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
释义 | 1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散曲名,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本词条收录三首散曲。 ◎ 作品信息【名称】【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作者】张养浩 ◎ 作品原文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 注释译文【注解】 去沙:犹言如海。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行踏:走动、来往。 咱:自称之词。 【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 作品鉴赏这首带过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此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 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2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 作品原文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 作品注释①一夥:一伙。 ②相知:相好。 ◎ 作品简析这是一首嵌字体小曲。这首带过曲构思和写法皆甚为独特。连用二十一个“一”字,含义各异,层次分明地反映了对如梦人生的慨叹。 ◎ 作者简介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3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春花闻杜鹃◎ 作品原文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①。 茅苫三间厦②,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 作品注释①趱(zǎn):赶快。 ②苫(shàn):用草覆盖。 ◎ 作品鉴赏运用修辞方法: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 作者简介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