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雁奴 |
释义 | 古文1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群燕夜必择栖,恐人弋(1)也。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2],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3]。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以中[4]雁奴。点火照之。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如是者四三。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古文2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也,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暝。泽人熟其故,明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古文3雁宿于江湖之岸,动辄[zhé](动不动就)千百,大者(领头的)居中,令雁奴围而警。南人有捕者,俟(sì等候)天色阴暗,或无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将欲[快要]及之,则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乃定。捕者又举烛,雁奴又惊,如是者三四。大者怒,啄[zhuó]雁奴。秉[bǐng](拿)烛者徐徐逼之(靠近雁),更举烛,雁奴惧啄,不复叫矣。搏者乃[就]高举烛,持棒者齐入雁群,击杀之,所获甚多。(据《玉堂闲话》改写) 出处1出自《宋文宪公全集》(宋濂) 出处2出自《燕书》 出处3据《玉堂闲话》改写 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县(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注释[1]雁奴:雁群夜宿,有一只在周围专司警戒的雁,如遇袭击,就鸣叫报警,称为“雁奴”。 [2]瞑(mián):通“眠”,睡觉。 [3]杂然相呼:鸣声杂乱。引去:飞去。 [4]中(zhòng):适合,恰好对上。 [5]陂(bēi):堤岸、湖边。薮(sǒu):湖泽的通称。 [6]常处者:经常栖息之地。 [7]阴:暗中、秘密。 [8]束緼(yùn):捆缚用的麻绳。緼,乱麻绳。 [9]匿:隐藏、躲避。 [10]须:等待。 [11]夜艾:夜尽之时,指天快要放亮的时候。艾:止、尽。 [12]燎火:点火。 [13]无验:无根据。 [14]唼(shà或zā):水鸟吞食的声音。迭击:轮番打击。迭:更迭、轮流。 [15]少选:一会儿、不多久、须臾。率十获五:大概十只能捉住五只。 [16]弋(yǐ)一种带绳的箭,这里作动词, 用箭射 译文译文1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雁群夜晚睡觉的时候总会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 每到雁群睡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它好象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响动,它第一个先叫,雁群就互相叫唤逃走。 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在雁群刚刚睡的迷迷糊糊的时候,一网撒下去,没一个跑掉的。 译文2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 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刚刚睡着,一网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译文3雁夜晚栖息在江湖的岸边,动不动就是上千上百只一群,领头的睡在雁群中间,叫雁奴围在外面担任警戒。南方有捕捉大雁的人,等候那天色阴暗,或者没有月光的晚上,在瓦罐中藏好蜡烛,很多人拿着棒子,屏住呼吸悄悄地行走。快要接近雁群的时候,就略微举一下蜡烛,然后立即躲藏起来。雁奴看见火光惊叫起来,领头的雁也被惊醒了,不一会又安定下来。捕捉雁的人又举起蜡烛,雁奴又惊叫起来。象这样反复进行多次。领头的雁生气了,就去啄雁奴。 拿蜡烛的人再慢慢地靠近雁,再举起蜡烛。(这时)雁奴因为害怕被啄,不再惊叫了。捕捉雁的人就高高举起蜡烛,拿棒子的人一起冲进雁群袭击捕杀,就能捕获到很多的雁。 启示做事情要学会信任,事出必有因,如果你不信任别人,就应该亲自去做,别人善意的提醒,应该重视并且反思,不可以象文中的那些大雁一样,觉得他是无中生有,而去报复他,结果就会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凡事要审时度势,明察是非,谨慎行事,绝不能让像雁奴那样忠于职责的人蒙受冤屈,使集体利益遭受损失。 雁奴.史顺利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他的枪法极准但总捕猎不到大雁,苦恼的他找一位长者求救。 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往往是很困难的。但我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 年轻人照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栖息的雁群闻讯后纷纷出逃,但没发现什么,便又飞回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 终于,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雁奴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 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芦苇地,雁奴虽瞧在眼里也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 ------摘自【青年文摘】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