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红丽 |
释义 | 人物介绍杨红丽国家一级演员、“小鸣琴”杨红丽继承了母亲张鸣琴的戏路与风格,以假乱真的唱腔和表演让观众再睹大家风范,追忆名家风采。精于表现人物的须生表演艺术家杨红丽,继承丁派弟子张鸣琴独特的个性嗓音和劲道十足的唱腔,不拘泥于传统的唱腔风格,在晋剧界独树一帜。杨红丽继承母亲唱腔风范和表演风格,被戏迷亲切地称为“小鸣琴”。她嗓音低回,唱腔悠扬,吐字沉稳清晰,有一种地道的中路梆子的韵味,作戏细腻生动,形象逼真,表现力十分独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杏花奖广播大赛”中,她曾与宋转转、王二庆、王晓萍、孙红丽等获得“十佳演员”称号,在1995年的首届晋剧卡拉OK大赛中荣获演唱一等奖。1995年,她与丈夫郭志刚一起创建小鸣琴晋剧团,是省内较早的民营剧团,至今累计投资达200多万元。该团在1999年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戏剧节上获综合大奖,同年杨红丽又以民营剧团破格参加梅花奖的角逐,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民营剧团首次获取梅花大奖。2000年该团应文化部、中国剧协邀请进京演出又荣获“成功奖”,同年获得了山西省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杨红丽12岁便开始随团演出,至今已在舞台上活跃了30多年,在参加今年“十台大戏”演出的主要演员中,50岁的杨红丽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她说为了参加十台大戏的演出,团里退掉了当晚在孝义订好的戏,损失数万元赶回城区。全团上下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便投入演出,演出结束后晚饭都买不到了,只能用方便面来充饥,次日一早还要赶到介休演出,团里演职人员的行李都来不及卸车。她说,这些困难都还不算什么。与国营剧团相比,尽管民营剧团占有灵活机动的优势,但思想负担重、市场竞争之弦绷得太紧,而且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尤其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令他们头痛不已,他们希望能尽快摸索出一条留住人才的新路子。 杨红丽现为小鸣琴晋剧团团长,丁派的再传弟子。她师从其母张鸣琴,可说是得其母真传。母女二人同台演唱分不出谁是母,谁使女。值得一提的是母女皆为梅花奖得主。杨红丽是晋剧届最早创立民营剧团的人,长期演出在田间地头。是戏迷非常喜欢的晋剧演员之一。她的表演真挚,表情丰富;唱腔宏厚。在长年的下乡演出中不忘培养下一代,恢复老剧目的演出,还创作了一些新剧目。可以说她是晋剧届最接近戏迷的演员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