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得志围城打援 |
释义 |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为牵制华北之敌向东北增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晋察冀野战军,任命杨得志为司令员。时值十月,杨得志率部逼近徐水,对徐水实施包围。在杨得志的战略意图中,围攻徐水是假,引出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王牌军第三军,继而歼灭是真。鉴于徐水和石家庄之间还隔着一个保定,杨得志下达命令,加大攻势,引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出兵。 影片信息影片《杨得志围城打援》 制作数字电影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2006年出品 编剧:刘富道、张道清 导演:董亚春 影片说明主演李洪涛、高志强、杨军、武文、苏丽 故事梗概:徐水防守甚严,工事坚固,城内情况复杂。为了攻进徐水,能有效地歼灭守城敌军,杨得志请来了闻名徐水的女子别动队队长马秋凤,和特务连连长曹二牛,任命女子别动队、特务连组成攻城先遣队。正所谓“冤家”路窄。原来,六年前马秋凤和曹二牛还是拜过花堂的夫妻,只是因为曹二牛惧怕马秋凤而没有成就一段美满的姻缘。 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徐水城很快就被攻破。徐水告急,驻守石家庄的罗历戎终于在孙连仲长官的再三催促下,亲率两个师、一个团共一万七千余兵力,向徐水开拔。罗历戎并不是傻瓜,他已经猜到了杨得志“围城打援”的意图。所以,当部队开进解放区新乐时,罗历戎就地宿营,按兵不动,在抗命革职和丢城掉脑袋之间,选择了前者。 罗历戎按兵不动,一时出乎杨得志的意料,但此时蒋委员长的电令帮了杨得志的大忙。有“校长”的电谕,罗历戎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向徐水开进。为了避免保定的守军出城相援,杨得志突破常规,将战场设在保定以西的清风店。从徐水到清风店,二百余里的路程。在杨得志的命令下,部队只用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罗历戎做梦都想不到的战略部署。 入夜,罗历戎所部全部进入包围圈。战斗打响,罗历戎仓皇应战,伤亡惨重,等稍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并试图对我军实施反包围时,杨得志更加强大的攻势压住了罗历戎的气焰。仓皇一夜,罗历戎终于盼来了孙连仲的飞机支援,但苦于没有地面部队的配合,罗历戎只落个仓皇鼠窜,结果还在乔装打扮、企图逃走中被女子别动队擒获。至此,清风店战役历时三十小时,全歼国民党第三军两万余人,创造了我军在平原上远距离机动作战的成功范例。 精彩视点:杨得志围城打援,是我军创建史上远距离机动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成功范例。影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沿着杨得志和罗历戎、“马秋凤”和“曹二牛”一段战争年代的爱情,以及战争惨烈和辉煌这三条平行的层面,重现历史、刻画人物、设置情节、推进故事,给观众一种走进历史却酣畅淋漓的快感。 客观惟真地刻画人物,是本片作为战争片的成功所在。其中,杨得志和罗历戎作为两个决定战争进程和胜败的决策者之间的较量,真实地反映了杨得志严谨、沉着、坚毅、勇敢的我军高级将领形象,也把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出身黄埔、少壮机敏、见解独到的历史原貌呈现于荧屏。值得一提的是,“曹二牛”与“马秋凤”爱情故事的设置,给凝重的战争氛围,增添了一道鲜活靓丽的风景。 杨得志人物资料杨得志籍贯自幼随父亲学打铁,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 入党时间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并随部队到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命职位1930年起任红4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战斗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1932年后任红15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1师1团团长。曾奉命率红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率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守敌;继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1936年参加东征战役后,任红2师师长,率部参加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任第344旅副旅长和代理 杨得志将军 旅长,带领100余人翻越太行山,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与689团会合后,取得全歼伪军扈金禄部的胜利。随后于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率部在冀鲁豫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曾连克曹县、定陶,全歼两县城的反动武装,并接连发起讨伐国民党石友三、丁树本等部数万顽军,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以“掏老窝”的战法,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同时组织部队和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战胜天灾人祸,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返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 解放战争期间,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1和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邯郸、正太和青沧战役。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保北、清风店战役。11月在朱德、聂荣臻领导下,指挥石家庄战役,开创了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指挥冀热察和察绥战役。平津战役中,率部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另2个师。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继又进军西北,参加陇东追击战和兰州、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兼任陕西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即陇海铁路的盲肠段)和屯田垦荒。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夏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 1954年回国,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并兼任该系主任。1955年4月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同年10月1日被授予上将军衔。1969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1979年1月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继续书写英雄传奇。 198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不再兼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由杨得志接任;杨得志同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兼副秘书长、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杨得志会见外宾杨得志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著有回忆录《横戈马上》、《为了和平》。 中央军委对杨得志的一生予以高度评价:“杨得志同志从1980至1987年担任总参谋长职务,历时八年,这一阶段,我军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他深刻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指导部队顺利进行了百万裁军;他把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建军原则,应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部队建设,坚持政治与军事、政治与业务技术、红与专的辩证统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广大指战员,有力地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在实现军队建设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在开创新时期军事工作新局面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