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言语文化 |
释义 | 所谓言语文化,就是: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的关于语言之运用的文化。 语言――人类特有的符号体系; 言语――人对语言的使用及其生成品; 言语行为有技术、艺术两个层次。 文化――人为的、属人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知识形态的言语文化,是教育活动必须首先选择的对象; 实践形态的言语文化,是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之建构、发展的不断上升着的平台。 语言文化与言语文化的区别在于,语言文化可能更多地是纯粹理论研究层次的语言学或文化学视野里暂时静止着的对象,是物质化的符号体系;言语文化却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实践的理性部分――教育学――语文教育学――的对象。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理性思维只遴选言语活动中的活的、主流的、全民族成员都应该认同的文化要素作为对象,不关注全部的静态的语言,也不瞩目全部的文化。 言语文化存在于言语交际过程中,存在于言语作品中。 言语文化的属,是文化。言语文化包含于文化之中。 言语文化的质,我个人的理解,大致由两大部分计五个子项构成。 言语材料 物质部分 言语产品 言语文化 言语规范 精神部分 言语技能 言语美学和言语的民族性心理特质 两大部分是仿照文化分类的第一级标准,将言语文化分作物质形态的和精神形态的两部分。五个子项是: (1)言语材料。已经固化为现时社会“工具文化”的词汇、语汇(包括形、声、基本义项及其书写),这仅仅相当于语文教育理论学派之语言派、工具派所指的教学内容的部分。语文教育的言语文化论是将语言的形音义作为言语活动的物质文化选择进来的。人们使用语言,无非内部言语――思维、外部言语――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两种状态。用概念进行思维,用词语构建言语,言语行为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语言作为物质存活其中。言语活动,辩证法关于运动的法则告诉我们,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2)言语产品。具体地说,指文章、话语。以往的语文教育哲学并不认可话语的言语作品属性,只有文章才是言语作品,因为声波衰减之后就荡然无存,不能看做产品。现代科技手段已经能够很方便地记录、重现音频,话语,属于言语成品。 (3)言语技能。包括对言语材料的把握、对言语篇章的格局结构的把握、解析、重组与创制等一般操作。 (4)言语规范。指言语交际中的制度文化。如写字的笔顺、口语交际中的适场要求和文明交际要求、书面作品的行款格式等。 (5)言语美学和言语的民族性心理特质。言语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是各具特色的。言语过程中民族性的共同心理趋势,也是客观存在的。语言学、文化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等学科几乎公认:语言与民族难以截然分开。“语言是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胡明扬主编《语言学》语文出版社2004.4版p7),前文还引述过“语言仍然被视为民族的象征”。之所以列言语美学和言语的民族性心理特质为言语文化的一个子项,是因为,不如此,我们实在没有办法解释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之书面语教育凭什么选择了修辞作为内容?凭什么选择经典文献作为教材?且,当代语文课程凭什么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里规定:语文课程要“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就可以造成文化之间的不同,以及语言文字的诱导和暗示作用。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是包括人、环境、知识、技术成果等一切别具特色的物质对象。文化由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其主要由九大因素决定,即环境、语言文字、科技、物欲原动力、情欲原动力、权欲原动力、审美、阴阳、万物选择。语言文字只是其中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