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民青 |
释义 | 杨民青,男,1948年8月出生于哈尔滨,1969年入伍,1970年从事新闻工作。他多年在新闻与文学的路上执着追求、笔耕不辍,共出版过十本新闻、文学著作。 人物简介杨民青,热衷于国防教育三十年痴情不变,先后发表过几十篇军事理论文章和论文。现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世界军事》杂志副社长、高级记者、知名学者。 人物生平27岁进入新华通讯社,当年“老三届”知青,如今已逾越“天命”。祖籍山东胶南,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多年供职于辽宁沈阳。青年野曾身在新闻心中在文学,然并行不悖相互促长,先后撰写和编辑8本报告文学和新闻专集。不惑之年,对军事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兴趣渐浓,开始撰写和发表有关信息战、传播学及其他军事理论文章。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90年代进修于中防科技大学。现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新华社高级记者,《世界军事》杂志副社长,全军高级职评定委员会执行评委,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授《现代战争与大众传媒》后被收入《百家讲坛》一书。 作品成果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曾发表大量军事论文和新闻论文,著有《新战争形态下的舆论战略》一书,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舆论战略的专著。曾两次获中国新闻奖。曾参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98抗洪、神舟1号至6号、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报道,作品《中国周边大视角》《一代将星闪耀》有较大反响,曾两次获中国新闻奖次。著有《智谋细雨:新战争形态下的舆论战略》。 人物报告内容简介1.大众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形态、战争形态与传播形态的关系; 3.高技术武器的特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4.国家信息战、国防信息战与传播媒体的关系; 5.现代战争中传播媒体的主要战争。 讲稿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研究的题目是《现代战争和大众传媒》,这里说的现代战争是指核威慑下的高技术战争,大众传媒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传媒。前三种传媒,人们习惯称之为传统媒体;后一种传媒有的人称之为第四媒体。网络传媒是正在日益崛起的,将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思维方式的新型媒体。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大众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我先从“空城计”说起。说起“空城计”,大家会想到《三国演义》和京剧《空城计》诸葛亮的形象,这是艺术家和作家虚构的艺术形象。在历史上毛泽东曾利用传播媒体真正导演过“空城计”。1948年10月中上旬,辽沈战役进行了一个多月以后,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淮海战役也正在筹划中。当时华北的国共军事态势是这样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主力在北平、天津、保定、张家口一线,解放军聂荣臻领导的华北野战军主力在绥远一带。当时中共中央已经迁至了石家庄附近的西柏坡。在这个期间蒋介石得到一个秘密的情报,报告他解放军在华北,特别是在石家庄这一带兵力空虚。蒋介石认为这是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的良好时机。这期间他数次飞往于北平和沈阳之间,部署傅作义部队偷袭石家庄。当时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危急的。石家庄解放军驻军很少,当时保卫西柏坡的只有解放军的几个连队。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10月的24日,毛泽东先后收到了三次重要情报,报告蒋介石指示傅作义偷袭石家庄。当时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商量如果调兵的话已经来不及了,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毛泽东就决定了,利用舆论斗争来揭露蒋介石、傅作义这一阴谋,粉碎敌人偷袭石家庄的阴谋。 毛泽东让胡乔木写一篇新闻来公开披露蒋介石的这一企图。胡乔木写好以后,经过毛主席亲自修改。毛主席在这个稿件上,还特别在情报的来源上注明了“确信”二字,就是确信这个情报来源是非常真实的。先后由新华社发了电讯,然后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广播以后,这个舆论对蒋介石和傅作义是一个打击。因为媒体披露这个消息以后,就等于把蒋介石这个阴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但是蒋介石得到这个情报确实是真实的,他下决心攻打石家庄这个决心也是很大的。所以他继续要求傅作义派二十万大军偷袭石家庄。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亲自写了第二篇新闻继续来揭露蒋介石的阴谋。这篇新闻除了公开发布之外,还利用各种会议传达,利用各县的广播筒广播,还印发了号外的传单向民间散发,造成了很大的声势。对偷袭石家庄,傅作义本来原来就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派了一个政工处长前往石家庄探听虚实。这位政工处长到石家庄以后一看,看到解放区居民确实在准备迎击国民党的进攻,所以他也就信以为真了。他当时就认为偷袭石家庄是危险的。但是蒋介石依然坚持要偷袭石家庄,这时候他派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分四路进攻。当时解放区除了在制造舆论斗争之外,也做了军事上的准备。毛泽东发动居民来迎击国民党的进攻,在沿线进行了伏击。所以这四支国民党的军队在进攻中遇到了居民的抗击,遭受了损失,他们不得不退回。但是到这个时候危机并没有结束,蒋介石依然要求傅作义完成偷袭石家庄的任务。这时候毛泽东又得到了情报,傅作义将要调动主力部队进攻石家庄。毛泽东一面调动部队,他命令当时的聂荣臻领导的华北野战军派出主力回援保定、石家庄一带;同时命令东北野战军派兵到冀东,做出进一步威胁北平的姿态。毛主席于10月29日晚上在部署这些完毕以后,又写了第三篇新闻。这篇新闻体裁是述评,来评述蒋介石偷袭石家庄这件事情。毛主席这一段新闻述评写得非常精采,揭露了蒋介石偷袭石家庄的阴谋。同时指出了如果你偷袭石家庄,那么解放军将威胁北平。所以这篇述评于10月31日见报以后,国民党看到以后大惊失色。彻底动摇了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军心,蒋介石整个偷袭石家庄的军事作战已经完全失败了。 刚才讲的这个战例来说,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大众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这一方面,中外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拿破仑就说过,“记者的一支笔,顶过三千毛瑟枪”,“报馆一间等于联军一队”。戴高乐之所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著名的抵抗法西斯的将领,领导法国人民解放法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德国占领法国以后,他在伦敦利用电台号召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德国法西斯,所以有人送他一个绰号叫“麦克风将军”。基辛格也说过一句话,叫做“一个自由电台等于二十个师”。至于毛主席在这方面的论述,我就认为更加系统、更加全面、也更加准确。毛主席不仅有这方面的论述,而且真正把这个思想运用到实际中,运用到战争中。是指挥军事力量与舆论力量的高超的战略家。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形态、战争形态和传播形态的关系。人们知道社会形态是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整体。战争形态是指有主战武器、军队编程、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构成的战争整体。传播形态是由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受众构成的传播整体。这三种形态都有各自的标志。社会形态的标志是生产工具。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一定的生产工具代表了一定社会形态。比如说石器生产工具代表的是原始社会;青铜器生产工具代表的是奴隶社会;铁制生产工具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纺纱机、蒸汽机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战争形态它的标志是主战武器。迄今为止,国内外的许多军事专家都认为人类的战争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六代战争形态。这六代战争形态也都有各自的主战武器的标志:第一代战争它的标志是冷兵器;第二代战争形态的标志是火药、滑膛枪;第三代战争形态的标志是火枪、身管火炮;第四代战争标志是自动化武器和机械化武器;第五代战争形态的标志是核武器。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武器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可以说产生了一个飞跃。尽管这一代战争许多军事专家们,都认为它没有完全形成。但是这一代战争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战争形态。许多军事专家认为以海湾战争为起点,人类的战争形态进入了第六代战争。这第六代战争概念是什么?是以核威慑下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的战争形态。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精确制导武器。在科索沃战争中这种战争形态进一步得到发展。而且许多军事专家认为,第六代战争就是在科索沃战争中,已经显露出第七代战争形态的某些特征。第七代战争形态就是信息化战争。完全信息化的战争大家一致认为目前还没有到来。 在传播形态上,我认为特别要注意这样几个阶段,一共是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从十七世纪1633年德国第一张、也是世界第一张报纸《莱比锡日报》,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广播的出现。这一阶段纸质的印刷媒体、印刷传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从二十世纪初,即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台,美国的匹兹堡电台正式播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广播电台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的现代新闻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中国的无线电台起步于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视台诞生于1949年。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电视作为新型的传媒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世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阶段是1969年美国四所大学组建了全世界第一个网络,也就是阿帕网。一直到现在,网络的媒体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如日中天。 从这四个发展阶段里看,现代战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我认为是越来越紧密了。在第一阶段中,也就是印刷这种大众传媒迅速发展中,这种传播媒体成为现代战争的辅助战场,我认为它是一个辅助的战场。第二阶段广播媒体的受众成为地区性,成为现代战争的次要战场。那么第三阶段特别是第四阶段,电视传媒和网络传媒已经出现了公认的世界性和全球性,成为世界现代战争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战场。与这个生产工具和主战武器不同,生产工具和主战武器基本是出现一代以后淘汰了旧的一代。但是传播媒体这四代的传播形式,并非是出现一代淘汰一代。广播出现了以后有的人认为,纸质的传播媒体也就是报刊这种传媒可能要遭到淘汰。但事实上广播出现以后,印刷传媒继续发展。那么电视出现以后,有人预测电视将取代广播和报刊,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取代。那么现在有人说网络将来势必要取代传播媒体,现在看来这种争论,我觉得下这种结论,许多人也认为为时过早。网络的发展将对传统媒体提出挑战,但是网络媒体这种传媒并不能够完全取消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还将继续发展。 我谈的第三个问题是高技术的特质和大众传媒的关系。我认为在现代战争中,人类的高技术武器通过大众传媒表现出的威慑性,成为对人进行物理和心理双重杀伤的新型的物质的和思想的武器。可能对于这一个观点有的人觉得抽象一些。下面我想从核武器的产生以及核武器出现以后,产生的核威慑战略发展来证明这个论点。大家知道,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造成了亡75000人,伤和失踪10万人。两天之后它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造成了亡3万人,伤7万人,这两颗原子弹造成人员伤亡总共在20万人以上。就目前来讲,原子弹核武器对人类的物理杀伤仅限于此。但是这种核武器对人的心理杀伤却是无法估量的。就武器原有的概念讲,武器是指直接用于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敌方设施的器械和装置。它是一种物质性的,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用于使用在战场上,为了杀伤敌人,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么核武器也就是原子弹的出现,我认为改变了这种观念。有人说,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武器杀伤程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也就是人类从一开始发明武器,它的直接用途就是为了杀伤敌人,那杀伤得越多越好。那么核武器的出现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它可以毁灭地球、毁灭人类。那么从武器的杀伤性来说呢,它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美国是1939年罗斯福总统采纳了当时爱因斯坦的建议,着手部署研究核武器的。那么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研制成功,并投入战场使用。苏联是在二战以后的1949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当这两个超级大国,都有了这种可以杀伤毁灭人类的核武器的时候,两国核军备以至导致的核扩散,和全球范围内的核军备竞赛已经愈演愈烈。有资料表明在冷战时期最高峰,仅美苏两个大国,它两家的原子弹核弹头已经达到四万八千枚,那么这么大的核武器储存量足以毁灭地球毁灭人类。原子弹研制者本来追求大面杀伤敌方,但是它没有料到投入这种核武器,特别是当对手掌握了这种核武器以后,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你有了这种武器,对方也掌握了这种武器。你不但可以杀伤对方,而且对方也可以杀伤你。所以就是说,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没有了最后的硬件。就是你要投入核武器真的使用核武器,那么双方最后都同归于尽。但是,尽管这样,两个超级大国仍然在进行核军备竞赛。原子弹作为杀伤的武器,杀伤性的武器突破了原来武器物质的特性,我认为它是突破了物质的特性。这种物质的特性产生了新的思想的特性。也就是说,当战争一方独具了它,足可以摧毁对方时,它是物质的武器。当战争双方拥有了它,并可足以互相毁灭时,它变成了一种可制约双方思想的力量。所以,以原子弹为代表的这种高技术武器,都具有这两种力量:一种是物理的杀伤性,一种是对人心理的杀伤性。这种双重的杀伤性,是自古以来过去的武器很少有的。过去的武器其实也有对人的心理上的威慑,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 所以在人类研制出可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以后,以至于在二次大战以后至今并没有投入战争使用。没有投入战争使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核武器对双方都有制约,对双方都有威慑。所以这种高技术武器的思想特质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发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我认为是要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这种高技术武器——原子弹代表的这种高技术武器,它都有双重性。也就是对人的物理性的杀伤和对人的心理性的杀伤。那么特别是对人的心理性的杀伤,它需要通过大众传媒实现。 我谈的第四个问题是国家信息战、国防信息战与传播媒体的关系。信息战是指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里的争夺,也就是通过争夺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生产、传递、处理的主动权,破坏敌方的信息舆论,为遏制和赢得战争创造条件。这是信息战的概念。那么信息战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国家信息战,第二个是国防信息战。国家信息战是指国家之间的对于信息获取和利用争夺的这种斗争,叫国家信息战。那么国防信息战是指军队之间夺取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的斗争。 那么国家信息战包含了什么呢?包含了情报战、外交战、商业战、战略心理战,它主要的工具是什么呢?是各种传媒。那么具体地说,就是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书籍、网络以及各种侦察、谍报、窃听。那么国防信息战包含的是情报战、电子战、指挥控制战、心理战等,它的主要的工具是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电子战系统、广播系统和各种侦察、窃听设施,国家信息战包含国防信息战。从这两个领域来说,国家信息战领域更要宽泛,更要广大。 那么信息战以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为标志,包括和平时期非暴力争夺与战争状态下的暴力争夺这两种形式。也就是一种是战争状态,一种是和平状态。战争状态大家看得比较清楚,那么和平时期的国防信息战和国家信息战实际上是隐蔽的,实际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大量的大众传媒中。在这个国家信息战和国防信息战中,它是有专门化的军队。比如军队中的电子对抗部队、情报收集部队、战场宣传鼓动部队、心理作战机构等等。这些都是专门化、专业化的部队。在信息战中,实际上还存在另一支部队。这就是包括各种传媒机构在内的从业人员,其实这是一种非武装人员。他们平时实际上就是在各种大众传媒机构里,包括报刊、报社、电台、电视台。这些人员实际上在国家信息战中,包括在国防信息战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在科索沃战争中体现得非常清楚。在南联盟抗击美国和北约的轰炸中,特别是在前一阶段,在战争的前一阶段,南联盟大众传媒对于传达各种信息,对于心理对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么这也引起了美国和北约的重视,美国最后就是使用导弹袭击了南联盟的电视台。南联盟电视台在遭受了摧毁以后,美国在传媒上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它说我们袭击了南联盟的电视台等于打击了米洛舍维奇的“大脑”,这足见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国家信息战中,属于战时舆论战场大家看得很清楚,就像刚才说的美国袭击南联盟电视台,这样的打击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和平期间对于信息对抗就不一定被人们都认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和束缚,所以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特别在和平时期的国家信息战中,大家看得就若明若暗。而在和平时期的国家信息战中,传媒对于信息的争夺,往往是事关于国家安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大众传媒的传统的观念和含义。正因为这样,包括在和平时期,在国家信息战中,进行有计划的策划这种信息战实际上是当务之急。而且这种国家的信息战不可能单纯由大众传媒自己来实施,而是要由国家统一来实施。这包括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科技等各个部门。 我谈的第五个问题是现代战争中传播媒体的主要特征。我认为跟以往相比,高技术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媒体,它的特征有所改变。也就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大众传媒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第一个变化我认为,是大众传媒由过去的战略附属部分,上升为战略的主导部分。刚才我们说了毛泽东导演的这场“空城计”,是在常规武器战争形态下,并不是在高技术战争形态下。当时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分析起来就是说,当时的舆论斗争还是服从于军事斗争,服从于战场斗争。毛泽东的一切对敌的舆论斗争,都是建立在军事斗争、武装斗争基础之上的。就是说没有这种斗争,也就谈不上舆论争夺。所以大家看到“空城计”,京剧舞台上的“空城计”,实际上诸葛亮是没有军事力量作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种虚构的,当然那是艺术形象啦。 那么毛泽东在导演这场真实的“空城计”中,一直是以军事作为手段,也就是武装力量作手段。当时毛泽东发表第一篇新闻的时候,他就部署石家庄的军民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反击抗击国民党的进攻。他是以这个为前提的。尽管当时的解放军居民人数很少,但是他是以这个为基础的。后来毛泽东调动华北野战军回援保定和石家庄地区,那更是军事手段。他没有这个军事手段,那么舆论斗争肯定不会起到那样的效应,那么也不会迷惑国民党,不会迷惑蒋介石。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众传媒的战略威慑作用明显提高。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是相联系的。也就是我刚才谈的关于高技术武器,它的两个特质,一个是物质的特质,一个是思想的特质。这是原子弹这种高技术武器出现以后,它发生的一种非常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以原子弹为代表的高技术武器都有这样的特质。那么高技术武器战争的战略威慑也恰恰体现在这一点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于武器这个威慑作用,它向来都是重视的,他们一直重视武器的作用。它还是靠武器的“代差”来拉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上的差距。从历史上它一直是这样的,它是想用武器上的“代差”,来拉开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差距,用武器来制胜。但是它也非常重视人的因素,那么对于人的因素的威慑,对武器的威慑都要通过大众传媒来体现。 第三个问题是传播媒体的主观意识明显增强。对于西方传媒来说,也就是它的传媒的诱导和欺骗作用明显增强,这一点在科索沃战争中大家看得非常清楚。无论是开始美国和北约制造战争舆论,攻击南联盟“非人道”,还是在战争中散布了大量的有关的消息,比如说它散布米洛舍维奇逃往国外的消息,事后就证明纯属是造谣欺骗。那么类似像这样的欺骗,在科索沃战争中可以说大量充斥。它当时在战争中的新闻发言人,北约新闻发言人,经常发布大量的欺骗性的消息,这个事后被许多媒体已经证实。所以说在现代战争中,传播媒体的主观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西方媒体误导、欺骗作用明显增强。 第四个问题就是敌对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战争互为打击的重要目标。在海湾战争以前,这种大众传媒作为敌对双方互相打击应该说不是很突出,在科索沃战争就非常突出。那么美国和北约在列入打击的目标中,在制定打击的目标中,早已把大众传媒,就是南斯拉夫的重要的喉舌,列入导弹袭击目标之列。这样南联盟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喉舌,而且失去了一个在这场现代化战争中的一个中枢。那么它就无法进行刚才说的各种信息争夺,无法完成国家信息战,也无法完成国防信息战,那么它就在整个战争中就处于了被动地位。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说的“现代战争和大众传媒”这个话题。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