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聚宝
释义

陕西摄影家协会会员杨聚宝

杨聚宝,1936年10月生,陕西扶风人。1957年毕业于铁道部天水铁路工程学校筑路专业。曾任陕西渭阳柴油机厂编辑,高级政工师。陕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宝鸡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卫生报》宝鸡工作站常务副站长。主要成果:擅长摄影,尤以人物记实抓拍为最。发表摄影及文字作品2000余幅(篇),其中,获奖者逾百。摄影作品《除锈专家周文礼》1991年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人物通讯《千里清风一肩挑》获1993年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三等奖,《我与法门寺》、《马厂长的苦与乐》、《设备专家甘文》等被编入《改革与我》、《耕耘在黄土地》、《优秀新闻作品选》等专集出版发行。业绩人编《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目前侧重于中医药民间名人的研究。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两系稻育种专家杨聚宝

人物简介

杨聚宝,研究员,博士,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与育种研究,先后主持三系、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研究等国家“863”课题10余项,育成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SE21S、152S、133S和两优2186、两优2163等组合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和省级审定,累计推广800多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为福建省杂交稻配套与应用作出杰出贡献。发表论文30余篇。

先进事迹

农民出身,获全国科技成果奖

杨聚宝出生于福建仙游县一个贫穷的村庄,幼年父母双亡,靠邻里帮助吃“百家饭”长大。为此,他立志要让农民吃饱饭,吃上好米饭。他大部分春节都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

1965年,他在粳稻品种中发现37株自然不育株,开始了水稻雄性不育的利用研究。1971年,福建省组建水稻雄性不育利用研究协作组,由他主持杂交水稻研究。两年后,育成了中国当时四大杂交稻不育系中的两个。从1975年起,推广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闽优一号”,3年累计推广二千万亩,一举突破福建省粮食产量在一百二十亿斤徘徊十年的困局,跃升到1978年的一百六十一亿斤。

1978年3月,他作为福建省代表晋京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出任联合国粮农组织临时官员

1980年,杨聚宝被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农业部选送的第一批留学生,到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大学攻读学位,成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界的第一位博士。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留学期间,他引进大量有利用价值的水稻种质资源,为福建省杂交水稻育种储备了丰富的基础材料。他引进的“IR六四”,至今仍然是大面积生产的优质水稻良种。

一九九二年,他应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越南任杂交水稻顾问组组长,兼任联合国粮农组织临时官员。他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援助,为越南大量引进杂交水稻及其他优质良种,使越南由一个严重缺粮国家成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一九九八年,越南授予他“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勋章。

育种研究领先国际水平

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中,杨聚宝独创了以“生态压力法”选育水稻核不育系。经十年努力,育成了“SE21S”光补型核不育系,解决了中国两系杂交稻普遍存在的制种风险大的技术难题,制种产量高,平均亩产二百六十公斤,种子纯度高,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福建省已有11个核不育系通过国家“八六三”项目或省级鉴定,引起国内外同行和种业部门的高度关注。由他首创的杂交水稻育种“生态压力法”,已被国内育种界普遍采用。

经过多年拼博,杨聚宝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关,育成的第二代杂交稻——两系杂交稻有高产、优质、抗病、高效等优点,已累计在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大面积推广近三千万亩。

科研情况

杨聚宝在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选育课题和福建省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课题中任责任专家。为加速育种进程。他不畏艰难,常年扎根在海南育种基地和福建省沙县等山区试验点。他率先提出“自由传粉,生态压力。定时选择”的办法。育成高产、优质抗病高效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两优2186、2163等,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继续突破技术难关,育成一批两系稻新组合两优816、两优812、两优21、两优88,两优1816等,连续两年在国家863计划海南基地新品种试验中,亩产达700公斤左右,名列众多参试组合前茅,得到袁降孚院士等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