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眼斑贝母兰 |
释义 | 别名、异名眼斑贝母兰(西藏植物志) Orchidaceae兰科 Coelogyne贝母兰属 异名:Coelogyne punctulata Lindl. Pleione corymbosa (Lindl.) Kuntze Coelogyne taronensis Hand.-Mazz. 别名:斑唇贝母兰,贝母兰,独龙贝母兰,对叶果,果上叶,毛唇贝母兰,伞房贝母兰,石巴蕉,止血果 分类系统生物 Vitae [三域系统]真核域 Eukarya [三域系统] 植物界 Plantae [三域系统]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传统系统] 百合纲 Liliopsida [Cronquist系统] 百合亚纲 Liliidae [Cronquist系统] 兰目 Orchidales [Cronquist系统] 兰科 Orchidaceae [Cronquist系统] 兰亚科 SubFam. Orchidoideae [Engler系统的兰科Orchidaceae] 树兰族 Trib. Epidendreae [Engler系统的兰科Orchidaceae] 贝母兰亚族 Subtrib. Coelogyninae [Engler系统的兰科Orchidaceae] 贝母兰属 Coelogyne [Engler系统的兰科Orchidaceae] 眼斑组 Coelogyne Sect. Erectae [Engler系统的兰科Orchidaceae] 眼斑贝母兰 Coelogyne corymbosa [Engler系统的兰科Orchidaceae] 形态特征根状茎较坚硬,粗3-4毫米,密被褐色鳞片状鞘。假鳞茎较密集,彼此相距不到1厘米,长圆状卵形或近菱状长圆形,长(l-)2-4.5厘米,粗6-13毫米,干后亮黄色或棕黄色并强烈皱缩,顶端生2枚叶,基部具数枚鞘;鞘纸质,卵形,有光泽,长1.5-2.5厘米。叶长圆状倒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近革质,长4.5-1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通常渐尖,上面可见浮凸的横脉;叶柄长1-2厘米。花葶连同幼嫩假鳞茎和叶从靠近老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上发出,长7-15厘米(在果期不断延长),中部以下为鞘所包;总状花序具2-3(一4)朵花;花苞片早落;花白色或稍带黄绿色,但唇瓣上有4个黄色、围以橙红色的眼斑;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8-2.2(-3.5)厘米,宽7-8毫米,先端急尖或钝;侧萼片略狭于中萼片;花瓣与萼片等长,但宽度仅2.5-4毫米;唇瓣近卵形,长1.6-2.8厘米,宽1.2-2.5厘米,3裂;侧裂片半圆形或近半卵形,直立;中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9毫米;唇盘上有2-3条脊,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下部;蕊柱稍向前弯曲,长1-2厘米,两侧边缘具翅;翅自下向上渐宽,上部一侧宽约1.7毫米,顶端钝。蒴果近倒卵形,略带三棱,长2.2-5厘米,粗9-13毫米。花期5-7月,果期次年7-11月。 分布及生境产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和西藏南部(聂拉木、亚东、定结、墨脱)。生于林缘树干上或湿润岩壁上,海拔1300-3100米。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锡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