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雁翎队 |
释义 | 1 抗日武装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 ◎ 组建背景白洋淀水域辽阔,淀区不仅荷红柳绿,鱼肥稻香,物产丰富,风光迷人,府河和大清河上下贯穿,上通保定,下达天津,为水上交通重要枢纽,军事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淀区面积366平方公里,由大小143个淀泊组成,淀内三分陆地。七分水面,渔村蟹舍之间,港叉交错,芦苇遍布,便于隐蔽、周旋、出奇制胜,消灭敌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战场。 白洋淀雁翎队成立于1939年秋,当时,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新安城。为强化统治,奴役白洋淀人民,驻安新的日酋龟本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水区猎户交出猎枪和大抬杆等武器。为揭露敌人收缴猎枪的阴谋,奉中共安新县委指示,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在大张庄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带水村猎户,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会后,猎人孙革、姜秃、赵保亮和邓如意等20人组织起来参加了三区小队。三区小队把新人入伍的猎人组成了一个班。这些战士多为打猎世家,猎枪性能颇为熟悉,他们为了防止猎枪膛内的火药受潮,经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也由于他们以往围雁打猎形成的习惯,装载大抬杆的小船在淀面上行驶多呈“人”行,如雁群在空中飞翔,故该班就成了三小队(即三区小队)的雁翎班。 1940年夏,经县委批准,雁翎班从三小队中分出单独成立雁翎队。雁翎队的第一任队长陈万,副队长邓如意,指导员刘森(任贵森)、还在队里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赵谦任书记。不久,队伍扩大到40余人,分为3个班。雁翎队成立后增添了1只4舱船,有28只排子船,武器仍以大抬杆为住。当时队上只有3支手枪和4支冀中造。这样白洋淀就有了两支水上游击队——三小队和雁翎队。三小队主要郭里口、下四庄子(即季庄子、杨庄子、孙庄子、何庄子)和赵北口一带活动;雁翎队则以大田庄为中心开展抗日斗争。两支小部队时分时合,协同作战,在白洋淀水区同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当时,人们统称这两支部队为“雁翎队”。 ◎ 名称来历雁翎队的名称来源于当地的一种土造武器。游击队的主要武器是一种被叫做大抬杆的猎枪。由于大抬杆一般都在三米以上,因此主要放在船上打击敌人,这实际式一种前膛的土炮,口径在50~100毫米之间,在近距离杀伤力强大,但是由于需要通过火门引发,而在船上的活动中火门如果被水浸湿就无法使用,因此游击队员将雁翎插在火门上,以达到放水防雨的目的。这就是雁翎队名称的来历,而有说法称大抬杆在一次发射后火药信口就糊死了,必须用大雁翎捅开,则似乎为以讹传讹。 因此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它起名为“雁翎队”。 ◎ 雁翎队斗争经过伏击巡逻敌艇 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队得到情报:安新县城的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伪军,分别乘坐两艘巡逻汽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雁翎队遂即决定,中途打掉这两支日军汽艇。队员们装扮成渔民,划着船陆陆续续进入了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待船停稳后,他们把放在船边上的渔网拿开时,赫然露出两只胳膊一般粗的钢管。这一只只两米多长、前面略细后面稍粗的金属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大抬杆。 大抬杆是白洋淀一带老百姓用来打猎的土枪,由于它的枪身很重,往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大抬杆”.大抬杆的枪管有近三米长,后半截装火药,前半截装铁砂,点着尾部的药捻,就能引燃火药,把铁砂子迅速地推出去,一散就是一片,杀伤面积大,五十米之内的目标基本上是弹无虚发。 八月份的白洋淀,是一个碧波浩渺,芦苇如林,荷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荷塘和茂密的芦苇荡就成了雁翎队隐蔽打埋伏的天然屏障。对白洋淀环境了如指掌的雁翎队很快把设伏地点选在了李庄子村东。李庄子在白洋淀大清河道一侧。大清河在这里河宽水深,没有杂草,是敌汽艇和大型船只的必经之路。这块苇塘方圆几十里,芦苇长得高而且密,小船划进两,三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很便于隐蔽,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战士们在大抬杆里装了比平时更多的火药,铁砂也装的是最大号的。他们逐个仔细地调整小船上“大抬杆”的方向和角度,为了提高发射速度,他们不用药捻,而直接用火药将两个”大抬杆”的引火处连接起来。 他们把大抬杆牢牢地固定在小木船上,然后找到最佳的射击位置,以便扩大杀伤面积。一切准备就绪,队员孙革用火柴点燃了手中的檀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就像以前在等待猎物出现一样。 太阳偏西,敌人的汽艇划破平静的水面,嘟嘟地朝这边驶来。狡猾的敌人把两艘船的距离远远地拉开了,一前一后,如果出现情况可以互相照应。日军汽艇愈来愈近的,上面架设的机枪已清晰可见。雁翎队的队员们当机立断,决定集中火力打掉第一只船,速战速决。 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一束束绿豆般大的铁砂被准确地射向敌人。抬杆有力度啊,打出去的是一桶砂子。艇上的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报销了一多半,有的中枪后还掉到水里头了。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扶舵的开船的人,他也受了伤。 后面的敌船发现情况后,立刻机枪步枪一起开火。糟糕的是雁翎队的大抬杆刚打完,要装火药和铁砂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此时,雁翎队员们已处于敌人机枪的射程之内,而大抬杆即使装好药了,它的射程又够不着敌人,对敌人形不成威胁。 凭着强大火力赶过来的敌人,向苇塘里拼命地开枪扫射。打了一阵后,见没有任何动静,敌人以为雁翎队员早已被他们打死了,便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芦苇荡。可找了半天,连个雁翎队员的人影也没发现。原来,雁翎队员在敌人赶来之前,迅速将鞋放在小船上,并把它推向另一片芦苇地,他们则在高密的芦苇和大片的荷叶掩护下,朝着相反的方向安全撤离了。 自从白洋淀出现了神勇的雁翎队,使得进犯白洋淀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敌人从天津,保定等地调集了大批汽艇、汽船,一起出动,要对雁翎队进行空前的扫荡,妄图一举消灭雁翎队。一时间,敌人的巡逻汽艇穿梭般地在淀上横冲直撞。这种马力大,速度快,火力强的汽艇,将对雁翎队的水上活动构成多大的威胁?能否达到他们消灭雁翎队的目的? 1939年8月的一天下午,由白洋淀上的猎户组成的雁翎队,在小木船上,使用自己平时打猎用的土枪成功地伏击了装备齐全的日军机动船,并安全撤退。“大抬杆”在伏击战中所表现出的强大威力,极大地鼓舞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志,更使得进犯白洋淀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 白洋淀反扫荡 1941年的春天,日军从天津,保定等地调集了大批的汽艇、汽船,一起出动,要对白洋淀实施疯狂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雁翎队。 尽管敌人的武器装备先进,但雁翎队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利用白洋淀的天然屏障,巧妙地和敌人展开周旋。由于白洋淀的复杂环境,给熟悉地形的雁翎队藏身隐蔽带来很大的便利,这也常常使得处在明处的敌人吃亏上当。经过一段毫无效果的扫荡后,敌人就草草收兵,躲进据点和城里不再出动了。 打击敌运输线 1943年的秋天,在冀中的日本鬼子真是度日如年,保定通往北平的铁路线被抗日军民切断了,保定南边的敌人孤立无援,只好把运输军火、粮食和物资的希望,寄托在大清河这条水上运输线了。 从天津到保定的水路,必须经过白洋淀。可是敌人又惧怕神出鬼没,日益强大的雁翎队,不敢轻易小规模活动。而是采取几十条船,上百人护送的方式,企图保障水上运输的安全。保运船不做买卖。拉上货后,向上送到保定,到了保定卸了以后,装了煤再往下走。为了切断敌人水上运输线,有效地支援我太行山根据地的抗日斗争,雁翎队决定寻找机会,打掉敌人的水上运输队。 1943年的9月份的一天,经过侦察雁翎队获得情报。敌人已经从赵北口出发了,有一挺重机枪,有一挺轻机枪,敌人有一个伪军的中队,一个中队。雁翎队对敌情进行了认真分析:这次护运的敌人在人数上比我们多,武器装备比我们好,护送的机动船也跑的快,这是敌人的优势所在。 敌人虽多,但在明处,雁翎队人少却在暗处;这是雁翎队的优势。除此之外,敌人护送用的船只虽是大型机动船,但雁翎队员已想好了对付它的巧妙办法,只要提前布点准备,就能让它乖乖地抛锚当靶子。伏击地点选定在王家寨东边的横埝苇塘,这里的芦苇是移栽的,苇密水浅,便于隐蔽和出击。 雁翎队的战士装扮成打鱼的,有的划着小船,有的驾着鹰排,三三两两,从不同方向悄悄地接近设伏地点,战士们到达以后,迅速地各就各位。六个班布置了六块地,这个大抬杆布置了两块地。大抬杆上南岸。还有几个战士并没有急于进入芦苇地,而是在水面上开始忙碌起来。 把这个河中心拉了一条八号钢丝,船开到这里以后,就挡住它了。通过北边南边钉个大木桩,把这铁丝给绑紧了,船到这儿就把它挂住了,动不了了。同时侦察员把杂草、水草,用镰刀割下来,让它漂浮在水面。 临近中午时分,一切准备就绪。大家藏好船只,拿好武器,静候着敌人的到来。如果不走到跟前,谁也看不出这里埋伏着神兵天将。 中午一点左右,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马达声。很快,敌人的汽艇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八支船是大对艚,对艚就是把两个船接在一起。八只船当中有两个是日本的汽艇船。 一会儿的功夫,敌人的汽艇就进入了我伏击圈,艇上的日本兵都看得一清二楚。当敌艇距雁翎队员仅几十米的时候,突然速度慢了下来,这让船上的日军紧张起来。 隐蔽在不远处的队员们暗自惊喜:他们心里清楚,秘密其实就是水面上漂浮着的水草。原来,队员们在平时的观察中就发现了敌船的缺陷。由于机动船是靠水下转动的螺旋桨前进的,运行时就怕水草的缠绕。 这次被缠绕的水草正是雁翎队员们专门在河道中放置的。敌人根本不知道除了水草,水下还潜藏着一根粗铁丝。趁此机会,队长郑少臣果断地开了第一枪。打下了在船杆上放哨的人。 枪声就是命令,埋伏在苇塘里的战士一起向敌船开火,四个枪是八个桶,装的也是火药,破锅、破铁、破砖破瓦,最后装一点土。船面上的鬼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瞬间就给报销了。突击队员们驾乘着小船,迅速出击。很快,就把第一艘船解决了。 在攻击敌人第一只船的同时,其它雁翎队员也向第二只敌船发起了攻击。从开枪到结束,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解决了日本鬼子和伪军一百多个。运输船队被截获了,大批的物资和枪支弹药都成了雁翎队的战利品。八船枪,子弹、枪,手榴弹,两挺机枪,80多个步枪,两千多发子弹,一千多个手榴弹,还不包括别的胜利品。 打这个保运船以后,雁翎队出了名,中央知道了,毛主席提了一个词:荷叶军。 ◎ 雁翎队经典战例痛打保运船生擒日军中队长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雁啊,飞走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唱着这样的歌,冀中白洋淀的好男儿们开始了他们的水上抗日作战。 当时,白洋淀是天津通往保定的水路,日本人大批量的物资运输都是由此而过,白洋淀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巩固这一战略要地,日军在白洋淀周边修建了大批炮楼。而雁翎队最主要的战斗任务就是攻击通过白洋淀的敌军运输船,以打击敌人的后勤运输线。 1943年10月4日,雁翎队接到侦察员赵波报告,敌人为了收缩兵力,要把从天津运来的和在赵北口库存的军用物资以及从白洋淀抢掠的苇席、麻袋、大米、鸭蛋等物品,分装在四只保运船上,运往保定,准备逃窜。当时,三区区委给雁翎队下达了命令:全歼护送保运船的敌人,不准一粒米、一丝物资运出白洋淀。雁翎队队员赵波经过深入敌穴侦察,了解到押运物资的有15名日军,120余名伪军,保运船在前,押运船在后。便将敌情汇报给雁翎队领导。 “那时,敌人武器占优势,可是我们环境占优势;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敌人是逃窜,我们是进攻。再加上秋末多刮西北风,敌人向西北逆风行船,必定靠北岸行驶。我们只要指挥得当,埋伏稳妥,攻击时间、地点合适,必获大胜。”雁翎队老战士孙革回忆说。经过周密部署,午夜12时,由队长郑少臣指挥的雁翎队就进入了阵地。 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敌人的保运船进入了雁翎队的伏击阵地。队长郑少臣一枪把敌人设在船高处的瞭望哨打掉。当第一声枪响过后,孙革等三人从水中攀上敌人的指挥船,恰好船上的日军中队长从小木房中拿指挥刀掀起了门帘向外探,一刹那间,孙革扣动扳机,一枪就打在了日军中队长举刀的手上。孙革本想再补一枪,但是枪却意外卡壳。日军中队长虽然右手中弹,但依然用左手持枪还击,孙革身后的两名雁翎队队员相继中弹,日军中队长又对着孙革连开三枪,却没有打中。就在日军中队长一扭身的功夫,孙革猛地扑上去将他手中的枪紧紧握住。 谁知,日军中队长的左手仍然用力地握着枪。 “我一着急,冲着他的手用力地咬了好几下,把他的大拇指都咬折了。抢下了那支盒子枪。”孙革老人回忆说:“我一手端着日军中队长的指挥刀,一手握着刚刚缴获的盒子枪抵住在地上正抱着左手哇哇大叫的日军中队长的头,我向船上的日伪军大喊‘抓到你们队长了,缴枪不杀!’这一招还真管用,敌人见状纷纷缴械。”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这次激烈的伏击战是雁翎队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战斗之一,整个战斗不到半个小时,战斗大获全胜,雁翎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截下全部物资,全歼日伪军,并活捉了日军中队长初士加三郎和伪军河防中队长秦凤祥。一听“扫帚炮”日军就逃窜 雁翎队成立之前,日伪军常从冀中一带以低价强迫收购老百姓的大米、席箔之类的农副产品,然后装船运往天津、保定等地。常常是日军的汽艇在前面开,后面拖带着一串三五十只大船结队而行。雁翎队成立后,在队长郑少臣带领下,曾巧妙地趁敌人汽艇拐弯时,截下后面的几只货船。这使敌人十分恼火,便多次开着汽艇在白洋淀上横冲直撞,搜寻截船的雁翎队。 雁翎队经过几次侦察,摸清了敌艇活动的规律。汽艇多在河道中心行驶,日伪军面对面坐在船舱里,机枪架在船头。区委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如果雁翎队埋伏在河道两边的苇塘里,同时开火,一定会消灭敌人。 方案确定以后,又选择了靠近何庄子的地点作为伏击点,并选择了一所高房设立了监视哨和指挥所,雁翎队队员分成两组埋伏在河道两岸苇丛中,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大抬杆和火枪。这些枪的特点是射程较近,打出的都是铁砂子。从枪膛射出后立刻散开,一打就是一片。根据这一特点,雁翎队决定敌船不到跟前不准开枪,并确定老射击手——雁翎队班长赵老群对准船头敌人的机枪射手开第一枪,要一枪命中,把敌人的机枪打哑巴了。然后,一齐瞄准敌人开火。 第二天,敌人的汽艇又开过来了。当敌船走进伏击点后,赵老群一枪就把敌人的机枪射手打倒了。跟着轰隆隆震响,几十支火枪、抬杆一齐发威,就像天上突响惊雷,火光烟雾弥漫。敌人猝不及防,伪军哭爹喊娘,日寇哇啦哇啦怪叫。敌人乱挥乱舞,想挣扎逃跑,又被一排排火枪、抬杆打死在水中,还有的被打死在船舱中,或被打翻在船头上。其中一个日军小头目屁股上被抬杆打得像个筛子底。开船的鬼子歪在舱里,勉强挣扎着把船开走了。 回到新安据点以后,被打坏屁股的鬼子,一边号叫,一边捂着屁股喊:“雁翎队扫帚炮的厉害!”事后调查,这次战斗打死鬼子18名,伪军30名,而所有被打死的鬼子胸口、脑袋上都布满铁砂子。从那以后,只要一提雁翎队的‘扫帚炮’,日军就吓得心惊胆战,四处乱窜。 ◎ 雁翎队历史评价雁翎队端岗楼,除汉奸,打鬼子,截击敌人的军火船,切断敌人从天津到保定的水上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打击敌人。雁翎队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雁翎队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了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特别是自1939年到1943年的4年中,雁翎队在35次战斗中,有16次是一枪未发而制胜,所以有“淀上神兵”之称,在风景如画的百里湖面上留下了一段段抗战传奇。 在《白洋淀志》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话:“抗战期间,‘雁翎队’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击毙、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战争胜利后,朱德总司令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专程到白洋淀接见了“雁翎队”全体指战员,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业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 2 传统舞剧中文名称: 雁翎队 外文名称: The Goose Detachment 类别: 传统舞剧 ◎ 剧本简介概况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进一步入侵华北。国民党军急于“围剿”红军,弃华北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素称“鱼米之乡”的白洋淀渔民们,在日寇汉奸的淫威下,拖着满载仇恨的“贼船”,拉着沉重的绳索走着、走着……“任敌人宰割么?”“不!”渔民大海在与自己的爱人水仙不期而遇时,奋起与敌人搏斗……在这时,挺进敌后、英勇善战的救星八路军来了。他们帮助白洋淀的渔民们建立了人民游击队——雁翎队。 雁翎队终于潜入准备杀害大海的刑场,在激烈的战斗中把他营救出来。大海与战友们重会了,胜利归于顽强战斗、英勇不屈的人民…… 诞生 乌云滚滚,淀水沉沉,日本鬼子打来了,国民党军逃跑了,谁来救中国?敌后方来了八路军,白洋淀成立了雁翎队。 巧计 水仙等巧扮艺人,潜入虎穴,献艺,敬酒。一霎时刀光闪闪,雁翎队精神抖擞,日本鬼子、汉奸队休想逃走。 喜悦 跳起那雁儿舞,唱起那织网歌,欢庆雁翎队的胜利。 卧雪 冰封、雪盖,一件棉衣传递着革命的友爱。妻子水仙在梦中重温着往昔的岁月,英雄大海在牢笼里经受着烈火的熬煎……战友们要冲破寒夜,迎接黎明。 胜利 刑场、刀枪屈服不了钢铁汉子,大海要为人民慷慨就义。战友们设巧计、劫法场救出英雄。哪怕鬼子再疯狂,要叫这沉沉的淀水把敌人埋葬。 ◎ 剧务人员责任者 演出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文工团歌舞团 责任描述 创作者编导:黄伯寿、汪兆雄、梁文绾、刘忠恕。作曲:王竹林、王引龙。作词:洪源。舞美设计:王复光、胡良玉、张漩。 主要演员 孙加宝、朱金铎(饰大海A、B); 李慧丽、郭宝贤(饰水仙A、B); 黄振炎(饰老鸿); 朱金铎(饰八路军连长); 何树桓(饰日军小队长)。 乐队:战友文工团管弦乐队;合唱队伴唱。 指挥:唐江、李德友。 演出大事记 《雁翎队》原为中型舞剧(编导汪兆雄、刘忠恕、安虹、刘丽娟),曾参加1959年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1962年改编为大型舞剧,10月参加北京市舞蹈会演,12月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 3 现代诗歌——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 ——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 唱着这样的歌,冀中白洋淀的渔人和猎户,在日寇的小汽艇扰乱了湖面的平静,把无止境地的烧杀和勒索加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饱含着辛酸的眼泪,放下了鱼网和猎袋,划着渔船,掮着猎枪,一个个投进密密丛丛的芦苇,开始聚集起来了。 一个月,两个月…… 无数的渔船和猎枪,在打雁人殷金芬的奔走号召下,在“为着咱们的白洋淀,也为着咱们的大雁和鱼虾……”的誓言声里,组织起来了。打雁人拿出了他们美丽的雁翎,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插在每一个船头上。从此,“雁翎队”光辉的名字诞生了。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广阔的湖面上,随着这个名字出现的,是无数只插着雁翎,载着武装,使敌人惊慌失措的“鹰排子”(注1)和一个个用白毛巾裹头的战士。 他们在白洋淀的每一个港汊间,为敌人撒下了严密的埋伏网,猎枪从芦苇的背后,瞄准了敌人的汽艇、包运船和粮队。白洋淀湛蓝的湖水,被枪声翻搅起来了,一望无际的荷莲和紫菱遭受了空前的蹂躏。傍晚再听不到饲鸭人嘎哑的吆唤,清晨再听不到那悠美的采菱歌。 秋天,数十里纵深的芦苇在呼啸着,漫天飞舞着雪白的芦花。偶尔一条银色的鱼带着泼刺刺的水声,欢愉地从莲叶间跃出水面的时候,一群群潜伏的水鸟,便带着低沉的呜叫,来回地从湖面掠过。……这是白洋淀上美丽的季节,也是水上英雄们活跃的好时候。 他们依仗着惊人的水性和准确的射击,依仗着水藻和芦苇的保护,三三两两驾着行驶如飞的雁翎船,到处分散活动,袭击敌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一声呼啸,几发信号枪,周围所有的雁翎船,便立即从四面八方同时出动。有时为着某种必要,在夜雾和晚风飘拂着的湖面上,他们将成百的雁翎船集中起来,趁着月色,悄悄地掩护着我们的水上运输。有时他们也会在一个橘色的黎明,突然包围了敌人的水上据点给以猛烈的袭击。 冬天,白洋淀广阔的湖面为明净的冰块凝固,我们又将看见无数只插着雁翎的冰橇,象一枝枝飞箭,在湖上穿过。 一九三九年的初秋,为了截击敌人一个运输汽艇,他们以十数只鹰排,二三十个勇敢的队员,潜入了赵北口至葛利口的中间地带。那里是一条长十里,宽半里至一里的水路要道,两旁长满了密密的芦苇和蒲草。他们巧妙地隐藏了船只,脱去了衣裤,全部跃进水里去,在芦苇的边缘,派出一个侦察哨。为着不使目标暴露,放哨者在水藻的伪装下,仅仅把两只眼睛露出水面,让湖水不断地从他的鼻孔下静静地流过。 一只巨大的拖船,用绳索拖拉着那喑哑了的运输艇驶近了。突然,芦苇中一声凄厉的口哨,惊起了几只潜伏的水鸟,接着两旁芦苇的深处,激荡着一片水声和呐喊,两排长筒的“排炮”(注2)和雪亮的马刀,便威严地排列在押船敌兵们的面前了。 雁翎队的队员们迅速地割断了两船之间的绳索,捆绑了所有的五个敌兵,用自己插着雁翎的船只,满满地装载了敌船上的白糖、香烟、罐头和大米。使他们更加欢喜的却是缴获了三枝三八式步枪,和一挺昭和十一年制造的轻机枪。 战斗锻炼了他们的勇气,更增长了他们对敌斗争的经验。 不久,敌人高叫着“平靖湖面”,要向雁翎队复仇。他们砍倒了芦苇,刈割了蒲草,用大批的汽船和木船巡逻湖面;同时在每一只船上高高地竖起了梯凳,设立了了望哨,凭靠他们优越的火力,使二百米以外的大小船只不能靠近一步。这时,我们的雁翎队便不得不改变战斗方式,采取更加分散的行动。在散布于白洋淀广阔湖岸,象无数岛屿似的村庄边缘,雁翎队的队员们,化装成包着头巾的洗衣妇,或是悠闲的垂钓者,在相隔不远的距离内,默默地工作着。一遇到单独的敌船,或其他可乘的时机,一声呼啸,那些化装分散的雁翎队员们,便很快地从岸边隐藏地里,拔出自己的枪枝和马刀,一面用猛烈的火力向敌人射击,一面泅水前进,直到完全消灭敌人的抵抗为止。有时候,他们也用衔着空心的苇秆透换空气的办法,带着武器,作数小时以上的水底埋伏,一遇时机,就人不知鬼不觉地突然颠翻敌船,把敌人沉尸湖底。 一九四〇年,随着冀中平原斗争的日益残酷,在八路军的直接帮助下,雁翎队开始变成一支更加有组织的队伍。他们选出了自己的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在共产党员殷金芬同志的率领下,有计划地配合我八路军水上部队积极行动起来。这中间,他们曾发动湖上的乡亲们用下沉大树的办法,封锁了白洋淀中的每一条水道,又用无数的船舶搭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浮桥。这样,一旦发生敌情时,我们的部队便可以通过这些浮桥,迅速地增援。 当洪水第二次淹没了冀中,波浪泛滥的白洋淀上,我们光荣的雁翎队的弟兄,从年轻的采菱者到白发苍苍的打雁人,又全部投入了险恶的战斗。整个夏季和秋季,白洋淀周围的群众,除去每日回家做饭外,也长期生活在船上,活动于苇丛和港汊之间,配合着雁翎船和八路军的水上部队,不屈地同敌人战斗。他们曾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创造了大批能漂浮于水面的“葫芦水雷”(注3),把它们埋伏在每一条航路的水藻下,炸翻了无数只来往于天津、保定间的敌船,更炸破了敌胆。 四五年来,我们勇敢的雁翎队的弟兄们,就是这样灵活地与敌人战斗着,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在日寇残酷扫荡的冀中平原,白洋淀始终是最坚强的抗日堡垒之一,它同着千万只神出鬼没的雁翎船,一次又一次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 让我们遥向雁翎队的弟兄们致敬吧,如今又是芦苇丛密的时候了。 一九四三年八月七日于延安 (原载于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延安《解放日报》,作者:穆青) (注1) 白洋淀上的一种小船,两头尖,船底突出成三角形,可容两三人,行驶极快,渔民放鱼鹰用的。 (注2) 猎枪之一种,枪筒特别长,射程较一般土枪为远。 (注3) 此种“水雷”系将葫芦剖开,挖去内瓤,把炸药放入制成,其作用不亚于手榴弹,若一处集中数枚以上,爆炸力当更为猛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