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阎良牛拉蹩鼓 |
释义 | 牛拉蹩鼓自清道光年间传入阎良民间后,鼓乐和武术相互融合演绎成为了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关山牛拉蹩鼓。历史上专为庆丰收、婚嫁、祭祀而表演。主要用于庙会、祭祀等活动。后来在每年初一到十五在村中集会时表演以示辞旧迎新。其表演的传统器具均属打击乐有:大鼓、中型鼓、钹、大锣、小锣等。表演时鼓手戏剧武生装扮,拉鼓的耕牛也要装扮,牛头挂红绸,牛角掉小灯笼和铃铛等饰物。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陕西·西安·阎良区 遗产编号:Ⅵ-5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遗产级别:市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西安市阎良区 内容介绍1、关山牛拉蹩鼓,由以武术动作为主的鼓舞动作和鼓法相组成。鼓舞动作有十六种:交叉步、弓箭步、翻身、偏腿、偏盖腿、原地转、飞脚、案头、交叉吸腿、二踢脚、劈叉、跺子、上马式、跳马式、虎跳、转身包脚。鼓法有四种:双手打、双交叉打、山绑架、鼓锤双打。关山牛拉蹩鼓记谱法由第五代鼓头冉光阜自创,由¤、⊙、て、〇四个符号组成,关山牛拉蹩鼓鼓歌有:《闪断桥》、《三战吕布》、《八仙过海》、《太平歌》、《双鞭子》、《老鼓》等。 2、按照敲打的形式又可分为:行鼓(行进中敲打)和静鼓(主会场敲打)。关山牛拉蹩鼓主要用于庙会、庆典、祭祀、婚嫁等活动。 主要特征关山牛拉蹩鼓的特点是鼓用牛拉,鼓舞动作皆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武术动作,动作变化多样,鼓音高亢有力,极富观赏性。具有悠久性、民俗性、独特性等特征。 1、悠久性:关山牛拉蹩鼓从清朝道光年间传入阎良民间,其在民间的流传距今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流传发展至今,的确难得。其鼓法与武术动作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尤为特色。由此也构成这一表演艺术的珍贵性和濒危性特征。 2、民俗性:关山牛拉蹩鼓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演绎,常用于喜庆、丰收、祭祀、婚嫁、婴儿满月等民俗活动在民俗活动中形成,在民间有长期而扎实的基础。 3、独特性:关山牛拉蹩鼓的主体由人、鼓、牛组成,它的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鼓舞的武术动作与鼓乐敲法紧密相连。其二拉鼓的耕牛步伐快慢必须与鼓舞动作节奏相符合,不得过快或过慢,否则都会影响鼓舞的表演。其三乐器打击节奏代表历史人物,如“八锣”代表吕布,“紧三”代表张飞等,关山牛拉蹩鼓鼓乐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主要价值1、关山牛拉蹩鼓,表演精彩,鼓乐喜庆,场面宏大,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对于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2、关山牛拉蹩鼓将我国国粹——武术与鼓乐相结合,把这一国粹进行了延伸,它的艺术表演形式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个亮点。 3、关山牛拉蹩鼓具有很深的民间文化内涵,它将民间流传的优美故事,用鼓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三战吕布》、《八仙过海》等鼓歌。 4、关山牛拉蹩鼓的表演形式对研究当地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阎良自古是京畿要地,是京畿的“渭北粮仓”,所以人们在欢庆丰收时将鼓载于磨地的木磨子上用耕牛拉,以示欢庆。同时阎良是三地市接壤之处,交通便利,自古为兵家要道,民众有习武之风气,所以牛拉蹩鼓表演时武术动作与鼓乐相结合也属必然。 历史渊源最早起源于蒲城老爷庙地区,清朝道光年间由关山民间艺人冉庭奇等人到蒲城老爷庙赶庙会时引进鼓歌,从此牛拉蹩鼓落户关山。其在民间的流传距今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庆祝丰收时,人们常用耕牛拉鼓跳跃敲打游行于田间地头,所以称“牛拉蹩鼓”。牛拉蹩鼓是人们在庙会、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祭祀、婚嫁、婴儿满月的一种助兴表演形式。除在当地频繁表演外,还应临潼区田市镇、栎阳镇、雨金镇等地邀请为其过庙会, 阎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习武之风曾一度盛行,这一切为关山牛拉蹩鼓的流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物品关山牛拉蹩鼓器具属打击类,主要有:大型鼓、中型鼓、钹、大锣、小锣等。 关山牛拉蹩鼓表演一般为10-20人,如遇大型庆典活动需仪仗队配合,人数可达上百人,声势浩大。表演时需20面红、黄战旗左右护队,鼓手戏剧武生装扮,随鼓的移动而跳跃敲打。拉鼓之耕牛,牛头挂红绸,牛角吊小灯笼和铃铛等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