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昌林 |
释义 | 杨昌林,男,川剧老生。1941年生,四川什邡县人。1955年入什邡县川剧团学艺专工生角。师承赵炳益。1960年到成都市表少年演出队进修,得熊正堃等指教,技艺渐增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5年转业到四川省川剧团(即今四川省川剧院)。唱腔高亢,吐字清晰,讲白有力。在胡琴声腔的板式噙字等方面既保留了传统的演唱技巧,又有新的处理。擅演《新辕门》、《杀奢》、《卧虎令》等剧。 现为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文化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 中文名:杨昌林 出生地:四川什邡县 出生日期:1941年 职业:川剧老生 毕业院校:什邡县川剧团 代表作品:《新辕门》,《杀奢》,《卧虎令》 1.四川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人物简介杨昌林,男,川剧老生。1941年生,四川什邡县人。1955年入什邡县川剧团学艺专工生角。师承赵炳益。1960年到成都市表少年演出队进修,得熊正堃等指教,技艺渐增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5年转业到四川省川剧团(即今四川省川剧院)。唱腔高亢,吐字清晰,讲白有力。在胡琴声腔的板式噙字等方面既保留了传统的演唱技巧,又有新的处理。擅演《新辕门》、《杀奢》、《卧虎令》等剧。 现为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文化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 成就及荣誉杨昌林先生曾主演过大型新编历史川剧《卧虎令》中之董宣、《诗酒长安》中之李白,荣获国家级大奖。在大型现代川剧《八一风暴》中主演方达来(即周恩来),录有《新辕门》、《杀奢》、《八件衣》等40余个川剧折子戏盒式磁带,发行海内外。又在现代川剧艺术片《金钥匙》中主演老保管,全国上映后获得好评。先后出访香港、台湾和东欧各国,演出了川剧《宋江杀惜》、《卧虎令》等剧,受到国际友人称道。还主演了《县令外传》、《梨园情》、《黄埔情》、《潇潇石窟情》、《苏东坡》等多部集电视连续剧。 杨先生在从事舞台、影视艺术之余,研习中国绘画艺术二十余载,他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题材丰富,不拘一格,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近年来在四川省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第四届中国戏剧节”组委会展出,收藏井入选全国名人名家书画册。作品还被美国、韩国、日本、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友人购买收藏。 2.武汉大学退休教师人物简介杨昌林,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武汉大学退休教师。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965年8月,杨昌林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主动申请并赴藏工作,在昌都地区工作了一年多,又申请前往西藏海拔最高、条件艰苦的阿里地区工作了12年,在阿里和藏族姑娘次仁德吉相爱成家。1976年,积劳成疾的杨昌林高原性心脏病发作,一度昏迷10个小时,野战医院紧急抢救,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带着对雪域高原的牵挂,1978年杨昌林和次仁德吉调入武汉大学工作。 至2005年,他和妻子一起,筑起武汉高校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33年来,他家接待、帮助过的藏族学生近1万人次,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用在了他们身上。 人物事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杨昌林33年如一日,关爱藏族学生,帮助学生近万人次,将自己收入的近1/3用于这项事业,被藏族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阿爸”。他经常说,西藏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本地人才。只要能让孩子们成才,自己做什么都愿意!杨昌林用他的行动,树立了爱心助学的榜样,书写了民族大爱的感人事迹。 1978年,杨昌林夫妇从西藏阿里调到武汉大学工作,当得知初到武汉的10多名西藏新生不适应武汉湿热气候,全身长满疙瘩,又疼又痒后,他和妻子千方百计帮孩子们寻医问药,最终解除了病痛,孩子们从此都叫他们“阿爸、阿妈”,并在学校藏族学生中流传。1991年夏天,藏族学生尼玛次仁肺部大出血,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就在他丧失信心的时候,“阿爸阿妈”来到医院,像对待亲儿子一样,给他喂药、送饭、擦洗身子,给了他极大精神鼓励,最后奇迹般地痊愈了。尼玛次仁毕业回西藏后,写信表示“一定要干出成绩来,给阿妈、阿爸看”。 2005年妻子去世后,已届古稀之年、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杨昌林依然用各种方式延续着对藏族学生的关爱。武汉近十所高校的10多名藏族同学,讲述杨老师的故事几乎一样:进大学,就被杨老师接去吃迎新饭;逢年过节,邀请同学们与他团聚联欢;杨老师生活节俭,对同学们却很大方;大事小事,同学们总爱找他帮忙。2008年初,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72岁的杨昌林被困在了湘西老家。他内心十分焦急,“肯定有很多孩子回不了西藏,我必须回去看看!”于是,他辗转多次、两天两夜没合眼赶回了武汉,从藏历年三十到初七,将滞留在武汉的藏族学生分批接到家里过年。 杨昌林珍藏着两样东西:一本相册,里面全是他珍藏多年的与藏族同胞、藏族孩子的合影;一本纸页已经发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抄记着藏族孩子的学校、姓名和联系方式。33年来,杨昌林到底接待了多少个藏族孩子,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尽管他的年龄和藏族孩子们的阿爷差不多,然而,初来武汉的藏族年轻人仍亲热地沿袭着师兄师姐对老人的称呼,喊他“阿爸”。 33年来,杨昌林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始终坚持帮助培养藏族学生,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 个人荣誉2010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2011年3月15日,武汉大学授予杨昌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校师生向杨昌林学习,在校内掀起学习杨昌林先进事迹的热潮。武汉大学向校内各部门发文指出,杨昌林和爱人次仁德吉一起筑起武汉高校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33年如一日,关爱武汉高校藏族学生近万人次,坚持不懈地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倾心关爱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使远隔家乡千里的学子们感受到了党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为培养爱党爱国、建设西藏的藏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楷模和创先争优的典范。武汉大学号召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向杨昌林学习,学习他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胸怀祖国、情系西藏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爱生如子、倾心育人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可贵品格。 2011年3月16日,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民宗委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杨昌林同志学习的活动。 2011年3月16日,武汉大学举行学习杨昌林先进事迹座谈会,该校党委书记李健教授参加座谈,指出“杨昌林老师于平凡中见伟大”。 2011年3月23日,武汉大学举行“学习杨昌林精神关爱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座谈会”,并正式聘任杨昌林为该校学生辅导员,专门指导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聘期3年。 2011年3月23日,武汉大学举行武大学子学习杨昌林事迹报告会。 社会评价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认为:“作为一名老教师,杨昌林是致力于民族团结、关心下一代、老有所为的先进典型。他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新华章。作为一名老党员,杨昌林是为党分忧、为国尽责的先进典型。”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评价说:“杨昌林老师这一身边的典型深深感动了武大人,将激励我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在各自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大学少数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会长、曾在西藏工作17年的土家族教师徐昌荣说:“杨昌林老师是每一个少数民族教职工学习的榜样。”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藏族学生格桑多吉说:“杨昌林老师对我们的关心,让远离家乡的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促进了我们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党的认同。”在该校信息管理学院学习的藏族学生丁真拥青说:“我毕业以后要回到西藏,像杨老师一样,用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做藏汉人民团结的桥梁。” 武汉大学经济学系1982级学生黄景贵在武汉大学“学习杨昌林专题网”上留言说:“记得上大一时,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您总是每天大清早来到武大梅园宿舍叫醒我们,去锻炼,去跑步;下午下课后又来到宿舍,叫我们去操场打球,去测试体能达标成绩。大学四年,您都是如此执著,如此坚持,叫人感叹,令人肃然起敬。” 3.山西黄河书画院副院长人物简介杨昌林,1963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书画协会理事、成都市协政书画院画师、山西黄河书画院副院长、四川新文人画院常务理事,中华文学院-中国山水画研修院特聘画师、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画师、北京神州北方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重庆渝州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家》杂志社特聘画家、成都市老年大学教授。 成就及荣誉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曾师从黄纯尧、王胤泉、罗其鑫、王中年、田旭中等研习传统技巧,经常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写生作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美学观,其作品《太行春月》在“首届荷花杯全国书画大展”上获优秀奖、《飞泉润物总无声》在“大河春天第五届全国山水画大展”中获创新奖,《峡江风云》在“第三届文人画北京邀请展”上获金奖、《蜀山雄姿》人选“强国梦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书画大赛”,并获一等奖。其作品深爱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并被各地文博单位和海外人士收藏。 4.贵州省三穗县界牌小学教导主任人物简介杨昌林 男,1962年11月生,笔名杨振华,侗族,贵州省三穗县人。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界牌小学教导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当地书画艺术联谊会会员;文学联谊会会员,《小学作文报》通讯员。 人物事迹2005年至2006年,杨昌林老师到良上小学支教,支教期间,特别关心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先后向良上、小巴冶、木良等7所学校的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赠送学费、衣服、书包、字典、红领巾等近千件,折合人民币7400余元。 2009年,根据八弓镇教站安排,杨昌林老师又到八弓镇马鞍小学支教。马鞍小学离家30多公里,该校是三穗县八弓镇最边远的山区小学,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62%!面对自己一个个在逆境中求知的贫困学生和经费十分短缺的学校,杨昌林老师毫不犹豫地发扬雷锋精神,自费订制了170张红领巾,赠送给全校少先队员;订制了一面国旗、10面彩旗、8面少先队大(中)队旗、两双活动绶带、20枚少先队队干标志和校用流动红旗等物品赠送给学校,同时,自己买来DV机、功放机、喇叭等设备无偿提供给学校活动使用。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杨昌林老师将自己家中的电脑和打印机搬到了学校,办起了《马鞍晨晓》校刊,努力推动学校教学水平。通过办刊,选出优秀作文参加“‘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作文大赛”。为丰富教学内容,杨老师将剪纸工艺和诗词艺术引入课堂,并自费购买小剪刀等用具赠给学生使用。 为解决地处高坡的学校200多名师生的饮水困难,杨老师主动向马鞍村委和外界求助,在岑巩县彭老板支持下,在校园里打了一口直径一米、深三米的吊井,解决了全体师生的饮水问题。为解决校舍严重不足问题,2010年3月,杨老师积极协助校领导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向外求援,讨砖瓦、讨水泥、讨石料、讨檩子、请人工等,新建了学校教师住房、厨房,解决了马鞍小学教师们集体在床铺面前煮饭、取暖、办公的窘况和二、三年级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的难题。 成就及荣誉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山区教学的同时业余写作投稿,其中诗歌《高楼感怀》、《别重庆》获首届“渤海杯”诗歌大赛二、三等奖;写生画《变迁》获创构图优秀奖;摄影作品《遥山春早》获报告文学三等奖。《欣游千里苗疆第一门》获西南诗赛二等奖。现业余策划黔旅游景区“万来竹廊”风景区并主持其景点故事的收集整理及编辑工作。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