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伯达
释义
1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人物信息

杨伯达,男,汉族,1927年生于辽宁旅顺,祖籍山东蓬莱。 研究员。

个人主要经历

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 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

早年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彦涵习画,后从事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负责陈列工作,1984年10月-1987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97年离休。

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研究领域较宽,侧重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清代院画等专项研究。在雕刻、清代院画、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诸多方面都有著述。

曾主持、参与金玉珠宝大佛、不空羂索观音、翡翠《蓬莱仙境》以及珍贵宝玉石的鉴定评估。

1980年之后,曾赴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台湾访问考察或出席国际会议及国际学术讨论会。近几年根据需要将研究重点转至古代玉器、玉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文集《古玉考》,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及《中国玉器全集》。

现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近期课题为《清代工艺美术史》、《中国玉文化史》(与美国屈志仁先生合作),并主编《中国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全集》(共6册)、《中国玉器全集补遗》(共6册)。

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玉器研究会会长、中国宝玉石协会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荣誉顾问、香港徐氏艺术馆顾问、新加坡收藏家学会海外高级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中华文物馆客卿顾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玻璃委员会会员。

玉界泰斗

出国考察 结缘文博

“我们这一代故宫人可以说都是故宫培养起来的人。”杨伯达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爽朗的笑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传说中玉界泰斗杨伯达?杨伯达先生留着长发,脸色红润,看不出已是八旬开外的人。身为文博大家,却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他用平缓的语气细说了他的人生经历。“我1956年4月到故宫,当时我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工作室副主任、支部书记,属于平级调动。叶佩兰是高中毕业分配进来的,当时他们那批人来了十几个人,起点不一样的,我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他们是从头学起。”他说。因为战争的原因、区域的转变和大学的合并,杨伯达在大学期间一直处于游走的状态,4年的解放战争他一直是学员,并念了4所大学。第一所大学是山东大学。第二所是华中建设大学的文艺系,当时分4个大科目,包括:文学、戏剧、美术和音乐,杨伯达是在美术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黎滨洪先生是他的老师。第三所是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系。解放后他念的最后一所大学是华北大学美术系,师从彦涵和魏田霖先生学美术史。

一个学美术史的人怎么去研究博物馆学?看着我们疑惑的表情,杨伯达笑着说,原来他在进故宫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博物馆了,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东欧的美术史是什么样的,还曾经赴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学习,亲眼看到一些重要的典型艺术品。以前,前苏联和保加利亚的科技是走在中国前面的,他很幸运能有机会到这些国家学习。当时能出国的人很少,而且出国的态度不一样,有的就是去逛逛、开眼界或是镀金的,而他则是去学习,抓住这个机会认真的学习。换句话说,他是在无形中进入了一个博物馆的大课堂,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前苏联的一个博物馆里,馆长正亲自接待中国学习团,一个讲解员仔细的讲解着每件陈列品的历史及艺术特征。他讲解的质量很高,如果参观者有疑问的话,可以打断他的话请翻译转述并解答。后来得悉这个讲解员是博士,参观者感到很震惊。一个拿着笔快速的记录着,这个人便是杨伯达。他在苏联莫斯科参观了20多个博物馆,包括后来补上的普希金博物馆和彼得格勒博物馆,记录了厚厚一本笔记。他所记录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古文物和古希腊的古文物;第二个是看他们怎么去展览展示的。从此,杨伯达开始与文博结缘。

扎身故宫 玉界泰斗

回忆起出国考察的那段经历,杨伯达说,回国时有一段经历影响了他的前途。考察团到了长春之后,他们没有直接回北京,团长要大家都下车,大家不知道什么意思,等都安顿好了,团长宣布大家写总结,因为一般情况下,参观考察活动后当时是有很深感触的,但是回去后就写不出东西了。他们在长春大概住了十几天。杨伯达想自己是搞陈列的,于是把笔记整理、归纳了一下,写了一篇《苏联博物馆陈列介绍》的文章并发表。当时他29岁,只有7年的工龄。

人一旦出名,各种各样的机会便随之而来。杨伯达拥有较丰富的博物馆经验,有一次和故宫博物院吴院长见面,杨伯达问吴院长要不要他到故宫工作,吴院长很高兴地说“欢迎欢迎”。就这样杨伯达轻而易举被安排到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当副主任。刚来故宫不久,幸运之神即降临到杨伯达的头上,这使得他与玉器结缘。故宫有一批清代玉器需要整理,吴院长决定了3个人:一个是杨伯达,另外两个是故宫的老研究员和琉璃厂的老古董商。他们3个一起工作,取长补短。因为要给玉器分级别,他们用了一个夏天看了一万多件清代的玉器,这差不多是故宫的1/3。清代玉器是什么样的,故宫里记录的年代不准确,但两位老同志都有自己的艺术经验,就这样一天看三四十件,慢慢的杨伯达也就懂了。

杨伯达是个善学习的人,在这几年的工作当中他慢慢提高,注重文献资料的考证,渐渐的他成为玉器鉴定界的权威专家、泰斗,并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玉灵魂 金文化”

每天晚上杨伯达都会把图书馆的书借出来读,图书馆每天晚上10点关门,他就每天看到10点。因为看书看得很入迷,都忘记时间了,管理员看灯还亮着,就问谁在里面,杨伯达就说他还在,马上就走。渐渐的他们越来越熟悉,管理员也就不问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杨伯达把所有能看的、需要看的书都看了,包括文献、考古、评论、美术史的书。

为了编写《中国美术全集》,杨伯达组织了一个编委会,他是主任委员,为了这个工作,他看了很多书,看完之后就发现玉器不是一件器物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书编写完之后,玉器的研究还是要坚持下来的,干脆就专门组织一个机构来研究玉文化,于是他们就成立了一个玉器研究委员会。经过几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玉是有文化底蕴的,中国文化的第一块奠基石就是玉文化,并总结出“玉灵魂、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祖先。

玉器研究会有关玉文化的研究开了五次会议,并出版了四套书。刚开始认同的人很少,甚至好多人都报以怀疑的态度。最后一套《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上、下册》荣获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文集奖。

现在职务

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卷入骗贷案

据报道,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北京燕山华尔森实业集团公司老总谢根荣自制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老总据此骗贷10亿。

据说专家们拿了几万的评估费,可评估过程好像有点儿戏———他们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玻璃柜子看了会就做出了判断。

就社会影响而言,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泰山北斗卷入骗贷案,动摇的是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这不能不让人发问,中国民间收藏还有多少鉴定是真的?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可谓如雷贯耳的名字。盛名之下,有几人会相信,其做出的鉴定不是秉持专业精神,而只是“隔着玻璃观花”?杨伯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已故大师史树青的身上。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史树青有责任,但是,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真相究竟又是什么?

或许,如杨伯达等人并未想到,自己的一个草率鉴定居然会牵扯到“骗贷”数亿元的案件。然而,毫无争议的是,他们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学术与科学精神。他们在拿到“出场费”的时候,或许根本没有想到,如此不负责任的鉴定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文物鉴定界泰山北斗也如此不堪,那么,断送的恐怕只是整个行业的声誉。

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泰山北斗卷入骗贷案,动摇的是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一个行业如果被“大师”们搞砸了,千万别给后人说“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2 军旅作家、编辑

简介

杨伯达(1923年——2002年),男,汉族,漳县盐井乡人。中共党员,军旅作家、编辑家。

详细介绍

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师从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出动军警镇压学生,制造了“12·1”血案,他创办进步文学刊物《两周文艺》,发表《愤怒的诗篇》和长诗《抢火者》等作品,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镇压学生运动的罪行。

1946年到北京大学,一边读书,一边主编《国民新报》副刊和进步文艺刊物《北方文艺》,组建“北大新诗社”,发表了《碑》、《哭一多先生》等诗作。美国兵在北平制造了“沈崇事件”后,他愤怒地投身抗暴反美运动,写出长诗《致美国》,表达了中国青年反美爱国激情。在闻一多受害周年之际,在《国民新报》副刊编发《闻一多先生周年纪念专刊》,遭特务冲击、追捕。在中共地下党安排下,他逃往新疆,任《新疆日报》资料室主任、副刊编辑。1948年在该报副刊发表《新年献辞》,呼唤新疆各族作家做好准备,迎接即来的春天,再次遭到特务追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战斗社”的协助下,逃往家乡。当时人民解放军正挺进西北,他在家乡与几十名青年组成“漳县人民解放工作队”,配合地下党组织搞兵运工作。1949年8月漳县解放,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齐,让“工作队”队员随军西进,并安排他作随军记者。从此,他终身以军旅为家。

1950年初,杨伯达随军抵达新疆喀什,在南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当干事,后调《南疆解放军报》任记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塔里木劳动改造。1961年“摘帽”后,调新疆军区文工团任创作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下放劳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先后调新疆军区文化部、党史办公室工作。1987年离休。2002年2月去世,时年79岁。

作品

杨伯达一生,追求光明,备受艰辛,但不计荣辱,忠心耿耿。他先后发表了《胡杨树》、《左公柳》、《将军病危时》、《尼莎汗和她的儿子们》等散文、小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军事代表》、报告文学《滚雷英雄罗光燮》、歌舞剧《罗光燮颂歌》;与他人合作创作了话剧《将军与专家》。他还协助一些老红军撰写了一批革命回忆录,以朱家胜将军名义发表了散文《飘动的篝火》;参加了解放军总政部组织的《当代中国军史·群众工作卷》的编纂工作;离休后,主编了报告文学集《人民军队在新疆》、散文集《出塞曲》、《西域不了情》,统筹编纂了《西疆军区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