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海 |
释义 | 1 吉利·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常用人名,建筑师杨海是典型的湖南人,身上时隐时现出一种不服输的气质,就是天津人爱说的那种“艮劲儿”。杨海在全国建筑老八院之一的重庆建筑大学上了5年学,他从大三开始就在外面接活儿,大五的时候还跟学校的两个老师共同创建了重庆市第一个效果图制作公司。此外,还有多年来致力于慈善事业的慈善家杨海。 ◎ 实现理想杨海在大学期间,没人敢说他不是人才,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不单杨海一个人,就是建筑系的那些学生们,经常在校门口碰到晃来晃去的人,看见有学生出来,就上前拦住:是建筑系的学生吗?能不能给我们做个建筑方案?用杨海的话说,那叫火得一塌糊涂。 所以那阵儿杨海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设想,虽然没有确定去哪一个城市,但他确定不选择的城市就有天津。他不是对天津有什么成见,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在更加有特色的城市实现富有激情的建筑理想。当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跟着自己的理想来到天津,后来又跟着理想创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这都是理想闹的。但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也就不会有成功。 杨海去天津是一个偶然和机缘的组合。1997年4月,已经是大五下半学期了,很多学生都在外面做毕业设计,很少回到学校。一天,杨海抽空回学校到老师那儿汇报设计成果。走在校园长廊上,忽然看到一个黑板上写着招聘启事,是天津的一个设计院要招聘建筑业人才。杨海觉得非常有趣,当时对他来说,可选择的余地太多了,但因为觉得有趣,杨海决定去试试,他从来没有应聘过,他想看看应聘是怎么回事。 偶然中常常隐含着必然,这有时是不是一个定理?杨海就是这样的。他带着顽童的心情去应聘,却没想到跟前来招聘的天津设计院老总谈得格外投缘,因为这次谈话,杨海推翻了以前所有的设想。天津建筑业虽然还不能说是最发达的,但机会正多。 有了这个想法,所有的城市都被杨海抛在了脑后。天津,拉近了杨海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距离。 ◎ 适应生活天津一个城市对于杨海来说,无所谓好和不好,就是一个人适应不适应的问题。 杨海一到天津,就感觉天津这个城市太悠闲,他在重庆待了5年,看惯了那里的快节奏,重庆的很多普通打工族经常兼着两份工作,总是忙忙碌碌的,而天津人,都像没愁事儿似的,大多数人干着一份工作,清闲下来时,在马路边看看人家打牌、下棋,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杨海觉得天津的治安特别好,他在重庆时,出门坐车,习惯把手按在口袋里的钱包上,但到天津没一个月,这个“毛病”就改掉了。他很放心。 杨海是个有理想的人,但理想,常常会在第一时间或多或少地被打碎一些。杨海刚到设计院工作的时候还是非常顺利的,院里给他提供了很多机会,一些大的建筑项目基本都是他中标,他的工作能力很快就体现出来了。一年半后,设计院分组,杨海做了组长。这个组长杨海做了一年。一年后,杨海辞职。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辞职?在很多人眼里,杨海一直很幸运,在设计院,领导支持他,又给他机会表现,从长远看,他的发展空间很大。 又是理想闹的。杨海可能太理想化了,他觉得自己的设计理念开始与一些体制方式不太相配。在他当组长期间,他给院里谈了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项目,这是一个立牌子的项目,是个机会,但因为与院里的运作模式不一样,机会失去了。于是杨海决定辞职。 ◎ 艰难创业马蹄湖很多人决定自己不干什么的时候,心里一般都有个准头:下一步该干什么?但杨海辞职时,什么清晰的想法都没有,他只是先离开再做决定。 他想了几天,觉得能很快进入状态的就是效果图设计,他相信自己在这方面是一流的。不过杨海还是感到有些好笑,当初他在大学里跟老师一起创办效果图设计公司时,他把设计效果图当成小儿科,因为从建筑行业来说,效果图只是其中非常简洁的一部分,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层次才来到设计院的,没想到转了一圈,他又搞起了效果图。但他既然决定要做了,就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而事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杨海顾不得在意了。 2000年4月,吉利·杨建筑画工作室成立。当时杨海手里一分钱都没有了,他先收了客户5000元订金,然后陆陆续续挣了5000元,接着又从朋友那儿借了1万元。有了2万元启动资金,杨海花1.1万元买了一台电脑,从家里搬来一台,再借来一台,共三台电脑,剩下的钱,杨海付了房租,又买了桌椅,余下的几千元,作为手下几个人的工资。就这样,杨海的个人工作室磕磕绊绊地举步了。 杨海一点儿都不觉得苦,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偶然感到累了,他喜欢到南大的马蹄湖边坐坐,晚上11点左右,一个人很放松、很安静地坐在湖边,看周边的人走来走去,那时他会感慨:多美的校园呀! ◎ 事业有成杨海很顺利,几年的时间,吉利·杨工作室已经发展成了吉利·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人员从当初的两三个人发展到了15个人。但是林子大了,就容易出事儿。公司发展到有八九个人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年底,杨海的心气儿开始拔高,他尝试做公司的模式,但他个人的综合管理能力很欠缺,搞得公司的人事方面很复杂,人员大量流失,最多的一次走了一多半人,这对杨海的打击特别大。杨海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很难应付这种状况。后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但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 2002年年底,公司搬到森淼清华园,人员发展到15个人,杨海又请了专门管理人才,所以公司的发展得以平稳过渡。而杨海本人,又可以开始很正式地做些建筑项目的设计。一年多的时间,杨海给罗马花园二期、渤海石油贸易中心、规划局改造等十几个建筑项目做了精心的设计。渤海石油贸易中心是杨海比较得意的一个工程,当时有三家设计院投标,杨海用他比较完善的建筑空间、功能设计拔得头筹,赢得了这个项目。 杨海从来没有后悔他来天津,他已经在这里成家立业,以后的事业还要在这里扎根,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个宝贵的历程,他要做的,就是每年能给天津设计一个像样的作品,让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个天津人感到骄傲。有时静下来,杨海也挺矛盾的,他一直有个想法,想读MBA,或者深造建筑专业,但现在看来挺不容易实现的,因为他总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他本来想在北京开一家分公司,但因为太忙,一直没有顾上。 杨海最大的心愿是公司能在未来5到10年内走上集团化发展规模。从某种程度上讲,金钱有时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他非常希望看见有一天自己能赚多少钱,从而估量一下自己的身价。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那一天。 2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国际合作主任◎ 人物简介杨海,男,1970年生,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宝田乡连通村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曾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供过职,10年前开始专职从事慈善事业,现在的身份是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国际合作主任、驻湖南办事处主任,但没有任何工资、津贴和预算拨款,是唯一被称为“中国慈善个体户”的人,依靠个人力量向国外募捐,每年募得的慈善捐款都有数十万美元。他在湖南开展慈善项目的同时,还在云南、四川、贵州、内蒙古等省(区)支持着几个国际组织的慈善项目。 ◎ 慈善事业10年来,杨海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高原边陲,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给一批又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带去希望的亮光。 他在内蒙古开展草原卫生院援建,一次性募集了23万美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全部捐给呼伦贝尔卫生局; 他在西藏和四川援建希望小学,三番五次地陪同外国慈善家上高原、进盆地,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他在云南开展乡村医生培训,邀请到第一位外籍中医学博士、非洲人迪亚拉“坐镇设坛”。至今他还在云南拥有一间办公室; 他在湖南组织志愿者医疗队,仅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的一年间,就筹得国际善款12万元,使得9000名贫困患者受益,其中20人得到手术资助; 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先后使湘西3名兔唇儿童拥有灿烂的笑脸,若干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 忘我精神近一两年,杨海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一个特殊的角落——麻风村。他组织志愿者深入各地的麻风村,为麻风病人们逐一建档;他从海外募得资金,购买最优质的棉衣、棉被送往麻风村。 为了那些与他素不相识的麻风病患者,杨海几乎是玩命地奔波。2005年12月16日,本报记者刚刚在郴州市汝城麻风村见证了以杨海为首的志愿者队伍的真情义举,12月24日,他的身影又出现在永州市道县麻风村。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杨海辗转于长沙、汝城、道县三地,还要翻山越岭地进出麻风村,天知道他那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身体里蕴藏着多大的能量! 只是,那一次道县之行,杨海终于病倒了,劳累致疾,在道县人民医院住了3天院才被朋友接回长沙。谁也没想到,还没等身体复原,他又风风火火地赶赴北京联系相关慈善事宜。 ◎ 人物评价杨海是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国际合作主任、驻湖南办事处主任。杨海曾供职于美国驻华大使馆,却毅然辞职投身慈善事业;他每年从国外募集慈善资金数十万美元,自己却不名一文;他主持的慈善项目分布在多个省(区),自己却飘忽不定;他帮助过的人数以万计,自己却租住一个简陋的单间;他多次带领志愿者深入各地的麻风村,送上切实关怀;他在西藏和四川援建希望小学,三番五次地陪同外国慈善家上高原、进盆地,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杨海曾两度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突发脑梗塞。这个曾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慈善个体户”的湖南汉子,自2006年2月8日在出租房内晕倒后一直没有从病床上起来。2006奶奶2月10日,长沙市第三医院向其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面对难以预料的医疗费用,杨海的父亲一筹莫展,但老人并不向任何人诉苦,只是每当有人到病房看望杨海时,老人便会慈祥地凑到杨海耳边,喃喃地说:“海儿,你看,又有好人来救你了……”。 或许谁都难以相信,但的确是事实——每年都能从国外募得数十万美元善款的杨海,自己却穷得叮当响。按照协议,他这个“个体户”所挂靠的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是不向他提供任何工资待遇的,更没有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他支付工资。他基本上是没有收入的,平时能得到的所有的“好处”,就是从慈善资金里报销一点东奔西跑的路费。 3 首位“中国慈善个体户”◎ 人物简介杨海,男,1970年生,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宝田乡连通村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曾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供过职,16年前开始专职从事慈善事业,现在的身份是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国际合作主任、驻湖南办事处主任,但没有任何工资、津贴和预算拨款,是唯一被称为“中国慈善个体户”的人。他在湖南开展慈善项目的同时,还在云南、四川、贵州、内蒙古等省(区)支持着几个国际组织的慈善项目。 2006年引起强烈反响的大型深度报道《汝城麻风村调查》曾提到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真正的志愿者”,领队及资金募集者正是杨海。 如今,这位给无数麻风村村民带来无限温暖的慈善英雄却由于突发脑梗塞,导致脑组织大面积坏死,以至于丧失了最基本的听说能力。如今,42岁的他,孑然一身,居住在福利院的一个小单间里,无法言语的他只能依靠手写与人沟通,一台非常破旧的电脑则是他洞悉世界的全部。 ◎ 悲情人生他曾供职于美驻华大使馆,却毅然辞职投身慈善事业, 他每年从国外募集慈善资金数十万美元,自己却不名一文; 他主持的慈善项目分布在多个省(区),自己却飘忽不定; 他帮助过的人数以万计,自己却租住一个简陋的单间; 他多次带领志愿者深入各地的麻风村,送上切实关怀,自己却曾两度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因脑梗塞与死神角力了两天两夜留下终身残疾…… ◎ 与死神角力的两天两夜“杨海!杨海!”2006年2月10日早上,长沙市解放四村居民小区某租住房外,李晋涛一边用力敲门,一边焦急地叫唤。李晋涛是杨海最好的朋友之一,杨海曾将租住房的钥匙交给了他一片。2月9日晚,李晋涛接到杨海的家人和朋友辗转打来的电话:从8日早上开始,杨海便“失踪”了,房门紧锁,手机总是没人接,谁也找不到他……敲了一会儿门,屋里没有任何反应,李晋涛果断地掏出钥匙开门。简陋的单间寒气逼人,一股刺鼻的气味让人窒息。 杨海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见到李晋涛,他失神的双眼睁大了一下,瞬息又黯淡下来,嘴角动了动,却什么声音也没发出。 李晋涛情知不妙,伸手一摸,发现杨海的床单湿了一大片,连身上的牛仔裤也是湿的,显然是大小便失禁! 几分钟后,杨海的助手小余火速赶到,和李晋涛一起为杨海简单地擦了擦身子,换了一套衣裤,丝毫不敢耽搁地把他送到了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 诊断结果很快出来了:突发性脑梗塞!医院立即下了病危通知。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年味犹酣。 迄今为止,谁也不知道从2月8日至10日那两天两夜的时间里,杨海是怎样独自一人在租住房里与死神角力的。李晋涛说:“回想起来,我进屋后,杨海的双眼明显地睁大了一下,那是他求生的渴望啊……” ◎ 不做“外交官”甘当“个体户”2月12日,元宵节,病房外洋溢着团圆喜庆的气氛。意识仍未复苏的杨海昏睡在床,手上打着点滴,鼻孔插着氧气管,偶尔自喉腔深部发出几声痛苦的呻吟。他的父亲杨华俊守在病床边,不时用棉签蘸了水,为儿子润湿干枯的嘴唇。 老人是2月10日得知杨海病危的消息后,从怀化市会同县的乡下老家步行8公里山路赶到县城,连夜乘车来到长沙的。杨海是他的小儿子,也是这位古稀老人一生最大的牵挂和骄傲。 1969年出生的杨海,自小善良而要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他,因家境贫寒而一直无钱治疗,这成了父母心头最深重的愧疚。1989年,杨海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在大学里,他摆烟摊,做各种小生意,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他频频出现在英语沙龙,出色的英语才能、纯朴善良的本性使他很快与周边几所高校的外教们打成了一片。大学毕业后,杨海做过外贸生意,在德国留过一年学,在大学教过书,在外企供过职,还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做了将近一年参赞助理。在这些经历中,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结交了大量的外国友人,并在他们的资助下,于1996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在北京接受心脏手术。就在人们对他所拥有的一切钦羡不已的时候,杨海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待遇优厚、前景良好的工作,专职投身慈善事业。他对父亲说:我这条命是国际友人救的,我要用我一辈子的时间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03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上,杨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终生做慈善个体户!” ◎ 为了帮别人他可以玩命10年来,杨海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高原边陲,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给一批又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带去希望的亮光。他在内蒙古开展草原卫生院援建,一次性募集了23万美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全部捐给呼伦贝尔卫生局; 他在西藏和四川援建希望小学,三番五次地陪同外国慈善家上高原、进盆地,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他在云南开展乡村医生培训,邀请到第一位外籍中医学博士、非洲人迪亚拉“坐镇设坛”。至今他还在云南拥有一间办公室; 他在湖南组织志愿者医疗队,仅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的一年间,就筹得国际善款12万元,使得9000名贫困患者受益,其中20人得到手术资助; 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先后使湘西3名兔唇儿童拥有灿烂的笑脸,若干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近一两年,杨海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一个特殊的角落——麻风村。他组织志愿者深入各地的麻风村,为麻风病人们逐一建档;他从海外募得资金,购买最优质的棉衣、棉被送往麻风村。 为了那些与他素不相识的麻风病患者,杨海几乎是玩命地奔波。2005年12月16日,本报记者刚刚在郴州市汝城麻风村见证了以杨海为首的志愿者队伍的真情义举,12月24日,他的身影又出现在永州市道县麻风村。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杨海辗转于长沙、汝城、道县三地,还要翻山越岭地进出麻风村,天知道他那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身体里蕴藏着多大的能量!只是,那一次道县之行,杨海终于病倒了,劳累致疾,在道县人民医院住了3天院才被朋友接回长沙。谁也没想到,还没等身体复原,他又风风火火地赶赴北京联系相关慈善事宜。 “他这样不要命地东奔西跑,身体能不垮吗?”2月12日,杨海的女友小文(化名)满含心疼地在记者面前抱怨。 ◎ 常坐公交车给乞丐送饭鲍轩,杨海多年的好友。在他的印象中,杨海是一个从不把自己的苦难向朋友诉说的人,反倒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朋友们发短信,把当地的美丽风光和朋友一起分享,鲍轩就曾以这样的方式随杨海“到”过雪域高原、中俄边境、蒙古草原、云南密林……“他是一个心中只装着别人,完全不顾自己的人。”鲍轩如此总结评价杨海。对此,小文有着更多的体会。她说杨海有个极其特殊的习惯:无论在哪里吃饭,他总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如果吃盒饭则总是多要一两份),然后专程坐公交车到五一广场,将饭菜送给那里的乞丐和流浪儿。有一次,“他更是离谱”,和小文一起把在街头碰上的3个安徽籍乞丐带进杨裕兴面馆吃饭,给他们每人点上一大盆蛋炒饭外加两菜一汤,看着乞丐狼吞虎咽的样子,他还要为他们加菜,弄得那三人连声说“不用了不用了”。就在大家边吃边交谈时,面馆走进来3名“混混”模样的男青年,也许是觉得这样的场景有趣,便一屁股坐到他们旁边,开始插话。刚开始,那几个男青年还有点吊儿郎当,可随着和杨海交谈的深入,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一人掏出5元钱,恭恭敬敬地递给那3名乞丐,然后真诚地对杨海说:“大哥,我从没佩服过任何人,今天算是服你了。我今天捐5元钱,算是积点德。谢谢你让我受了一场教育!”小文说,由于经常跟乞丐们接触,杨海总结出了一套识别真假乞丐的方法,还告诉她:“如果拿着饭菜一时找不到乞丐,千万别把饭菜扔进垃圾桶,而应放在垃圾桶旁边,自然会有乞丐找来的。”小文为此特意做过一次试验,还真如杨海所说!守在杨海的病床边,难过得想哭的时候,小文就用双手用力捂住脸颊,迫使眼泪不流出来。但只要一离开病房,她就很难控制得住:“好几次回家的路上,我拼命地哭,哭得肚子都疼了。他那么好的一个人……” ◎ 病倒前念念不忘麻风村2月14日傍晚,记者再次来到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了解杨海的病情。据其经治医师韩伟介绍,杨海的脑组织已大面积坏死,目前还没有脱离危险,预后情况还很难说。而且因为他做过两次心脏手术(心脏里至今还放置着一截导管),同时伴发有肺炎,所以随时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截至发稿时,杨海的医药费已将近7000元。至于究竟需要多少费用,韩伟说很难预料,因为据目前情况乐观估计,杨海进入病情稳定期至少还需一个月。 面对难以预料的医疗费用,杨海的父亲一筹莫展,但老人并不向任何人诉苦,只是每当有人到病房看望杨海时,老人便会慈祥地凑到杨海耳边,喃喃地说:“海儿,你看,又有好人来救你了……” 或许谁都难以相信,但的确是事实——每年都能从国外募得数十万美元善款的杨海,自己却穷得叮当响。按照协议,他这个“个体户”所挂靠的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是不向他提供任何工资待遇的,更没有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他支付工资。也就是说,他基本上是没有收入的,平时能得到的所有的“好处”,就是从慈善资金里报销一点东奔西跑的路费。杨海的节俭在朋友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吃的大多是盒饭,住的是每月200元租金的单间,衣服、鞋子很难换一次新的……今年在父母家过完年后回到长沙,他告诉小文:“我和两个哥哥商量好了,我们三兄弟每人每月给父母300元,让两位老人生活得好一点。我以后得更加节省了。”想起这句话小文就想流泪。“他就是这么个人。这些年帮过的人少说也有好几万了,现在自己生命有了危险,却连治病的钱都没有。”小文红着眼圈,给记者讲起了一件事,“他上次从道县回来后,身体那么差,却整天跟我念叨着要给道县麻风村买一套投影设备,说是要让麻风病人们看上电影。就为这事,他每天下午都泡在电脑城,反复比较质量和价格……”出事前几天,小文接到杨海的电话:“投影设备选好了,要8800元,可我还差800元…… 4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个人简介杨海,字博融,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于山东烟台。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199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院环境艺术系、中央美院电脑美术工作室。现任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设计基础部主任山东壁画院理事,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会员。 ◎ 艺术实践及获奖情况1993油画《生命之二》入选山东油画展 1993油画《生命之三》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1998油画《生命之七》、《生命之八》获得98’山东油画展学术奖 1999油画《牧歌》获得当代青年书画展优秀奖 2000油画《再展宏图》获得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1油画《崂山之秋》获得山东省首届写生作品展二等奖 2001油画《牧歌》获得庆祝建党80周年山东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2油画《生命之十三》获体验于试验——第二届山东小幅油画展优秀奖, 并入选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体验与试验——山东小幅油画展 2003油画《生命之十六》、《巴格达》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4油画《生命之十六》、《巴格达》分别获山东省油画展优秀奖 2004油画《老房子》获山东省第三届写生作品展三等奖 2005油画《太行》获“新山东·新风貌系列文化展示活动——山东油画风景展” 2005油画《皖南》入选“新山东·新风貌系列文化展示活动——山东油画风景展” 2005水粉《午时》获2005’山东省水彩粉画作品展优秀奖 1993油画《生命之二》发表于《美术》 1993油画《生命之三》发表于《江苏画刊》 1995《炭笔画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8油画《生命之七》发表于《中国油画》 1998油画《生命之八》发表于《美术》 1999油画《生命之二》、《生命之三》、《生命之四》、《生命之五》作品四幅发表于山东艺术学院建院40周年《美术作品集》 1999 油画《生命之一》、《生命之三》、《生命之七》、《生命之九》作品四幅收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出版的光盘版《中国当代美术家图录》 2001《方向与定位——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教学初探》发表于《设计艺术》 2001《“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作画随笔》发表于《美术观察》 2003油画《生命之十六》编入《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山东油画作品集》 2004 油画《生命之三》《生命之四》《峨庄——仓山》等作品20幅收录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家文献资料库工程之——‘中国当代油画家’” 多幅作品被私人收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