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俊和 |
释义 | 杨俊和,男,1959年6月生,博士,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马鞍山钢铁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炼焦化学专业,2000年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1982年~1997年在华东冶金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任教。2000年12月调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作,先后任材料系主任、教务处长、党委常委、院长助理等职,2005.9-2006.2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机械材料工程系访问学者。2008年11月受聘上海理工大学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教育高地带头人。 学术兼职:美国匹兹堡大学纳米中心访问教授,美国材料学会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聚氨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钢铁服务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硅酸盐学会理事。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评专家。SCI源期刊《新型碳材料》、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煤炭转化》《洁净煤技术》编委。 荣誉称号:1995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并获特等奖提名,2000年获安徽省政府青年科技奖提名奖。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选拔为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2011年被评委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学术成就:长期从事新型炭材料和煤的化学利用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冶金部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以及来自宝钢、华谊集团等大企业研究课题四十多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73040)(50473064),在国内率先提出利用聚合物共混纺丝技术制备碳纳米管新工艺,该项目目前已通过国家基金委验收结题。目前已在实验室获得多壁碳纳米管样品。该项目的工业化前期研究2007年获得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065212048)资助。 在承担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焦炭质量优化研究》和宝钢《“碳合金”配煤原理及应用研究》等项目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对焦炭热性质的“矿物质催化指数MCI”和决定焦炭热性质的本质因素“焦炭微晶指数”,并率先提出利用负催化技术和气相热解沉积技术提高焦炭热性质,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 现主持承担纳米碳材料及其应用领域国家973计划前期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课题,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支撑计划课题、纳米专项课题等7项,承担煤炭洁净利用与低成本配煤等领域宝钢、马钢等大企业课题5项。在研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 作为协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宝钢《低成本配煤和配煤专家系统》项目2000年7月通过宝钢组织的技术鉴定验收,为宝钢产生效益一亿多元,获得宝钢重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1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5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 1994年一项科技成果获联合国科技之星发明创新奖,1996年一项科技成果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一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一项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9年一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一项教学成果获冶金部教学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成果三等奖。2005年分别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先后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2名,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2名。为本科生主讲“纳米材料学、炭素材料学、材料科学前沿”等课程。 担任2011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碳大会(CARBON-2011)学术委员会主任。还与美国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Kentucky,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澳大利亚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有关课题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