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玲玲 |
释义 | 1 江西电视台台长◎ 江西电视台台长杨玲玲的个人简介杨玲玲,女,1956年11月出生。江西临川人。中共党员。研究生。高级编辑。现任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江西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曾任江西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主任、江西电视台副台长,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74年参加工作。1980年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被分配到江西电视台新闻部工作。1993年荣获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4年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首届江西全省十佳记者、编辑。1995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获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2012.3.21---拟任省广播电视台台长(正厅级); ◎ 杨玲玲所获得的荣誉自1980年以来,她所采编的新闻片有12条获全国、全省或本台一等奖,26条获得二等奖,21条获得三等奖。 1980年2月,一位江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走进了江西电视台,在新闻部开始了一名电视新闻编辑的生涯。十四年后,当那一脸稚气幻化成坚毅和成熟,她手里已捧着沉甸甸的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的获奖证书,江西新闻界仅此一人。 她过去很平凡,没有那些英模般感天动地的壮举;她过去很普通,没有很多先进人物那样如火如荼的事迹。然而,她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却像一颗颗小小的音符写出一曲豪壮的奉献者之歌;她二十几年的心血和汗滴如一个个坚实的坐标,在人生的图板上勾出一条成功者奋进的轨迹。 她就是杨玲玲,现任江西电视台台长。那么平凡,又那么平淡,我一时不知从何落笔。突兀,一个耀眼的字眼??“敬业”从素材中迸发出来。这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杨玲玲的人生议程式!不正是一直以来倡导的精神吗? ◎ 热情对待事业不错,具有坚韧性格的杨玲玲,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如同父母一样,杨玲玲热衷于自己的工作。自从她跨入江西电视台,她就把电视当成自己奉献青春和才华的舞台。也许做一名编辑并不难,而要做一名出色的编辑,则必须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她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编辑。 刚刚进入电视台时,杨玲玲被分到实力强的专题采访组。久欲在记者岗位发奋砥砺、施展抱负的她,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她立即沉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沉到她倍感亲切的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去:逢年过节也马不停蹄,采访足迹遍布赣江两岸,她深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便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像萤火虫一样自己发光。她热爱她的新闻编辑事业,在她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十多年来,她先后采编的新闻不计其数,5000条的统计似乎也还不完全。她采编拍摄了二十多部电视专题片,其中的《瓷都景德镇》、《走上富裕之路??宜春行》、《闪光的心灵》、《鄱湖渔家》、《今日兴国》等五部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中央电视台领导和同行的赞扬,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1991年,为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江西和陕西联合举办庆“七一”新闻专题节目展播,得到全国15个省市的响应。可因种种原因,临近“七一”,江西台的节目仍未出台,解说词几易其稿而不能通过。杨玲玲接下了台里交的这个艰巨任务。由于重新提炼了主题,原拍摄的画面几乎全部不能用,现拍,时间不允许,只好求助于资料画面。夜深了,帮助寻找画面的年轻小伙子实在熬不住了,伏在桌上打起了盹,她却仍在编辑机上切换、组合画面。经过三天三夜甚至通宵的奋战,一部15分钟的专题片《今昔同辉红土地》终于完成,如期寄往各台播出。那充满激情的解说词,那富有表现力的画面,令兄弟台不得不叫好。 在1993年大年三十晚上22点,家家户户欢声笑语,辞旧迎新。杨玲玲却守候在省妇产医院冰冷的病房,守候一条可遇不可求、能给人们增添节日欢乐的新闻。还好,运气不错,新的零点钟声刚响起,婴儿便呱呱落地了。等到对医生、产妇等的采访拍摄结束,已在大年初一的凌晨两点。“忙了一夜,算是忙了两年。”一位老护士长幽默地说道。当杨玲玲拖着疲惫的双腿敲响家门的时候,别人难忘的春节文艺晚会早已谢幕多时了。初一一大早,人们忙着四处拜年,她却在台里赶着制作,写新闻稿,传中央台。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播出了这篇《狗年迎来第一位零点婴儿》的报道。 ◎ 汗水铸就辉煌90年代初正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也是广播电视发展时期。当时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日益丰富,但能够叫得响的节目和栏目并不太多。而杨玲玲主编的《科技兴农》、《人杰地灵》两个栏目却是这不多中的两个。 多年的工作实践锻炼了杨玲玲,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使她在政治上和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在她担任新闻部副主任期间,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江西新闻》、《晚间新闻》的审稿、审片、编排任务,还积极协助部主任抓好向中央台的发稿工作。 江西电视新闻上中央电视台,是宣传江西、扩大江西在全国的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江西的新闻宣传上质量、上水平的龙头工作。省委领导对此很重视,为了多上稿,杨玲玲的眼光紧紧盯上了《新闻联播》。她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细心研究中央台的宣传意图,然后有的放矢、提出选题,指导编辑、记者抓一些好新闻,并同大家一起商定主题,斟酌文字,研究画面。1993年7月,中央下发6号文件,在反复学习、深刻领会精神的基础上,杨玲玲琢磨了四个选题,结果这四条新闻全部在《新闻联播》中及时播出,有两条还上了提要,在全国同类题材宣传中领先一步,先拔头筹。在那几年中,她采编的200多条新闻片(专栏片)被中央电视台采用。 1992年3月,杨玲玲被指定负责江西电视台赴京参加七届人大会议的报道工作。当细心的电视观众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惊异地看到江西有5条新闻,而其他省市仅有二三条时,他们很难想象杨玲玲和她的同事们与其他省市电视台在那场激烈的新闻大战中的艰苦搏杀。 为了在会议期间有的放矢地采访拍摄,她放弃了休息时间,常常吃不上饭,奔忙于北京西苑饭店中江西代表们住的各个房间,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列出报道线索。深夜,当人们已熟睡,杨玲玲却仍在灯下分析情况,遴选主题;清晨,为了能占住机器编片,她的身影又早早地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室;尔后,这盒新闻带又被迅速送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通过民航当日航班送回南昌。这样,江西老表在电视上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代表参政议政的活动。杨玲玲忘不了那十多个打仗般紧张的日日夜夜,北京的三里河路上也记住了这位来回奔波的江西人。要上《新闻联播》,新闻必须有特色,有分量,这对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江西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杨玲玲敏感地联想到当时江西决定建立昌九工业走廊,于是,一条《内陆省份如何加快改革步伐》在中央电视台打响头炮。随后,再接再厉,锦上添花,一连五条反映江西改革和建设的新闻出现在《新闻联播》,发稿数量居全国各省之首。 江西人振奋了!省人大为此专门致信省广播电视厅和省电视台进行表扬。 ◎ 平淡面对成功杨玲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闻这一条做得好与不好,取决于在工作中是否一直有热情。我们搞电视新闻的,如果仅仅是为了交差,那工作就会变得很简单,上头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任务很容易完成。但是,这样的东西写多了,头脑就会处于一种僵化的状态,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更何况,记者编辑每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反思一下自己,如果长期对工作简单机械,你会发现虽然在这个岗位做了很久,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东西,这时你会有一种辜负了生命的感觉。新闻就是这样,你待慢了它,它也会对你薄情。”我发现事业心强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比作“薄情的情人”。你终日为其操劳,却不一定有相应的回报;可如果你漠视它的存在,它却会让你品尝酸楚。应该说,“新闻”对杨玲玲并不薄情,自从1980年她调入新闻部以来,省内省外大大小小的嘉奖被她赚了个“盘满钵满”:她采编的新闻片有12条获全国、全省或本台一等奖,26条获二等奖,21条获三等奖。1987、1988、1989、1992年被评为省广播电视厅优秀共产党。1993年,她荣获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4年入选全省十佳记者、编辑,1995年被选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7年,杨玲玲获得了“国务院专家津贴”。 这些,对于杨玲玲意味着事业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有时当她独处静思,她也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她“不大请同事、朋友来家玩,因为家太乱,简直就不象个家。我也很想好好收拾一下,可就是腾不出空来。”她还忘不了每次离家采访前把孩子寄放到母亲家时,孩子那双充满依恋和期盼的眼睛。在她不无骄傲地夸起自己的孩子8岁就能自己烧饭吃、自理能力很强时,仍然掩饰不住一丝母亲的歉疚。在采访结束前,她告诉我:“二十年来,我虽然为我的事业付出了很多,但好在路是自己选的,只要认为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苦与不苦都是相对的,我以为这些年我为自己的事业做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杨玲玲,译有《彼得·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英国幻想小说大家艾伦·加纳的《宝石少女》《苏姗的月亮手镯》《独角兽之歌》(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等作品。 2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杨玲玲 女,1946年11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办事处新建东街居委会主任,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自1985年从事局委会工作以来,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和所管居委会曾多次被办事处、新城区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受到组织上的表彰和居民的好评。1987年获得区计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获得治安先进个人称号,并荣获“八好”居委会奖,1991年3月被新城区妇联评为优秀工作者,获个人优秀奖。数十年所在居委会一直是办事处的优秀居委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