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铭安 |
释义 | 杨铭安同志系浙江省乐清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侦查员、工程师。1983年参加公安工作,在基层刑侦痕迹检验岗位上工作了长达二十多年,对岗位的无限热爱和对工作的勤于钻研,使他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连续10多次受温州市公安局和乐清市公安局嘉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他为技术骨干的技术室于2003年被公安部评为二级刑事科学技术室。 杨铭安从事的是公安刑侦工作中一个平凡的岗位,但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却是不平凡的,在这期间,他爱岗敬业,勤练技能,恪尽职守,甘于清贫,尽管青春已逝,但他对本职工作依然那么执着。 一、对岗位的无限热爱,使他坚持走过了二十一年风雨历程。 从参加公安工作的那一天起,杨铭安同志就开始从事痕迹检验工作,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温州市公安系统,二十多年始终坚持在痕迹检验工作岗位的,也仅杨铭安同志一人。痕迹检验就是工作人员对发生的杀人、放火、爆炸、投毒、强奸、绑架等等刑事案件的现场,运用刑事技术、科学技术以及自我感觉器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痕迹、物品以及人身所进行的一种勘验、检查和记录,从而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为诉讼提供证据。从干上痕迹检验工作的时候,杨铭安同志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一岗位。 (一)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痕检工作最常见的物证就是指纹,这也是最有力的犯罪证据,提取指纹的化学物品都是有毒物质,比如提取潜血指纹的四甲基联苯胺是剧毒致癌物质,提取汗夜指纹的银粉对人体肺部损伤很大,还比如检验腐烂发臭或者中毒的尸体,检验人员还不能戴口罩,要仔细闻尸体的气味,以分析死亡时间或中什么毒。杨铭安同志二十多年接触有毒物质和气体,对他的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2001年12月份,乐清市严打斗争深入开展,痕检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杨铭安同志全身投入工作中,经常加班加点,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出现了连续几天高烧症状,杨铭安以为自己只是得了普通的感冒,于是他只是简单的买了点感冒药吃了,就继续投入严打斗争。一个星期后,他在向中队领导汇报工作时差点晕倒,于是中队领导强制陪他一起去医院检查,经CT检查后,发现肺部有阴影,确诊为肺部后纵膈肿瘤,医生让他马上到上海做手术。 (二)顾大家、舍小家,多年除夕不能在家吃团圆饭。 杨铭安同志在工作中听从命令,服从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总是把最苦最累的活让自己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论什么时候发生的重大刑事案件,杨铭安同志都要赶到现场勘查,就如除夕夜发生了杀人案件或其他恶性案件,尽管他没有值班,也主动请缨勘查现场,也就是因为这样,他工作二十一年来很少有机会和家人吃一顿年夜饭。虽然他的妻子孩子对他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但他还是觉得对家人亏欠太多。在这万家灯火,阖家团聚的除夕夜,杨铭安同志却是在凶杀案现场和殡仪馆里紧张地工作着,但是他觉得只要能把案件破了,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过上一个平安祥和的新年就满足了。 1999年下半年,杨铭安一家三口还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单位公房里,这年年底,他们一家才搬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房,为了庆祝搬迁新居,也为了吃顿团圆饭,除夕夜,杨铭安请来了亲戚一起吃饭。晚上6点多钟,正当一桌人坐下来吃饭时,大队值班室突然来电话说柳市镇发生一起凶杀案件,要他马上前往现场勘查。杨铭安二话没说,吩咐妻子照顾请来的一桌亲戚马上往柳市去。这是一起恶性拦路抢劫杀人案件,案件发生在一条偏僻的田间小路上,现场情况比较复杂,杨铭安仔细地将现场勘查完,又经过一翻现场周围搜索,在田里找到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一把犯罪嫌疑人丢弃的刀。之后,杨铭安又和法医一起在殡仪馆对尸体进行检查和解剖,此时已经响起了新年的钟声。在勘查工作完成后,杨铭安还不能休息,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柳市镇,和侦查人员一起分析案情,为下一步侦查破案提出意见,指明方向,一直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6点多才赶回家里休息。 (三)带病坚持工作,表现出对工作的无比热爱。 杨铭安在上海做完手术后,医生建议他调离现在的工作岗位,并且要在家至少休息二个月身体才能完全康复。但是杨铭安怎么舍得离开自己工作了二十年的痕检岗位,12月31日他出院后只在家里休息了三天,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由于当时乐清市公安局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中队里又极缺人手,于是杨铭安放弃休息,向领导要求回来工作,1月3日,他撑着还很虚弱的身体,连续二个月,通过调研、整理资料先后创建刑侦信息智能网中的《发破案分析》、《串并案信息》、《刑事技术》、《信息指纹》、《防范建议》等平台,为加快乐清刑侦信息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正当领导准备让杨铭安休息的时候,2月7日中午12点多,北白象镇发生一起杀人案件,一名妇女被杀死在南菜场路40号门口。杨铭安同志知道后,他怕新同志对杀人案件的现场勘查经验不足,于是又向领导要求前往北白象镇勘查现场。侦查人员很快发现了犯罪嫌疑人,当日下午,嫌疑人支某拒捕被民警当场击毙。虽然犯罪嫌疑人死了,但是杨铭安还是非常仔细地提取现场痕迹物证进行化验,完善支某作案的证据体系,一直忙到了晚上十点钟。正当杨铭安做完最后的工作刚回到家,柳市镇又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一名卖淫女被杀死在一间洗头店里。杨铭安同志还没来得及休息一下,又马上和同事一起赶往案发现场。现场一片混乱,到处是血迹,杨铭安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肯定在作案过程中受了伤,果然他在现场外发现滴状血迹,但是血迹一直断断续续滴到五十米外的公路上就没了,所有侦查人员及技术人员在周围搜寻了半个小时也没能发现新的血迹,就在大家心灰意冷时,杨铭安坚信附近还会有新的血迹,于是他凭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在血迹消失的地方几十米范围内一点一点的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的血迹终于被他找到,从而侦查人员顺着血迹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虽然嫌疑人已逃离了,但是嫌疑人的身份已经查明,为案件的侦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对工作的勤于钻研,使他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 (一)勤于学习,精通业务。 杨铭安同志是乐清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权威人士,他从事刑事技术工作二十多年,这在整个温州市公安系统也是绝无仅有的,他的业务水平在全局更首屈一指,甚至在温州市也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杨铭安同志还是非常谦虚,从不在任何人面前摆架子,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从事技术的人更应该如此,毕竟社会在进步,科技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1992年,杨铭安同志参加了公安部疑难指纹检验培训班,使其在指纹处理方面得到很大进步;1997年他又参加中国刑警学院痕迹检验大专专业证书班,学习一年时间,期间他在刑警学院第九届痕检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论文《浅谈汗潜手印被水浸泡后的处理》,又在刑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论侦查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职能》,这两篇论文都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并颁发了证书。2002年,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际经验,推广交流,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试论法医命案现场重建的方法和思路》、《以推进科技强侦为契机,切实加强刑事技术现代化、规范化建设》两篇论文,其中前一篇获得浙江省刑事科学技术学术交流会三等奖。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丰富的经验,成绩显著。 做为一名痕迹检验人员,杨铭安同志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处处积累经验,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乐清市发生的几乎所有的凶杀案件及暴力性恶性案件的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工作,都是由杨铭安同志牵头负责,其他单位平时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也总是会请教他,一般的案件也几乎没有能难住他的。2004年5月10日虹桥镇邬家桥村河里发现一具高度腐败的无名尸体,手脚头均被铁丝捆绑,杨铭安面对高度腐败尸体指纹难提取这一问题,准备了多种方案:直接捺印、酒精脱水、甘油三脂灌注、油炸等等,最后经仔细观察决定先采取不破坏客体的方法直接捺印。高度腐败指纹捺重了,可能使指纹纹线破坏。而捺轻了又可能捺不到指纹特征。杨铭安同志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最后成功的提取了指纹。随后马上上网比对,迅速查获死者身源(王伟林,男,1983年2月9日出生,家住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荷塘村),为侦破此案取得重大突破。根据尸体包装物的情况,分析作案地点比较杂乱、案犯生活层次比较低。为侦查范围和方向的确定以及审讯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2004年5月25日6时50分许,郑邦忠驾驶冀FYT264套牌二轮摩托车从乐清方向开往雁荡方向,途经104线1806KM+400M处与一辆车(车牌号不详,驾驶员姓名、年龄不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郑邦忠当场死亡,摩托车损坏,肇事车逃逸的重大交通事故。这起事故系《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乐清市第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社会影响很大,交警大队经侦查,发现浙CE2550货车有重大嫌疑,而该车车主兼驾驶员拒不承认交通肇事,只承认该车后拦板掉落,有可能砸到受害人。技术中队接到交警大队要求技术人员勘查现场的信息后,即指派杨铭安勘查现场,杨铭安经细致观察并利用丰富的经验发现摩托车前轮及货车的左后轮轮鼓上有细微擦痕,提取后经检验,在摩托车的擦痕上发现摩托车本身没有的,而货车左后轮上特有的微量物质,从而直接认定该起交通肇事案,在铁的证据面前,肇事者交代了肇事的全过程。 (三)掌握科技破案,提高效率,硕果累累。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不断的翻新,做为刑事技术人员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很难顺利完成当前复杂繁重的侦查破案任务。1999年底,乐清市公安局开始投入建设指纹远程自动比对系统,由于杨铭安同志经验丰富,这一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杨铭安同志那时也是刚接触电脑,这个任务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是杨铭安同志凭着自己对公安业务的执着,他利用晚上和双休日时间学起了电脑,并认真参加温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培训,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这套系统的操作技能。刚开始,局里只配备了一台电脑,全市基层单位每天都有上百份犯罪嫌疑人的指纹送来,而杨铭安就每天坐在电脑前将这些指纹不厌其烦的输入指纹库。2000年,指纹远程比对系统终于发挥了作用,全市共有6枚犯罪现场遗留的指纹与指纹库中的指纹比对中,根据这个信息破获了20多起刑事案件,2001年,全市又有27枚指纹比对中,破获刑事案件80多起,这一套高科技系统已经在实际中的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局里又增加了三台电脑,2002年全市比对中指纹82枚,破案230多起,2003年全市比对中指纹181枚,破案500多起。2004年全市比对中指纹256枚,破案800多起。如今,从事指纹比对的同志又多了二名,所取得的成绩也一年比一年好,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杨铭安同志多少心血。 (四)以老带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 杨铭安同志是乐清市公安局刑侦技术中队的老前辈,这么多年以来,不管是警校新毕业的学生名分配到技术中队还是从其他单位调到技术中队从事痕迹检验工作的,无不从师杨铭安,现在技术中队的11名痕迹检验人员,就有9名是从他这里学出来的,其他警校来实习的和已调离痕检岗位的学生也有几十名。杨铭安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从他这里学出来的人都是独挡一面的技术人才。1998年,乐清市公安局实行刑侦改革,四大集镇成立刑侦中队,负责勘查本辖区内的刑事案件现场,刑侦中队的民警基本上没有勘查现场的经验,为了尽快使每个中队开展工作,熟悉业务,局领导让杨铭安到每个中队手把手的传授现场勘查基本知识,由于时间紧迫,杨铭安只得放弃晚上和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去授课,在杨铭安的悉心教授下,四个中队五十多名民警很快就全部掌握技能,可以独立勘查一般案件的现场。 (五)发挥专业技术知识优势,利用技术手段直接破案 2004年11月25日,乐成镇民丰路金香西餐厅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杨铭安受领导指派主勘现场,勘查中,在柜台的菜刀上发现一枚血指纹,拍照固定后即上网比对,无果,在侦查中发现一名嫌疑人,即捺取了其十指纹,经比对,现场血指纹系嫌疑人的右拇指所留,经讯问,嫌疑人交代了作案过程,从而直破此案。 三、对案件的锲而不舍,使他始终做到恪尽职守。 (一)基础工作扎实,为派出所和刑侦中队破案和防范服务。 杨铭安同志在负责痕迹检验工作、指纹远程比对系统的同时,还管理着技术中队2000多份痕迹物证和4000多份档案材料,另外他还需全面掌握乐清市的刑事犯罪特点,每周在公安信息网上发布一期乐清市一周发(破)案分析,提出防范建议,同时还要根据犯罪的规律特点等进行串并案分析,为侦查部门深挖犯罪、扩大战果提供依据。2002年杨铭安同志共分析串并案件100串,617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2串,631起,占温州全市破案总数1860起的三分之一强。 (二)勇挑重担,对典型疑难案件,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平时工作中,杨铭安同志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从不马虎,总是把最辛苦的工作抢过来让自己做,对一些疑难问题,也要彻底研究清楚才罢休,在他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时时能够体现他的这种工作作风。 2004年3月22日,白石镇中雁山上发现一起分尸案,尸块被分抛在崇山峻岭的柴草丛中,杨铭安同志与技术专案小组一起,搜寻了一天一夜,终于找全了尸块,后又在殡仪馆和实验室面对着高度腐败的尸块寻找案件的线索和证据,根据现场情况分析案犯抛尸块时有交通工具汽车,抛尸过程中有停车等等。通过技术分析,对审讯中犯罪嫌疑人交代的车内分尸、野外分尸、砖石砸头等等一一予以否定。在“3.22”分尸案发案时已时过半年,第一现场已经经过多次打扫清理,但是杨铭安并不气馁,先后两次到第一现场寻找物证,最后终于在塑料地毯下面找到可疑血迹,经DNA检验认定系死者所留。在“3.22”分尸案侦破过程中,杨铭安等同志组成的技术专案小组,不分昼夜在局里待命,一旦有任务即马上出动。先后勘察了犯罪嫌疑人老家、山前路出租房、运尸用的汽车,2次勘察作案第一现场。一直到案件成功侦破。 2003年,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指纹破案大会战,温州市公安局指令各县市局在5月底以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指纹分类工作,凶杀案件、其他恶性案件及盗窃案件等必须分门别类,并且每一份指纹都要建立文档,因为指纹远程比对系统中只存有指纹的条码,没有文档,所有的文档都要从新建立,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由于中队警力不足,其他同事对这方面又不熟悉,杨铭安同志把这个重担向领导要了过来,他一个人负担起了指纹破案大会战的所有前期工作,从3月份到5月份,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放弃所有双休日,并且每天晚上加班工作到10点钟,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3145枚指纹分类及文档建档工作。 四、对名利的淡泊,是使他对痕迹检验工作依然执着。 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为了人民的利益打击各类犯罪行为,而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越来越复杂,人民警察的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工作越来越辛苦,经济待遇也不高,而且随时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干公安工作,公安工作中最辛苦的又是刑侦工作,而刑事技术工作又是刑侦工作中最辛苦最乏味的。杨铭安同志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刑事技术岗位上的同志来了一批又一批,又走了一批又一批,有的同志因为嫌这个岗位太枯燥、 太辛苦,磨灭了个性,只干了几年就要求调离,也有的同志是因为提干当了中层干部而离开这个岗位,唯独杨铭安同志二十一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个平凡的岗位。很多人曾经是他的学生都提干当了中层干部,而他却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民警,他也有过提干的机会,但是他都把机会让给了年轻的同事,自己则埋头于工作和研究。杨铭安同志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