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秧苗戏
释义

秧苗会土地

过去四川农村每逄栽秧打谷或秋收以后,有一个吃秧苗酒和酬祭八蜡神的习俗。这些所谓的“春祈”、“秋报”,都是古代傩俗的遗风。如史志载:“古有八蜡之祭,每岁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则合聚八神而报响之,谓之八蜡”。此亦即常人所说祭蜡神或腊祭之俗。八蜡神有那八位呢? 一先啬(神农)、二司啬(后稷),三农(田唆、四邮衣啜、五猫虎(食田鼠与田冢、六坊(提坊)、七水庸(即水沟渠)、八昆虫(螟塍之类)。古人称八蜡祭为“大蜡之礼”。此礼自三代己行,魏晋唐宋仍续,明清时,时行时止。现民间虽已无岁终腊月行祭八蜡之礼,但食“腊八粥、腊八饭”、民间修筑“八蜡庙”一类习俗仍在民间流行。据考,古时腊祭(祭八蜡)乃全国性的祭礼。时,上至天子下及农夫都要参加。场中摆设八蜡牌位,官民诚笃叩拜,由巫觋主持并“扮猫装虎”,戏食害兽。会后饱餐酒饭,尽欢而散。由于八蜡之祭,容诸多民间戏礼,又有巫觋或伶人装扮“猫虎之尸”拟兽表演,故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称:“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

古代祭八蜡春祈秋报之习,在四川农村嬗变为办秧苗会,喝栽种酒、演“秧苗戏”等活动,蜀南一带均有此俗。《合江县志》载:“四月栽早秧,阡陌之间,各列砸酒数坛,鼓歌聚饮,名栽秧酒。”且还有仪式相伴。届时,农家打着锣鼓,口吼山歌,在长者率领下,祷告上苍,佑庄稼不遭天灾虫害,殷实丰收,围着酒坛喝咂酒。一为庆祝春种开始,二亦是犒劳田间作业辛苦者。至于仪式简繁规模大小,均无定规,但都含“春祈、秋报”之意。此习,农村俗称“开秧门”。而一些地方,在一年之春,栽秧季节到来之际,还实行办“秧苗会”。届时,请戏班演“秧苗戏”相庆。农村的秧苗戏班,大都是非专业的季节性临时组合。少则五六人,多则七八人,一般不超过一桌(八至十人),既便于农村人家户接待,又不受演出场地之限。他们既是演员,又作乐员;既演主角,又当帮腔。秧苗戏班,行头少,行动方便。演出不施粉妆。身围稻、麦草所作“围裙”(似农民田间衣着),“黄泥巴脚杆”也可上场。演出场地不拘,晒场、院坝、青杠林、万年台等均可作舞台。至于演出报酬不论多少,只随主人家饭食。若有“红包”,戏完即在田间按股“瓜分”。秧苗戏班供的戏神是“虫蝗使者”或“八蜡大臣”(牌位)。演出剧目以民间灯戏小型歌舞为主。如《请长年》、《天晓得》、《流浪妹》、《渔人得利》、《仙鹤配》等。秧苗戏演出简陋,不过其演出形式,十分特别。舞台一边,由演员表演,舞台另一边,由戴草帽穿草围裙赤脚农夫打扮的人,边做栽秧、褥秧的动作,边帮腔、和腔。至于所唱声腔,大都为川剧“红鸾祆”、“梭梭岗”、“课课子”或灯戏小调。至今此类古代春祈秋报祭八蜡的遗风,在个别山乡尚有遗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