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堰垭村 |
释义 | 堰垭村地处湖北省保康县大山深处,既是一个高寒山村,曾经也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村。然而,弹指一挥间,经过十多年发展,堰垭一跃成为继全国第一山区村——尧治河村之后又一经济强村。到2008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上缴各项税费1516万元,村级固定资产达到1.6亿元。堰垭精神就是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村民修筑出山公路之时,为保住青山绿水,村里不惜多投资1100万元,将出山公路的方案由盘山公路改成隧道公路。这条由65条隧道串连成的出山公路,创造了全国村级公路独一无二的奇特景观,成为我国村级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它不仅是基层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折射的是山区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真理。 堰垭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磷矿储量大约是600万吨,而含磷量在28%以上的高品位磷矿仅占总储量的六分之一。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把低品位的矿石也卖出去?2001年,堰垭人借镇上磷酸厂、水泥厂破产的机会,花35万元置了11亩地,又投资100多万元,购回了装载机等大型设备,实行配矿、矿粉生产一条龙加工,形成年配矿30万吨、生产矿粉10万吨的能力。连续6年,堰垭村矿石开采量没有增加,而利税却从80万元增长到去年的400多万元。2005年5月10日,堰垭村与全国化肥50强企业湖北洋丰公司合作,签订了投资3800万元开发磷矿选矿项目的合同。到今年8月初,洋丰集团已到位资金1600多万元。这一项目投产后,堰垭村在不增加开采量的情况下,利税将成倍增长。 堰垭村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在近6公里的林川河段上,堰垭人建了3座梯级电站。这3座电站连接得十分完美,体现了堰垭人对水资源反复利用、多次利用、科学利用的经营理念。林川河从头至尾,可供建设电站利用的最大落差是463米,最大限度只能建3座电站。堰垭人不仅没有浪费一米的水位落差,而且在3座电站的上游建了一座容积为2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下雨时将用不完的水蓄积起来,可以让下游的3座电站每年同时增加1920个小时的发电时间,增加的效益达150万元。 根据村里资源状况,他们制定出“磷矿工业树龙头、水电开发强支柱、优化产业富村民、发展旅游增后劲”的发展战略。这一思路得到了全村群众一致认可。10多年来,堰垭村按照这条思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实现了好中求快发展。从1994年到2008年,堰垭村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0多倍;实现税费增长70多倍;固定资产增长600多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二是坚持高点定位求发展理念。堰垭初步摆脱贫困后,原准备于2001年和2003年两次启动新村建设,但群众认为堰垭当时还不具备高标准建新村的实力,如果盲目上阵,势必降低标准,有可能前建后拆,造成极大浪费。一直到2005年,堰垭真正完成原始积累后,才正式将新村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作出建设华中山区第一村的高点定位,聘请北京林业大学设计院,将新农村整体建设规划、特色民居单体建设规划、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同时建设,实现村容村貌大变样。三是遵循经济规律抓发展理念。为扭转村办企业亏损局面,新一届两委班子对内推行企业成本核算,要求企业每一笔营销活动都必须赢利,扎住企业亏损口子;对外拓展市场,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襄樊市场营销策略,面向全国大市场引客户,变矿石价格由买方说了算为卖方说了算,矿石销售单价大幅提高。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变单一卖矿为深加工,使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 十多年来,堰垭村一直坚持咬定发展不放松,现已形成拥有5个公司、15个经济实体的集团型企业,使经济建设不断取得长足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村民得到了最大实惠,全村每年仅提供给村民劳务收入就在400万元左右。同时,坚持不懈地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牢牢抓在手中,写进村规民约,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扎实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使村民不仅富了“口袋”,而且富了“脑袋”。二是坚持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推进。仅近三年来,全村用于基础设施等社会建设的投资达4500多万元,扩建硬化村级公路24公里;新建成村办公楼、村小学、村卫生室、村畜禽防疫站、村文化室、村体育运动场。现在,堰垭村家家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信号,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对村内考上高中、重点高中、大专、本科的考生每人分别补助1000元、1500元、5000元、10000元。采取户平补助5000元的方式,对民居配套建设推行“一建三改”(建沼气、改厨、改栏、改厕),建拦砂坝46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13000亩,大力倡导环保文化、绿色文化。三是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同步推进。在堰垭,每一个建设项目,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工程。村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工程指挥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统一验收,既抓建设、管质量,又督进度。对全村凡是按规划建设特色生态民居的农户,每人补助1.5万元,对规划范围内搬迁户每户给予1万元的搬迁补助,全村现已建成71户特色生态民居。同时,他们斥资10余万元,在北京抢注了26个旅游景点商标,为下一步旅游大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堰垭村人的想法并非天方夜谭。因为一般而言,厂家对矿石品位的要求是个定数,达不到不行,但也并非多多益善。同时,还有一个规律,就是高品位矿石往往含镁量不够,低品位矿石镁的含量又得不到利用。于是,堰垭人便试着搞配矿,即按比例实行高低品位矿石搭配。样品送到厂家化验,厂家结论:配矿比原矿好! 喜讯传到保康县。它意味着堰垭村昔日24至28个品位之间的数百万吨石头“变废为宝”!意味着保康县数亿吨的矿石也“升格”! 2001年,堰垭人借镇上磷酸厂、水泥厂破产的机会,花35万元置了11亩地,又投资100多万元,购回了装载机等大型设备,实行配矿、矿粉生产一条龙加工,形成年配矿30万吨、生产矿粉10万吨的能力。连续6年,堰垭村矿石开采量没有增加,而利税却从80万元增长到去年的400多万元。 在堰垭村的带动下,保康县的配矿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已形成年配矿2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年新增产值、利税分别为1亿多元和1000多万元。 早在2001年以前,别人都在卖原矿的时候,堰垭人就将原矿加工成矿砂卖,利税和产值分别增长1倍;接着又将矿砂加工成矿粉,利税和产值又在矿砂的基础上增加1倍。 堰垭村人懂得,要节约资源,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加工。 2005年5月10日,堰垭村与全国化肥50强企业湖北洋丰公司合作,签订了投资3800万元开发磷矿选矿项目的合同。到今年8月初,洋丰集团已到位资金1600多万元。这一项目投产后,堰垭村在不增加开采量的情况下,利税将成倍增长。 堰垭人经营资源的又一篇力作,就是把“水”的文章做得“滴水不漏”。 站在堰垭村的巅峰上,我们看到一条银白色的“带子”铺在深山峡谷之中,这就是林川河。 在近6公里的林川河段上,堰垭人建了3座梯级电站。这3座电站连接得十分完美,体现了堰垭人对水资源反复利用、多次利用、科学利用的经营理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