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凡·爱克 |
释义 | 杨·凡·爱克(1390-1441)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与他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一道并称为油画之父。他们兄弟俩在哥特时期将要结束的时候,集众人之长,在历史上正式确立了油画的地位。 中文名:杨·凡·爱克 外文名:Janvan Eyck 出生地:马塞克城 出生日期:1390年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阿尔诺芬尼的婚礼》《根特祭坛画》 个人简介扬·凡·爱克(1390-1441)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十五世纪北欧后哥特式绘画的创始人。被誉为"佛兰德斯绘画之父"。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现实人生的丰富多彩。他通过描绘对象的一个又一个细部,一直画到整个画面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自然对象为止,以此取得真实感,而且画面色彩鲜艳。他笔下展示了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和现世人的生活,冲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充分体现了扬·凡·爱克的绘画艺术风格。他最擅长的是肖像画,他能摆脱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对象的个性,赋予形象以典型的市民气息。在欧洲艺术发展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和哥哥胡伯特被认为是油画技法的发明者。 1390年出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塞克城,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爱克合称为凡·爱克兄弟。二人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者。1425年扬·凡·爱克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 个人成就凡·爱克兄弟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溶化颜料作画的方法,创作了纯粹的油画。美术史家虽不能断定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者,但至少他们是在前人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媒剂配方。不少专家认为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剂速干。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根特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城的圣·巴冯教堂,由23幅画组成。)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爱克兄弟发明的调油技术,据说是用一种“白布鲁日光油”和亚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画,用它们调和他在坦培拉绘画中使用过的颜料,发现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认为,“白布鲁日光油”是精馏松节油,现在我们仍使用松节油稀释油画颜料。)意大利最早研究并掌握油画技法的画家安东奈洛·达·梅西纳(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据说是在去尼德兰了解到凡·爱克兄弟的油画技法之后,回到威尼斯传授油画颜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几百年来,经过各代画家的继承和创造,油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代表作品杨·凡·爱克的代表作品《阿尔诺弗尼夫妇像》(画板油画,82×59.5cm,1434年作,伦敦国家美术馆藏)是一幅男女组合的肖像画。在十五世纪前半叶,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就当时来说这样的作品完全是革命性的。这幅画以法兰德尔富商的家作为场景,阿尔诺弗尼夫妇合手站立着。屋里没有刻意的修饰,但我们可以从悬挂的吊灯、衣着的华贵、两人牵手之间的被褥等等,可以看出主人的财力和趣味。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表现这些吊灯、衣着、被褥以及室内的每件家具,是何等的精制绝妙。窗口射入的阳光、受阳光照射而烁烁发光的铜吊灯、正中央的凸镜、男主人身上无袖披风的裘皮边等等,具有惊人的真实感。 《阿尔诺弗尼夫妇像》就整个画面看,它描绘的的只是房间的后半部,画面的构图是简洁而生动的。窗、床、天花、墙壁构成这四方型的透视感,把房间的延伸到了我们面前。画面上由于透视的原因我们只能看见后半部,但是不易察觉的是,杨·凡·爱克用巧妙的绘画技巧暗示了这个空间的延伸:这就是画面中央的凸面镜。仔细一看,凸面镜所镜像的正好是我们看不见的房间的前面部分。在这里杨·凡·爱克利用了凸面镜所特有的圆度,把左边敞开的窗户、右边连着天花的床、中间的吊灯、还有阿尔诺弗尼夫妇的背影都镜像出来了。甚至在两人背影之间,有正开着的门,两位客人正走近屋来,这些细节杨·凡·爱克都无遗的表现了出来。 凡·爱克兄弟伟大的画家就是胡伯特·凡·爱克 (Hubert van Eyck, 1366—1426) 和杨·凡·爱克 (Janvan Eyck, 1380—1441) 兄弟.当然他们都生于尼德兰, 但哥哥胡伯特在德国的科隆暂住过一段时期, 然而因为画得很好, 受根特市富翁叫约托兹克·胡阿尹托的人委托, 画根特市教堂的祭坛画, 而转到该地。 在胡伯特的作品中, 堪称为世界杰作的, 是题为《羊的崇拜》的根特寺教堂的壁画.原来, 所谓祭坛画, 意大利并不多, 多见于尼德兰和德意志等北欧各国, 是一种屏风, 立于教堂的圣像之后.北欧各国由于阳光弱, 教堂建筑不能采取宽阔的墙壁, 而不得不开设许多窗户.为了装饰这许多窗户, 就出现前面所述的哥特式彩色玻璃窗画;那样还不够, 总希望也有画, 因此发明一种屏风, 立在祭坛上.胡伯特所画的祭坛画, 都是由十二幅组成的.上段中间是造物主或基督, 左右为圣母和施洗礼者约翰, 其两侧是女合唱队, 两端则是亚当和夏娃, 下段中央是`羊的崇拜', 它的两翼是巡礼者和基督的军队.但是, 这些画的安排方法, 从照片上看多少有些不一样.因为第一次欧洲大战以前, 其中有几幅散失在德国、法国等地.不过今天根特市教堂前述的十二幅全有。 胡伯特·凡·爱克不是一个人完成这幅大作品的, 因为他中途死去, 由弟弟杨·凡·爱克画完剩下部分, 因此, 这幅杰作可以认为是凡·爱克兄弟合作完成的。 哥哥胡伯特的作品留下不多, 不过弟弟杨的作品却不少.有名的有堪称为肖像画典范的《拿石竹花的男人》, 脸和手足的皱纹都画得很认真, 充满感情, 很有特色。 《杨·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虽然是幅有点阴郁的画, 但因为是荷兰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之类室内画的先驱, 所以在绘画史上很重要.人物背后挂着凸出的镜子, 镜子里不仅描绘出两人的背后姿态, 也可以看得见画两人的画家本人, 这是很有趣的.在应用物理学上所谓光线的反射知识方面, 发挥了奇智和新颖的趣味.这种光学上的游戏, 以后成为尼德兰绘画的一种特色。 另外, 杨·凡·爱克不单是画家, 而且当过外交官, 去过葡萄牙、西班牙等地.特别是到西班牙的时候, 对西班牙画家给予了影响。 凡·埃克和丢勒的时代凡·埃克兄弟即哥哥胡伯特·凡·埃克(Hubert Van Eyck,约死于1426?)和弟弟扬·凡·埃克。他们是15世纪最杰出和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其中,弟弟扬·凡·埃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凡·埃克的作品以婚礼题材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最为著名。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可以说是凡·埃克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这幅作品真实地表现了意大利商人阿尔诺芬尼婚礼的场景。画面充满了世俗的风情和人间的幸福感。柔和外光,精致布局,无一不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新郎彬彬有礼地与新婚妻子在洞房欢迎贵宾。新郎举起右手,象征忠实爱情;新娘伸出右手,放在新郎左手之上,表示她是丈夫的忠实伴侣。新娘白色的头巾象征纯洁;绿色的长袍象征生育;脱掉鞋子象征结婚;狗象征忠诚;蜡烛象征光明。凡埃克要求像镜子一样真实地表现自然。仿佛画家有了魔法,能把世界的平凡的一角,固定在画面上。地毯和拖鞋,墙上的念珠,床头的小刷子,窗台上的水果,特别是那只栩栩如生的小狗,仿佛我们亲眼所见。 为了表现艺术家凡埃克也参加了婚礼,在洞房后面有一面装饰性的镜子,上面有凡埃克的签名,它是特别值得注意的细节。无疑,这面镜子是整个构图聚焦的中心,围绕圆凸镜的四周有表现耶稣受难的十种事迹。这是一面神奇的镜子,本来,我们站在新婚夫妇的前面,看到了前面的景象,但是,我们的身后是看不见的。这面神奇的镜子,四周有十面小镜子,上面画着圣经故事。在中间的大镜子上,让我们不但看到了新郎新娘的背影,还看到了我们自己的身后,那里有一扇门,门口挤着一些看热闹的男女。 此外,这幅作品可以称作世界上第一幅油画。油画在今天不是复杂的画技,买一些管装或盒装的颜料涂到画布上去就可以了。但在那时,油画是很复杂的画技。画家要自己找到有色的植物或矿物,亲自或请徒弟把它们磨成粉末,再加上一些液体,调成糊状。在中世纪,这样的配制颜料的方法就存在了。那时是用蛋清来调制颜料,所以,这种绘画的方法叫蛋胶画法。用蛋清调制颜料干得太快,画成以后,又容易干裂,是有缺点的。凡埃克第一个发现了用油调制颜料,以后又用稀释的油作调料液,不但运笔灵活,而且层层敷设,色彩柔和,透明鲜亮,形象逼真,又便于长时间保存。这种画法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它能表现出艺术家是事件的目击者。 有关扬·凡·埃克的生平及身世鲜为人知,没有太多的文献记载,但他留于后世的油画作品却皆属美术史上的珍品佳作,留芳于世,令后人仰慕至今。 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以丢勒最为杰出。 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假如意大利因达芬奇而光荣,那么,德国就以丢勒而自豪。丢勒可谓神童。据与丢勒同时代的人回忆,他“几乎通晓天文地理、哲学美学,不仅懂得,还会口述出来。” 《四使徒》是丢勒最受称道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把四使徒表现成顶天立地的英雄汉。这些圣经人物,在丢勒的笔下,变成了宣示真理、救苦救难、勇于献身的人。 《四使徒》分成左右两块画板。左边画的是约翰与彼得。穿浅绿色内衣、外披鲜红大氅的年轻人是约翰,他全神关注着那本经书。在他的身后,是年迈的彼得。他专注地看着约翰手上的经书,手里拿着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右边画的是保罗与马可。保罗是一个有学者风度的长者。他已经谢顶,长着一部络腮胡子,神情威严,一手捧着经书,一手拿着宝剑。他有一双深邃智慧的眼睛。在保罗身后是马可,他是福音书的撰写者,手里拿着一卷书稿。 丢勒为什么要创作《四使徒》呢?表面上看,四使徒都是渺渺天国的神仙,但在实际上,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丢勒画完四使徒,请他的好友、著名书法家涅德尔费尔题写了一段长长的文字,明白无误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这段文字写道:“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愿世间所有的执政者时刻戒备,别把人间谬言视作神谕,因为上帝从不给自己说过的话增减只字。为此,我希望大家聆听这四位至尊至善的使者——彼得、约翰、保罗、马可——的劝告。”这不就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宣言吗?把这句话翻译成晓畅的语言,就是反对“ 教皇的言论是最高的真理”。教皇不是圣经的主人,而是圣经的奴仆。教徒只应信仰《圣经》,而不应信仰教皇,教皇往往把谬论当作神谕去欺骗别人。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约翰的形象是根据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杰出的活动家买朗赫顿的形象创造的,丢勒的用意不是很明显吗? 《四使徒》是丢勒现存的最后的作品,画完时是55岁那年。它透现着艺术家的心灵意愿,是最有力量的作品之一。丢勒像凡埃克一样,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自然,几乎把求真写实的绘画技术发展到极致。例如,他的《野草》《野兔》等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丢勒多才多艺,他在版画领域里的成就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他的木刻简洁明快而又情感充沛。他是建筑学家,他为德国农民战争设计了纪念碑。他是雕塑学家,还是艺术理论家,他的艺术理论著作《人体比例研究》,很有见地。1528年4月6日,丢勒去世,终年57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