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怀 |
释义 | 1 抗日将领杨怀(1897-1938),字绍卿,綦江扶欢人。抗日战争时期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后来在夺回战略要地戴埠的军事行动中与日军发生冲突,壮烈牺牲。 ◎ 简介杨怀于1897年9月29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帮人做工下苦力,及长又身逢军阀混战、匪患四起,穷苦人民在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压榨下,更是苦不堪言,无以聊生。1922年,时值二十多岁,且富有强烈正义感和反抗精神的杨怀,被迫结交一批穷苦青年以拉绅粮、劫富商为生计,逐渐形成势力,有人枪一千余,先后袭击兴隆(现万盛区关坝镇)团练局,贵州施丙清匪部,夺取贵州军阀周西城部枪支二百多条。 1925年接受川军改编,任大队长、团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川军邓锡侯指挥,出川参加湘沪大会战。1938年随国民政府军陆军第六O师调江苏溧阳漳树日战区打游击,牵制日寇的进攻。在同日军作战中,杨怀身先士卒,十分勇猛。在他的带领下,所属一O八旅三五九团战斗力很强,每遇恶战,都能冲锋陷阵,敢打硬仗、恶仗。 ◎ “我杨怀人在阵地在”1938年春,杨怀率团随六O师到达江苏金鸡卡时,突遭日军大部队袭击,被迫退守金鸡岭高地。日军以四个师团的优势兵力,将金鸡岭团团围困,用大小钢炮向金鸡岭猛烈轰炸,又轮番组织进攻,妄图一举歼灭全师。在这关系全师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杨怀坚决地向师部表示:“我杨怀人在阵地在,不守住金鸡岭,死不瞑目!”并动员全团官兵誓死保卫金鸡岭。杨怀亲临战斗第一线指挥官兵沉着应战、奋勇反击。他亲自率领特务排,冒着枪林弹雨,哪里最吃紧,就冲到哪里助战。在他的英勇气概激励下,全团官兵不怕牺牲、越战越勇,激战七天七夜,坚守阵地。在友军五十九军支援下,终于打退日军,取得反包围的胜利,使整个部队转危为安。 ◎ 掩护战友壮烈牺牲1938年4月,六O师开到戴埠修整待令。未几日,日军又攻到戴埠。这里地处平坝,地形开阔,易攻难守。日军以数倍优势兵力发动猛攻,虽经全体官兵顽强抵抗,但终因众寡悬殊而致戴埠失守。为夺回戴埠,牵制日军兵力。师长陈沛下令杨怀:“不惜一切牺牲,限期夺回戴埠!”杨怀受命后,立即召集各营、连长会议,决定夜间突袭。会上,有的营、连长表露出畏难情绪,不愿冲锋陷阵。杨怀气得拍案而起说:“如今国难当头,咱们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岂能有贪生怕死之理?今晚我杨怀带头打突击,你们跟我上,死也要把戴埠夺回来!”在他的带动下,大家表示愿随杨团长打突击,就是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 1938年4月5日晚,杨怀命三连的一个班做掩护,率领着多次与他同生共死、敢于赴汤蹈火的特务排,采取声东击西战术,首先突破敌人的铁丝网,为大部队进攻撕开缺口。杨怀个子虽然瘦小,却行动敏捷,夜间行走依然健步如飞。特务排的战士个个也都身手不凡,是夜战高手。他们很快到达日军阵地前沿,剪断敌人的铁丝网,通过了敌军两道防线。杨怀还亲手夺得敌军碉堡上的一面军旗。正当率领特务排突破敌军第三道防线时,不慎触动了铁丝网上的响铃。日军发觉后,当即用机枪猛烈扫射。杨怀为掩护战友,胸部、头部连中数弹,壮烈牺牲。特务排的战士见团长牺牲,个个痛不欲生,几番想把杨怀的遗体拖回营地,但因日军火力太密太猛,只得含泪撤退。 第二天,日军找到杨怀遗体,认出这就是让他们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杨怀,又恨又气,就把杨怀的尸体放在一高坡示众。三五九团官兵义愤填膺,纷纷请战,抢回团长遗体,为团长报仇。六O师师长随即调三六O 团以正面抗击日军为掩护,命三五九团官兵设法夺回杨怀遗体。当日上午,由二连连长罗庆荣(綦江人)率全连百多名战士和特务排一起,冒着枪林弹雨,终于从日军阵地上把杨怀团长的遗体抢了回来。 杨怀牺牲后,三五九团官兵悲痛欲绝,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同时,特地将杨怀的遗像烧制在长二十三寸的白色薄瓷砖上,以志永存。为了表彰杨怀英勇捐躯的爱国精神,第三战区组织全军追悼,追认杨怀为少将团长。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为杨怀英雄事迹所感动,欣然题词:“见危授命”。川军著名抗日将领邓锡侯、国民党高级将领、前敌总指挥陈诚也为之题词以示哀悼。 ◎ 民族英雄爱祖国,祖国人民爱英雄杨怀将军牺牲所在地——祁门地区人民举行了较长时间的追悼活动。杨怀的灵柩由第三战区武装保护送回綦江。途经市、县都举行了隆重的接送仪式。綦江县城举城追悼三天。1938年7月下旬,杨怀灵柩运回扶欢,安葬于石磴沟。1985年由县政府拨款将杨怀烈士的忠骸迁葬高滩岩路旁。1986年3月,四川人民政府批准杨怀为革命烈士,并立碑为祀,以表彰杨怀烈士爱国捐躯之功德。 2 东汉末年刘璋部将杨怀(?-212),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白水都督,后被刘备所杀。 ◎ 历史概况刘璋白水军督。庞统评其为“刘璋军之名将”,张松私通刘备被杀后,奉命隐瞒此事,因而被刘备所恨,故遭传唤而斩杀。 庞统为刘备计曰:“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备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 ◎ 演义概况刘璋将。为防卫张鲁,于刘备入蜀时,同高沛共守涪水关(白水关)。刘备诈称防卫荆州离开时,与高沛共谋,企图谋刺刘备,然为庞统所觉,定计斩之。 ◎ 《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杨怀、高沛闻知此事(刘备写信求钱粮),遂教高沛守关,杨怀同使者入成都,见刘璋呈上书信。刘璋看毕,问杨怀为何亦同来。杨怀曰:“专为此书而来。刘备自从入川,广布恩德,以收民心,其意甚是不善。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刘璋曰:“吾与玄德有兄弟之情,岂可不助?”一人出曰:“刘备枭雄,久留于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军马钱粮,何异与虎添翼乎?”众视其人,乃零陵烝阳人,姓刘,名巴,字子初。刘璋闻刘巴之言,犹豫未决。黄权又复苦谏。璋乃量拨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发书遣使报玄德。仍令杨怀、高沛紧守关隘。刘璋使者到葭萌关见玄德,呈上回书。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使者逃回成都。庞统曰:“主公只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矣。”玄德曰:“如此,当若何?”庞统曰:“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 玄德问:“那三条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 …… 却说玄德提兵回涪城,先令人报上涪水关,请杨怀,高沛出关相别。杨、高二将闻报,商议曰:“玄德此回若何?”高沛曰:“玄德合死。我等各藏利刃在身,就送行处刺之,以绝吾主之患。”杨怀曰:“此计大妙。”二人只带随行二百人,出关送行,其余并留在关上。 玄德大军尽发。前至涪水之上,庞统在马上谓玄德曰:“杨怀、高沛若欣然而来,可提防之;若彼不来,便起兵径取其关,不可迟缓。”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玄德乃身披重铠,自佩宝剑防备。人报杨、高二将前来送行。玄德令军马歇定。庞统分付魏延、黄忠:“但关上来的军士,不问多少,马步军兵,一个也休放回。”二将得令而去。 却说杨怀、高沛二人身边各藏利刃,带二百军兵,牵羊送酒,直至军前。见并无准备,心中暗喜,以为中计。入至帐下、见玄德正与庞统坐于帐中。二将声喏曰:“闻皇叔远回,特具薄礼相送。”遂进酒劝玄德。玄德曰:“二将军守关不易,当先饮此杯。”二将饮酒毕,玄德曰:“吾有密事与二将军商议,闲人退避。”遂将带来二百人尽赶出中军。玄德叱曰:“左右与吾捉下二贼!”帐后刘封、关平应声而出。杨、高二人急待争斗,刘封、关平各捉住一人。玄德喝曰:“吾与汝主是同宗兄弟,汝二人何故同谋,离间亲情?”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统便喝斩二人;玄德还犹未决,统曰:“二人本意欲杀吾主,罪不容诛。”遂叱刀斧手斩杨怀、高沛于帐前。黄忠、魏延早将二百从人,先自捉下,不曾走了一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