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凌高新示范区 |
释义 | 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高新示范区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这块古老神奇、充满生机的土地就是杨凌。 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东距西安82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公里,前挹太白之秀,后负周原之美,襟渭带沣,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及西(西安)宝(宝鸡)高速公路、西(西安)宝(宝鸡)中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周围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区内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有“绿色硅谷”之称,具有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 地理位置及概况杨凌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管辖县级杨陵区,但因为其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国主管行政区划的民政部单独列为行政区,仍将杨陵区划属咸阳市。杨陵区下辖四乡一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万亩,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农民人均耕地0.8亩,是中国农业起源之地。 杨凌邮编为712100,区号跟西安相同都是029。 杨凌概况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因大学建区”(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全国唯一典范。由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陕西省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方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自1997年成立后,通过10年的艰苦创业,杨凌示范区已成为陕西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已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目前杨凌区内驻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点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陕西医科专修学校、陕西国防科技学院四所科研院校,现有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拥有各类农业科研人员5000余人,农业技术力量十分雄厚。 4000多年前,中国农业师祖后稷·弃在杨凌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地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得过渡,创造了先古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和杨陵农业的辉煌。 4000年后的今天,尤其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以来,18万杨凌人民充分发挥区内的农业科技优势,抢抓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苗木花卉、名优新特杂果、良种等五大产业,建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正在杨陵这块热土上崛起,每年一届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这里举行。 经过一代又一代杨凌人的努力,目前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农业的带动下,杨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杨凌,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后稷曾经耕耘过的这块热土上,创造着现代农业的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讲,杨凌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文明史。《史记·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史由此发端。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共有10家农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 聚集了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世界上还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就是荷兰的瓦格涅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杨凌称作“农科城”。岚清同志1996年来杨凌看了后,说“只能算个农科乡”。因为当时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条件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 也正因为条件太差,以及体制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示范区成立前的几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干人才。为了稳定人才,发挥农科教优势,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在岚清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国务院于1997年7月13日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陕西省与国家14个部委(现已调整增加为19个)共同领导和建设,并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陕西省也成立了由省级有关部门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 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创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 建设了一个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初具现代化水准的园区硬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48.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22.4亿元。包括3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的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条件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亚洲首屈一指的水上运动中心,国外进口设备的示范区医院,3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省内唯一的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等等。 杨凌城市建设突出了生态型的特色,建设一流的人居环境,不允许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和项目入区。示范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都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去年,示范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内、国际双认证。杨陵由一个落后的乡间小镇,正在向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科城”转变,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科教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把原十家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经过三年的探索,已初步构建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体干细胞研究等众多领域,相继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2%提高到了45%,一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创力或领办科技型企业,一批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投资环境。示范区成立以来,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着力创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只设六局两办,58名公务员编制。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全国较早实行了会计代理制,部门经费使用完全透明化,实现了有效监督;所有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阳光下操作;大宗公用物品购买,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的分务用车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实行货币化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原则,降低了行政开支,同时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滋生的腐败问题;服务、办事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等措施,努力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等等。示范区还逐步健全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贷担保、投资咨询以及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示范稳步推进,农民增收和示范辐射带动效益不断扩大。在围绕区内外科技示范、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可供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金坤、科元公司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科教人员、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为带动农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龙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村共建、技术示范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技术指导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共同体型、公司带动型四种模型。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并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走“科技+专业协会+农户”的道路,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设施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最具有发展活力的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增长迅速,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递增12.5%。 示范区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及入区企业,先后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以及16个省(市)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建设了116个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入区企业共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58个,涵盖了农作物良种、畜牧、苗木花卉、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众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大学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1500多种,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600余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培训农民300多万人次,每年的对外示范辐射效益超过100亿元。 农高会成为吸纳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省部联办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界,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四大科技会之一。前十界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国内外涉农企业,农业科教和中介机构以及720余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观。在农、林、水、牧、农机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积极成果。项目投资及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701.26亿元。最近四界举办的农业高新科技论坛,有107名省部即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咨询人数超过30万人次。邀请全国农村致富典型,开办农民“致富论坛”,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农高会已经成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龙头的农业综合要素大市场,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被扩散和辐射,从而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热色旅游悄然兴起。示范区成立以来,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了竞争力和内在需求,促进了示范区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先后同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以农业观光和科技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正在成为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杨凌目前已被国家旅游总局列为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候选城市。过去的两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9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近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7亿元,农林科技大昆虫博物馆、杨凌水运中心被陕西省旅游总局评为2A级景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拓宽了就业渠道,就业形势发生了喜人变化。与1997年相比,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灵活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 六年多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出具规摸,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进展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共建部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8年多的努力,示范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教体制改革、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示范辐射、农民增收、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岚清同志评价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体来看,8年多来,示范区成功地完成了快速启动和初始创业,正加快推动二次创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步改变了“农科乡”的面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农科城的雏形;二是推动完成了区内科教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科研和教学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四是积极实施科技示范,对内对外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效益进一步扩大。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24.6%;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6亿元,年均增长40%;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2005年的5700万美元,在陕西省各市中位居第三;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1369万元增加到1.78亿元,增长了近1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年均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继2003年实现了岚清同志提出的在1997年基础上的“翻番”目标后,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5年达到3517元,年均增长12.2%。 主要进展情况是: (一)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是示范区成立之后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共建部委、省委、省政府及省内各共建厅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亿元。建成了包括3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条件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亚洲首屈一指的水上运动中心,三甲标准的示范区医院,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省内唯一的用于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新建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等等。老城区排水管网部分实现了雨污分流,对大多数老街道进行了翻新修缮和美化、亮化,周边群众的居住、购物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三分之一的村内道路实现了硬化。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5.3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4平方米,增长了6倍多。城市绿地率达到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5.4平方米增加到11.7平方米,增长了1倍。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和省级卫生区验收,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电力、供热、金融等一些瓶颈问题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杨凌正在由一个落后的乡间小镇,向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科城”转变,人才流失的势头得以遏制的基础上,高层次人才开始回流。 (二)通过科教体制改革,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把原十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经过6年的探索,已初步构建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两所大学的规模、水平和实力明显增强,在校本专科生由合校时的1万名增加到2.7万名,各类研究生从合校前的760名增加到4900名。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体干细胞研究等众多领域,相继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2%提高到了45%,一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一批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同时,示范区与两所大学密切协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正合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科技示范。 (三)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示范区成立以来,始终把推动成果转化和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区内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累计注册企业849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0家,外商投资企业22家。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6.27亿元,同比增长23%。 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迅速,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环保农资和良种繁育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杨凌医药产业的聚集度已仅次于西安高新区,位列全省第二。现有医药企业18家,其中11家家通过GMP认证。亨通光华年产500吨泰乐菌素的二期工程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800吨,成为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动物抗生素生产企业。岱鹰生物、富万钾、博迪森等三家高科技企业陆续在美国和香港成功上市,恒兴果汁与新加坡佳福集团成功合作,标志着示范区入区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环保农资领域,以富万钾、博迪森为代表的农化企业达47家,杨凌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亨通连锁、秦丰连锁两家大型农资连锁企业销售网已覆盖全省主要县区,网点达2000多个。在绿色食品领域,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年生产能力18万吨的恒兴公司已跃居全国三大苹果汁加工企业之一,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产品、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 依托杨凌在动植物生物育种、转基因、胚胎遗传、克隆技术、细胞工程、旱作节水农业、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培育了一批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岱鹰公司2000年作为一家高新技术小企业进入示范区创业中心孵化,经过短短5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控股两家国内制药企业,与美国、马来西亚多家著名大公司合作,推出多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示范区通过强化激励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队伍专业化水平,发动全员招商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8亿元。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加强,创业中心孵化场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89家,累计毕业企业29家。 (四)区内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灯下黑”得到初步解决,并继续保持了好的发展势头。 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17元,从1997年以来年均增长12.2%,增幅分别高于同期全省7.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0个百分点。2004年,省委安排省委政研室专门就杨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调研,并将有关经验向全省推广。 一是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以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和以无公害蔬菜杂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并探索总结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市场、企业、农户与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专门从事安全猪肉生产的本香集团,以“公司+协会+农户”形式,先后在宝鸡、咸阳、西安、汉中等地建立养殖基地30多个,推行科学养殖技术和先进的分割加工技术,带动杨凌及周边5000多养殖户增收致富。专门从事无公害果蔬生产加工的绿嘉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区内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农民收入增加明显。注重发挥专业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19个。此外,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民,也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显露身手,兴办创办企业。农民企业家蒋卫锁,从35万元起步,一手与广大奶农连接,一手与奶业公司联手,推行机械化挤奶,收购鲜奶价格每斤高出市场价格0.3元。仅此一项,一年为奶农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沼气、改厕、自来水入户、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清运、村容绿化美化和农村文化、医疗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农村公路141.5公里,建成沼气池2100口,实施家庭改厕5000户,41个行政村已实现自来水入户,有线电视入户2100户,建立了30个信息示范户和2个农民网吧,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23个。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有7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三是狠抓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培训。近年来,示范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高中升学率达到60%以上,小学入学率连续多年实现100%。全区农村小学由49所撤并为25所,优化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了省“普及教学实验区”验收。整合区内大学、科研单位、各类职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培育资源,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2005年度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农民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 四是关心农村弱势群体生活。在全区按照“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以年收入1000元为标准,建立了农村低保。使所有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绝育户及特困家庭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免费,近三年全区中小学无一例因贫困辍学的学生。用了2年时间,投资200万元,解决了200多户农村特困户住房问题。加强了对被征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有效保障机制。 (五)积极开展对外科技示范,带动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 示范区和两所大学分工协作、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已经确立,促进了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外科技示范的合力。2005年在省内外新建示范推广基地11个,累计达到140个,共引进、推广国内外名优动植物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农林作物良种示范推广面积近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入区企业在20个省(市)建立科技示范点1200多个,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示范效益120亿元。 一是示范推广模式的探索创新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并获得科技部、农业部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设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公司+科教人员+农户(基地)”的示范推广模式进一步完善,科技示范主体(大学、企业)与农户之间有效结合的利益机制更加优化。杨凌乾兴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杨凌一流专家组织起来,依靠网络技术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探索出了市场化与网络化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即“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包括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乾兴模式”,为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入户难”问题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杨凌电视台开展的“百县联播送科技”活动,首批与周边10个县电视台签订了农业科技节目联播协议,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万人。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跨区域合作不断扩大。近两年与省内几个市的示范合作成效初步显现。同咸阳签订的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协议成效初显,已经实施项目65个,使咸阳十多个县区的农民广泛受益。杨凌的恒兴果汁等32家企业先后在咸阳建立了原料生产基地或成果示范基地,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专家大院”形式为主,与宝鸡市的农业科技合作有效带动了宝鸡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与宝鸡、安康、汉中、渭南、商洛等市的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已全面推开,启动合作项目83个。省外先后与甘肃平凉、天水、青海黄南州、宁夏固原、广西百色、山东聊城、新疆昌吉、伊犁等省外20多个地市政府签订了科技示范合作协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新疆昌吉米泉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了多年合作,并利用杨凌的技术,和该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动物保健品厂,年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2005年初开始,杨凌乾兴公司与宁夏中卫市政府合作,在当地建立了20多个远程终端,开展远程农技干部专业技能培训,已开展远程培训和咨询活动10多次,培训乡镇干部300多名。 三是积极开展面向区内外的农民专业技能培训。从2003年起,示范区每年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区制定了《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规划纲要》和《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管理办法》,成立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培养农技员、农技师及高级农技师。两年来,组织编印农民培训实用教材18种,开展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民6000余人次,培训满意率达到86%。2005年开展了两期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向陕西、福建、海南、山东4省10市的284名农民技术员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一部分经过培训的农民先后被上海、山东、新疆等地聘用,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杨凌农科”品牌初具知名度。 四是农高会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省部联办的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12届,已成为我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前12届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涉农企业、科研及中介机构及950余万人次参展参会,特别是近四届,每届参会人数超过100万人次;项目投资及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1057亿元;组织开展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百名专家咨询活动,咨询培训人数超过30万人次。通过农高会,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得到扩散和辐射。 (六)坚持改革创新,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示范区成立之初,就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只设六局两办、60名公务员。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全国较早实行了会计代理制,实现了部门经费使用透明和有效监督;所有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大宗公用物品购买,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的公务用车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实行货币化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原则,降低了行政开支,同时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滋生的腐败问题;服务、办事推行首问责任制,努力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等等。逐步建立健全了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贷担保、投资咨询以及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示范区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把优化软硬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着力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2003年开始,推行了以政府作表率为核心的“服务承诺制”和社会诚信建设活动。全区所有的行政、执法部门和服务保障单位,涉及的职能职责、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时限、违诺处罚、举报投诉方式等,全部具体、明确地向社会公开,郑重做出承诺,并切实按照“有诺必践、违诺必究”的要求进行督查和测评。政府部门和执法单位,重点强化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企业主要通过“保护品牌,创立名牌”活动,从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信守合同、杜绝假冒伪劣、保护劳动者权益五个方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面向社会的诚信建设,重在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养,培养形成新的观念文化。2005年,入区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6.8%,社会各界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群众对治安环境的满意率连续两年名列全省11个市区之首。 发展历程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10年来,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8万多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环境建设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杨凌示范区的建设者们用心血和汗水把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改变为初具规模、配套完备、环境优美的农科城。杨凌示范区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6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杨凌示范区下辖县级杨陵区,总面积134平方公里,总人口18.59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比过去增加1倍多。 截止2006年底,示范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其中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约30亿元,企业和社会投资约38亿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和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管网、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以及3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先进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水上运动中心,高标准的医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态型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小城市雏形,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成为镶嵌在西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领导关怀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杨凌视察,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数百次莅临杨凌指导工作,给予杨凌示范区极大的关心、支持和鼓舞。国家对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体制,将其纳入国家高新区序列,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全部优惠政策。提出杨凌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等九个方面为全国做出示范。杨凌人民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建设新杨凌。 产业资源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 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随着农牧良种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杨凌环保农资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以巨川富万钾、秦川节水、博迪森农化、秦丰农化、鼎天济农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拥有生物钾肥、无公害农药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环保农资企业通过在各地建立农资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点,既扩大了产品宣传效果和销售规模,又促进了农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在各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以果汁、乳品、蜂产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业、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年产18万吨的陕西恒兴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余吨的陕西当代蜂业公司等一批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使示范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逐步向规模化迈进。 杨凌生物工程(制药)产业从无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在陕南等地建立中药材基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现有医药企业16家,其中11家通过GMP认证。成长起了绿方疫苗、郝其军制药、麦迪森制药、赛德生物、亨通光华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和医药高科技企业。例如,郝其军制药公司的主导产品复方皂矾丸,获得“国家保密发明专利证书”,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评定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麦迪森公司自主开发的黄龙咳喘胶囊等药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旅游资源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 杨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 杨凌周边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诞生于此,克隆技术揭开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奥秘;农业博览园内拥有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是人们学习了解纷繁多变昆虫世界的最好去处;水上运动中心游乐项目丰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车、跑马、射箭、沙滩、浴场、情侣自行车吸引着热爱自然的人们;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在完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公用设施的同时, 示范区管委会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按照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优势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并形成了农业科技(普)、会展商务、休闲度假和民俗风情四大特色旅游产品系列。目前,杨凌已成为一个天蓝、地绿、水碧、花红、草木葱茏、空气清新,且具有田园风光的旅游新城。区内现有旅游景点9家,星级旅游饭店6家,旅游公司1家,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800多人。2004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5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8亿元。 依托旅游环境、区位、资源、人才的聚集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杨凌已逐渐成为西部地区假日特色旅游的新亮点。我们相信,随着农业博览园、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拓展营地等一大批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陆续建成开放,杨凌作为来陕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将会更具无限魅力。我们热忱欢迎各位游客朋友快快加入“杨凌——农科城之旅”,作客杨凌,走进科学,去体验现代农业文明;回归自然,来享受都市田园风光。 经济建设杨凌始终把推动成果转化和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区内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 从1997年到2005年的这样一组鲜活的数字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杨凌示范区在艰难的创新之路上迸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国内生产总值从3.09亿元增加到18亿元,年均增长24.6%;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3000多万元增加到每年8到10亿元;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56亿元,年均增长40%-60%;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5700万美元;财政收入从1369万元增加到1.76亿元,增长了1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96元增加到3517元,年均增长12.2%;对外科技示范带动效益从每年不足20亿元,达到现在每年50亿元左右。 产业发展使杨凌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强。 10年来,示范区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的多种有效形式。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在全国16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0个,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合作建立的“专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00多个;杨凌乾兴公司的“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乾兴模式”,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杨凌电视台开展的“百县联播送科技”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万人;《农业科技报》在全国发行,已成为广大农民了解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主要载体,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媒体之一,推广实施的“媒体推广模式”受到农民的赞扬;农村中小学开展的以循环经济为特点的“生态校园”建设,也取得多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已与省内外20多个地市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的35个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到47%,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近年来,先后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和认定8次,为940名农民技术员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涉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4省、58个县区。在甘肃、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建立培训基地、站点近千个,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受益人数100多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