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黄卷叶螟 |
释义 | 昆虫名,为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沪、 粤、台。以幼虫取食树冠上层嫩叶,大发生时常将嫩叶食光,形成秃梢影响杨树生长。 中文学名:杨黄卷叶螟 拉丁学名:BotyodesdiniasalisWalker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鳞翅目 科:螟蛾科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及沪、 粤、台。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mm左右,翅展约30mm,头部褐色,两侧有白 条,胸、腹、背部淡黄褐色,触角淡褐色,下唇须向前伸,末节向 下,末节下面白色,其余褐色。前后翅金黄色,有波状褐色纹,前 翅中室端有褐色环状纹,环心白色。 卵扁圆形,乳白色,近孵化时黄白色,卵粒鱼鳞状排列,聚 集成块状或条形。 幼虫黄绿色,老熟时体长15~22mm,两头尖中间较粗,头两 侧近后缘有一个黑褐色斑点,与胸部两侧的黑褐色斑纹相连,形成 一条纵纹。体两侧沿气门各有一条浅黄色纵带。 生物学特性海河平原一年发生4代,以初龄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裂 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危害,5月底至6月 初,幼虫老熟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至中旬为羽化产卵盛 期。以后基本上每月一代至9月中旬第4代成虫羽化产卵,直到10 月中旬仍可见到少量成虫活动。可见此虫后面几代龄期极不整齐, 且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白天隐藏,晚上活动,趋光性极强。卵产于叶背面,以中 脉两侧最多,成块状或长条形,每块有卵50 ~ 100粒。幼虫孵化后 啃食叶片表皮,并吐出白色黏液涂在叶面,随后吐丝缀嫩叶呈饺子 状,或在叶缘吐丝将叶折叠,藏于其中取食。幼虫长大,群集顶梢 吐丝缀叶取食。多雨季节活动最猖獗,3~5日内即将嫩叶吃光,形 成秃梢。幼虫极活泼,稍受惊扰即从卷叶内弹跳逃跑或吐,丝下垂, 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吐丝结白色稀疏的薄茧化蛹。 治理措施(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时清理落叶等废弃物,集体烧毁,深翻土壤,减少虫害。 (2)保护和利用天敌。卵期释放赤眼蜂。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 (4)化学防治卵孵化后喷洒杀虫剂90%敌百虫1500倍液,发生严重时,喷洒80%敌敌畏2000倍液、40%乐果20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