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颜化彩
释义

颜化彩(864—933年)讳纹,德化县前身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人。瓷都德化有史记载最早的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作者,历史著名瓷村泗滨梅岭(今南岭)窑场始建设计师。

简介

唐咸通五年(864年)七月初三日,颜化彩出生于一个由中原南迁的书香家庭。祖父颜芳(787—860年)字教先,号泽三,由河南温县迁徙入闽,辗转来到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受聘于当地富户金员外为家塾教师。后定居于此。颜芳有7子。其第七子、化彩叔父仁郁,字文杰,号品俊,为唐代诗人,其诗作《谕农》收辑于《全唐诗》。

仁郁曾任归德场场长,政绩卓著,至今为德化人民所敬颂。化彩父文丽(818—882年),讳雅,号品藻,兄弟中居五,乃明经博上。囚其家学渊源,化彩幼承庭训,聪慧勤敏,为学处事于群童中独有见解。弱冠入国子太学,文章称于一时,列为博上。为人淡雅无华,不希图贵显,有祖父遗风。又于乡里家山广栽松竹,丰富资源,美化环境,点缀风光。有其题咏秋景句:“我伴秋风临上座,人随夜月到中庭”。又对雪吟曰:“地生玉树长春国,天作银花寿主人”。其学问文章之粹,仁义道德修养,当时乡闾少有能与相比。

经历

颜化彩的故乡三班泗滨,是古瓷都德化的历史著名瓷产区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已有釉陶、印纹陶烧制。唐代德化制瓷业已甚兴盛。至晚唐时期,制瓷工艺已有相当水平。三班泗滨在颜氏未迁入定居之前,当地先民早已从事陶瓷烧制。化彩叔父、归德场场长颜仁郁曾在诗咏中生动地描绘当时泗滨等地农业、瓷业的兴旺景象:“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礁声;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诗中所称的“地碓”,指的是泗滨等德化瓷产区加工瓷土的设施。化彩处于这种历史社会生活环境,自幼受陶瓷工艺文化氛围熏陶,热爱陶瓷事业。后来,他潜心与当地陶瓷业者琢磨烧制工艺,深入钻研,认真总结前人、行家宝贵实践经验,改进生产技术,撰写德化有史记载的第一部陶瓷工艺专著《陶业法》。又根据陶瓷烧制过程工艺特点等情况分析,认为原先民所建窑场地所有不足之处,要较大规模发展瓷业生产,其理想地址应择于泗滨村北依山傍水、方向朝南、水力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梅岭。经勘察地形,以远见卓识,依山势、方向等绘制窑场的建设规划图——《梅岭图》。

作品

《梅岭图》绘成后,因当时颜氏肇基未久,人稀财薄,力量不足,他的宏伟规划生前未能付诸实施。其遗稿由子孙珍传下来。直至500多年后的明代中叶,出了一位富有胆魄与创业精神的后贤、他的13世孙颜俊高(1425—1485年),得其《陶业法》与《梅岭图》善本,毅然积聚资金,发动族人等依图兴工始建梅岭窑场。从此,泗滨瓷业生产走上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后,颜氏后裔蕃衍日众,又屡经一再拓展扩建,梅岭窑场遂发展成规模宏昶、名驰遐迩的古瓷都德化一大产瓷基地。最盛时有30多条龙窑投人生产。因而给泗滨族民及其附近部分乡人一代代子孙带来生计依靠。正如《龙浔颜氏族谱》所记:“千余丁仰给裕如斯!”并对其赞口:“才高学博,沉毅雍和。绘图著法,遗功最多。”

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颜化彩辞世,虚龄70岁。他不愧为德化早期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其智慧与贡献,为德化瓷业的发展立下不朽的功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