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沿河十宝 |
释义 | 传统“沿河四宝”历史上的“沿河四宝”形成于明清时期,内容是“油桐、乌桕、蜂蜜、白山羊”四大农特产品。清代和民国时期,“沿河四宝”以其量大质优闻名省内外,其地位与“沿河盐运经济”同样重要,是沿河经济的主要支撑。解放初期至七十年代,沿河四宝在全县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沿河一度是全国重点油桐和乌桕生产基地县,有“中国白山羊之乡”美誉,1974年全县中蜂蜜产量为1820担(统计资料)。八十年代以后,除白山羊有较大发展外,其余三宝均逐渐下滑,风光不再。白山羊2002年年末存栏296017只,当年出栏259988只,以后几年全县白山羊年饲养量均在300000只以上。 沿河特色资源十宝除传统沿河四宝以外,还有困龙山铁叫鸡、沙子空心李、姚溪贡茶、金竹贡米 、边山脐橙、野生蕨菜等农业特产,品质优秀,特色突出,资源量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与传统沿河四合称“沿河特色资源十宝”,即沿河十宝。 油桐《沿河县志 》记载:“沿河县油桐生产历史悠久,县内在唐代就利用油桐籽榨取桐油制作涂料和点灯照明。清代桐油已成为主要经济林产品之一。民国时期,油桐是县内主要贸易商品。民国32年(1943年)全县油桐籽总产800吨。1949年全县油桐籽总产1129吨。解放后最高的1958年、1959年和1978年年总产3000吨。贵州省粮食厅化验,油桐籽出油率44.7%,榨出的桐油色泽深黄,油质清澈透亮,附着性好,气味正常,含水分0.1%,杂质0.07%,酸价为2.4,被涪陵炼油厂评为一级桐油。桐油主要用作涂料,并用于建筑、机械、交通、化工等行业。沿河是全国47个油桐主产县之一,常年产量居全省第三位。“1951——1984年累计收购桐油23365.2吨,县内销售1622吨,外调21743.2吨。内销桐油中工业及其他用油占40.7%,农业用油占33.7%,照明用油占25.6%。” 乌桕《沿河县志》记载“沿河是贵州省乌桕主产县之一,常年产量居全省第一位,主产地是甘溪、沙子、谯家、官舟区。明万历年间县内利用乌桕籽榨取木油,加工制烛照明。清代乌桕已成为主要经济林产品。民国时期,乌桕和桐油均为县内主要贸易商品。民国32年(1943年)全县乌桕籽总产750吨,1949年为1845吨,1954年达2310吨。乌桕籽出油率35——36%,最高为39%。皮籽合榨榨取木油,皮、籽分榨榨取皮油和梓油。木油是制作肥皂和提取脂肪酸、甘油的原料,梓油是制作油漆的原料,皮油可食,是提取内可可脂的原料。“乌桕油(木油)是沿河县大宗土特产品,常年产量约500吨,纯度达97%以上,产量与质量均居全省首位。1975年收购量高达548.2吨。 蜂蜜《沿河县志》记载:“沿河县有‘招蜂养羊,不用家粮’的古农谚。明嘉庆年间蜂蜜是县内主要土产之一。1949年末全县养蜂11560箱,蜂蜜产量20吨。1974年供销社收购蜂蜜86.4吨。1976年全县有养蜂场93个饲养员162人收养蜂2767群。另外还有221户农民改用木箱人工巢础饲养中蜂。人类养蜂的历史可推至原始社会的原始畜牧业,今沿河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养蜂历史可溯及巴国时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思州(州治今沿河)即以蜂蜜、蜂蜡、茶叶、生漆、朱砂作贡品。 白山羊《沿河县志》记载:“解放后,50年代山羊与中蜂、桐棬一起是‘沿河三大特色’,以其肉鲜味美,膻味轻,富含赖氨酸和谷氨酸;板皮质地致密,厚薄均匀,张幅适中,皮板柔润,富有弹性而驰名国内外。70年代,沿河县被列为全省山羊生产基地县,是‘贵州白山羊’中心产区。1980年全县山羊年末存栏90223只,出栏31100只。”沿河白山羊以天然放养为主,加上主要牧区边邻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草条件几近原生态,人们都说:“沿河白山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姚溪贡茶姚溪贡茶是一个沿河地方优良茶种,主产于沿河北部姚溪一带,属苔茶类,茶叶主要特点:茶味清香醇厚、耐泡。据《华阳国志》,《茶经》等记载,今沿河北部姚溪一带出产好茶的历史可溯及巴国时代,姚溪茶至少在唐代已成名并已进贡。沿河县现有茶园面积近2万亩,宜茶区规划茶园面积20万亩,主要生产姚溪贡茶。 姚溪贡茶不仅是传统历史名茶,也是今天沿河生态茶业的主打品牌。姚溪贡茶既是一个茶叶品牌,又是一个特优茶种,其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均不可低估。 金竹米、姚溪茶、都濡春等历史农业品牌也应形成于两汉、南北朝之间,以致隋、唐在这一带设郡县治所,地方政府就以现成的地方名优特产品金竹米、姚溪茶、都濡春等进贡朝廷。这与《茶经》、《元和郡县志》等史料记载相吻合。宋代著名词人黄庭坚在其词作《阮郎归 茶》中记述尤为详尽:“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园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短短四十七个字,写了产茶的黔中“桃花源”环境及茶产业的兴旺“忙”;写了茶品种、品牌(红茶、绿茶,月团、犀胯等)争奇斗艳、包装华贵、制茶工序复杂工艺考究(研、焙),形色具佳、香味宜人;写了茶品质与品牌名气(品高闻外江),品质极好,声名远播长江流域及中原地区(古时称乌江为内江、外江则指乌江以外的长江流域及其它地区);写了本地区茶文化繁荣(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茶经》记载:“茶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民国《沿河县志》亦载:“茶 以县北姚溪所产为佳。”作为茶的重要原产地之一,这一地区野生茶树品种和栽植茶树品种都很丰富。重要的有家茶、大树茶、苔子茶、刺茶、老鹰茶等。姚溪茶属于苔子茶,是地方特色优良品种,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非常适应这一地区的土质气候条件。姚溪茶有长势旺、产量高、易采摘等特点。加工成的茶叶十分耐泡,多次冲泡不会有白水味,香气自然,汤色微青,其味淳厚优雅,入口舌边回甜、齿间生风…… 金竹贡米金竹贡米产于沿河北部塘坝乡金竹一带,相传唐宋时期曾为贡品。金竹贡米声名远播,金竹梯田风光闻名省内外。沿河县北部金竹一带种稻历史悠久,土质肥沃,水热条件好,所产稻米蛋白和油分含量较高,香味浓郁,有“隔日剩饭返生”的特点。沿河县共有优质稻适宜稻田11万亩,具备金竹贡米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条件。沿河优质米适宜区主要有北部优质米产区,以环公溪口地区的新景、客田、塘坝为中心区,适稻田面积5万亩,优质米品牌为金竹贡米,加工、包装、贮运中心为公溪口。中南部优质米产区,以官舟水库灌区和峡门口水库灌区及毛田——石灰优质米产区为中心区,适宜稻田面积6万亩,加工、包装、贮运中心为淇滩。南北两个优质米产区可统一品牌为 “金竹贡米”,若按亩产1000斤成品米计算,年产优质米总量可达5500万千克,按每千克3元计价,年产值可达16,500万元。 沙子空心李沙子空心李为沿河特有优良品种,具有独特风味,有300余年栽培历史,被誉为“人间仙果,李中茅台”。移栽外地,目前为止,没有成功先例。现栽培面积10000余亩,挂果面积5000余亩。沙子空心李”已于2006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沙子空心李产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一带,李子圆形,果肉金黄,色泽鲜艳,果肉脆嫩,清香浓甜,汁多爽口,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是极好的鲜食果品。从盛花期到果实成熟135天,一般在七月下旬成熟,成熟时平均单果重量35克,最大单果重50克。成熟后的李子外表披上银灰色腊质保护层,肉核自然分离,“沙子空心李”由此得名。民谚有“桃饱梨饥,李子吃了拉稀”的说法,沙子空心李却不仅风味极佳,口感特好,而且无论一次吃多少都不会坏肚子,还有“开脾健胃,滋润肌肤”的养生效果。近年来,由于沙子空心李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等贵州毗邻地区热销,栽种面积和产量也大量增加,还建起了产区保鲜库和种苗场,加工厂也正在筹建之中,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困龙山铁叫鸡沿河县北部的困龙山地区,有一种叫做铁叫鸡的优良家禽品种,肉质细腻,毛色黑亮,抗逆性强,产蛋率高。 铁叫鸡主产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部后坪、客田、塘坝等乡镇的困龙山区。本鸡种全身毛色乌黑油亮,红冠,啄、爪黑色;生长快,抗逆性强;体型较大,成年母鸡每只2千克左右,成年公鸡每只3千克左右;肉质细嫩,产蛋率高(当地民谚:麻一千,黑一万,白鸡母,不生蛋);外观优美,活泼好动,可作肉鸡、蛋鸡、观赏鸡(当地民谚:金猫银狗铁叫鸡)。据调查,目前主要为农家散养,年饲养量10万只以上,主要销往彭水、武隆、务川几个县城。 边山脐橙边山脐橙产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部新景乡,现栽培面积1500亩以上,年产鲜果150万千克左右。50年代创办贵州省国营边山果木场,70年代引进脐橙 ,时称”美国脐橙“。经过近半个世纪栽培选育,脐橙品质、风味优于其母本美国脐橙以及其他地区所产脐橙,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地方名优水果——边山脐橙。边山脐橙酸甜适中,口感好,营养丰富,特耐储藏。边山果木场临近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方圆100千米内无工业污染,新景乡及周边乡镇边山脐橙适宜区面积达数十万亩。边山脐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名优水果。 野生蕨菜蕨菜是一种时尚保健食品,市场魅力独具。沿河自治县有野生蕨菜资源20万亩以上,按每亩年采摘100千克,每千克售价1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2亿元。利用荒地栽培蕨菜,一次栽培可连续采摘20年,可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