运河、过洪泽湖、入淮河,在寿县北门渡口上岸停柩,运回其故里赖山集,所过州县官员皆跪接跪送,十分隆重。其墓表上的挽联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大学士孙家鼐所题。今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的杨岐珍墓,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的政府部门为其定调为“民族英雄杨岐珍之墓”。寿县名士方筱泉七律《赠杨公岐珍》:将军七十体犹肥,手挽沧溟誓不归。

血泪斑斑知宿愤,白须凛凛想余威。

淮淝子弟声原壮,金厦山川势已非。

剩有征南宾客在,江山回首涕沾衣。

杨岐珍对家乡还有一项重要贡献,就是返籍时,倡议本族各户集资筹款,重修被太平军焚毁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的赖山集清真寺初为章房五间,大殿三间,偏房二间。清乾隆、光绪年间,多次不断扩建,规模较大。此后,一度被太平军焚毁。杨岐珍倡议本族各户集资筹款,重修清真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修建竣工,存之至今。现存有乾隆二十五年及五十四年合撰铭之《清真寺学田碑记》碑,嘉庆十九年的“千古后世”门额石刻匾。另存有光绪三十三年《清真寺学田碑记》,成为淮南伊斯兰教徒的重要朝圣寺,在省内宗教界享有较高声誉。

杨岐珍去世后,清廷追封其母为一品夫人,7个儿子均有追封,因长子已逝,其孙杨祖贤承袭云骑尉世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