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弘远 |
释义 | 杨弘远,植物学家。原籍湖南长沙,生于湖北武汉。195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武汉大学教授。专长植物有性生殖的实验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揭示了未传粉子房与胚珠培养诱导的水稻助细胞无配子生殖和向日葵卵细胞孤雌生殖现象,为由雌性细胞诱导单倍体植株提供了理论依据。围绕胚囊结构与功能问题进行了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研究。在精细胞分离,卵细胞与合子分离和培养,花粉原生质体和脱外壁花粉的培养、融合和转化等操作系统的建立及有关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正在进行植物受精前后与早期胚胎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个人简介出生日期:1933年 出生地:湖北武汉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 研究方向:植物有性生殖 称号:著名生物学家、植物学家 任职、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生物学)成员及召集人(三届);全国博士后管委员专家组(生物学)成员及召集人;教育部基础研究规划组(生物学)副组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植物学评审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两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植物学报》、《Cell research》、《细胞生物学》、《Acta Biologica Cracoviensia Series Botanica》、《Journal of intergrative plant biology》等刋物编委。 个人经历抗日战争期间,全家人随国立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先后在私立乐嘉小学、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学习。 1946年,迁回武汉。 1947年,先后在私立博文中学和东湖中学高中部学习,三年后年毕业。同年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主修植物学课程。 1954年,毕业后留任该系助教,先后在植物教研室、遗传教研室工作。期间担任过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解剖大实验等课的讲授与实验。 1960年,武汉大学教研室派他前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师从王伏雄先生进修植物胚胎学半年,回校后开设植物胚胎学新课,并以此作为今后一生的主攻研究方向。 1961年,任讲师,他和刚由苏联留学归来的周嫦(后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共同研究作物授粉、受精与胚胎发育,曾在《植物学报》、《遗传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在这些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杨弘远奠定了青年时期的专业基础与学术素养。 1978年任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 2004年,与周嫦、孙蒙祥、赵洁完成的《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 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捧回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0年11月18日上午八时十五分,因病去世。 所获荣誉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植物离体雌核发育与胚囊分离的实验胚胎学研究”项目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他与周嫦、孙蒙祥、赵洁完成的《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 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3次;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1次。 中国图书奖1项、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 学术著作代表性专著有:《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2001年出版,获2003年中国图书奖)、《水稻生殖生物学》(2005年出版,获2006年浙江省树人出版奖特等奖)等四部。 编有《高等植物的离体单位体》(英文,合作);撰有《植物生殖的细胞生物学: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由未传粉子房与胚珠离体诱导单倍体植株》、《高等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与生殖 细胞工程:现在与未来》 杨弘远共发表科学论文200余篇。 杨弘远,1975。花粉数量对芝麻受精结实、胚胎发育和后代的影响。遗传学报,2(4):322-332 杨弘远,周嫦,1979。水稻花粉两条发育途径的实验研究。植物学报,21(4):345-351 Zhou C, Yang HY, 1981. Induction of haploid rice plantlets by ovary culture. Plant Science Letters, 20:231-237 Yang HY, Zhou C, 1982. In vitro induction of haploid plants from unpollinated ovaries and ovul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63: 97-104 周嫦,杨弘远,1982。被子植物胚囊酶法分离的研究:固定材料的分离技术与显微观察。植物学报,24(5):403-407 Zhou C, Yang HY, 1985. Observations on enzymatically isolated, living and fixed embryo sacs in several angiosperm species. Planta, 165: 225-231 Yang, 1986.Fluorescein diacetate used as vital stain for labeling living pollen tubes. Plant Science, 44: 59-63 杨弘远,1988。用荧光染色与冬青油透明技术显示花粉细胞核。植物学报,1988,30(3):242-247 杨弘远,周嫦,1989。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与生殖细胞工程:现在与未来。植物学通报,6(4):193-196 Yang HY, Zhou C, 1989. Isolation of viable sperms from pollen of Brassica napus, Zea mays and Secale cereale. Chinese Journal of Botany, 1(1):80-84 Yang HY, Yan H, Zhou C. 1990. In vitro production of haploids in Helianthus. In: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10(ed. by Y. P. S. Bajaj). Springer-Verlag, Berlin, pp. 472-484 Yang HY, Zhou, 1990. In vitro gynogenesi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ed. by S. S. Bhojwani). Elsevier, Amsterdam, pp. 242-258 Yang HY, Zhou C, 1992. Experimental plant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reproductive cell manipulation in higher plants: now and the fu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79: 354-363 Yang HY, Wu XL, Mo YS, Zhou C, 1993. Fluorescent vital staining of plant sexual cell nuclei with DNA-specific fluorochromes and its appliacation in gametoplast fusim. Cell Research, 3(2): 121-127 杨弘远,1994。受精过程中助细胞退化机理的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11(1):1-5 杨弘远,周嫦,1997。花粉原生质体与配子原生质体操作的研究进展与前景。中国科学基金,(2):85-90 杨弘远,周嫦,1998。被子植物离体受精与合子培养研究进展。植物学报,40(2):95-101 杨弘远,1999。钙在有花植物受精过程中的作用。植物学报,41(10):1027-1035 Zhou C, Yang HY, 2000. Some approaches to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reproductive cells and protoplasts in flowering plants. Acta Biologica Cracoviensia Series Botanica, 42: 9-20 Yang HY, 2001. Apoplastic system of the gynoecium and embryo sac in relation to function. Acta Biologica Cracoviensia Series Botanica, 43: 7-14 研究成果的在学术上与他人合作首次揭示了未传粉子房与胚株培养诱导的水稻助细胞无配子生殖和向日葵卵细胞孤雌生殖现象,为由雌性细胞诱导单倍体植株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精细胞分离、卵细胞与合子分离和培养、花粉原生质体和脱外壁花粉的培养、融合、离体授粉和转化等操作系统的建立及有关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正在进行植物受精前后与早期胚胎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杨弘远与周娥在水稻花药培养实验中,意外的观察到子房中出现异常的变化,他们抓住这一偶然的发现,由未传粉子房中培养出单倍体植株,并于1980年在《遗传学报》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慎重而果断的作了研究战略的转移和布置,开始了长达10年关于离体雌核发育的实验研究,相继在多种植物中通过未传粉子房与胚珠培养诱导出单倍体植株,继而从胚胎学上揭示了"离体孤雌生殖"与"离体无配子生殖"两种类型的发生与发育规律。1981年在国际刊物《Plant Science Letters》发表了第一篇原始研究论文;1982年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发表了关于这方面的长篇综述,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在子房培养成功的基础上,他们开始探索子房内的核心部分胚囊的分离。胚囊是受精的场所、胚和胚乳孕育的温床。胚囊的分离不仅提供了整体观察胚囊结构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开拓了直接操作生活胚囊的前景。1982年他们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1985年在国际著名刊物《Planta》中作了更全面的报道。 主持的“水稻未传粉子房培养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胚囊酶法分离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摸索出在PEG(聚乙二醇)微滴中诱导单对原生质体技术,实现了精细胞与卵细胞的“一对一”融合。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在花粉原生质体、精细胞、卵细胞、合子等的分离、培养、融合、转化及有关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有特色的前沿性成果。“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项目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书香家庭杨老的双亲都是上世纪初飘洋过海的大学问家。母亲袁昌英曾留学英、法,是第一个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女子。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影响的早期女作家、学者,一度曾与冰心、卢隐、凌叔华、冯沅君、苏雪林等齐名,而且袁昌英还是武汉大学的珞珈山三女杰之一。父亲杨端六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姐姐杨静远是著名作家。 母子两人都为武汉大学的教学、学术、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夫人为周嫦,两人都在武汉大学工作,一直全身心投入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生活中患难与共,相亲相爱,;究中相濡以沫,共同跋涉在科研道路上。 人格魅力甘为人梯年届古稀的杨弘远仍致力于科学研究。但当他主持的重点项目在2001年结题后,他就坚决不再申请新的科研项目,而让年轻教师挑大梁。他一向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并为年轻人创造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今,在他所在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已拥有相当一批知名的中青年学者。 关心学子杨弘远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每次学生活动逢请必到。他常常告诫学子:“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自己的专业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还曾捐出自己获奖的1万元,鼓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多年来,许多素昧平生的青年写信给他,或是登门拜访,他都会抽出时间逐一回复或接待。他也常参加科普活动,并以切身体会,向学生交流治学成才之道。 淡泊名利杨弘远颇为厌恶社会上大搞名人效应、热衷“公关”、刻意作秀等华而不实的风气,还曾撰文抨击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他始终坚守科学信仰,保持着清醒与宁静,将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的科学家。他经常反省:“连牛顿这么伟大的科学家都形容自己是海滩拾贝的儿童,更何况我这样平凡的科学家呢?” 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两度放弃赴美深造的机会,原因是与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同期,学校让他当武大生物系的主任,他拒绝了。评上院士后,有人建议他去谋求更高的领导职务,他也坚决推辞。 严格执教20年间,他只“精耕细作”了18位博士生和12位硕士生,每年招收的研究生平均一个半人。但数量少质量却颇高,已有7名学生在国内外成为教授。他说培养学生不能像放羊。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导杨弘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18日上午不幸逝世,享年77岁。杨弘远院士的追悼仪式将于20日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