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延宕症 |
释义 | 延宕症,也叫拖延症,是一种“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被生动地比喻为“信息时代的新感冒。” 萌芽与发展这个名词最早见于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20世纪80年代,成为西方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纷纷介入。中国国内是近几年才开始慢慢关注,2007年豆瓣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成立以来,迅速得到国内各方的热烈响应,“延宕症”一次迅速蹿红。至2010年4月,以高地清风为首的“战拖会”成立,旨在自助助人,“战胜拖延症,遏制信息时代的新感冒。” 现状研究群体特点自称“拖延症患者”的人,没人不想戒掉拖延,但他们一方面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拖延的弊端,要命地想终结拖延的历史,另一方面,却发现自己边自责边明知故犯,对拖延欲罢不能。 数据报告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的著作《拖延心理学》中的数据,国外研究显示,2007年,7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50%的学生说拖延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一般人群中,慢性拖延问题影响着25%的成人。 2008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家癌症研究基金会调查了500名癌症幸存者后指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发现癌症症状后,拖了两个月甚至更久才去就诊,15%的人拖了1到5年。考虑到这些数据来自还活着的患者,研究者们认为许多人可能因为拖延而死亡。 报道通用汽车公司30多年的《财富》杂志资深记者亚历克斯·泰勒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败部分应归咎于管理层对一些问题的拖而不决。 互联网似乎也在为“拖延症”添砖加瓦,加拿大一份针对北美地区的研究发现,50.7%的人有互联网拖延症,47%的上网时间不是用来工作而是用来拖延工作。 来看看“我们都是拖延症”的“患者”们:家务上,有人平均3.6天洗一次碗;工作上,有人因迟到天天挨老板骂;学业上,有人论文没写完耽误了毕业;健康上,有人要去拔掉坏牙拖了7年没去;社交上,有人说好给朋友婚礼做摄影,却拖着没给相机换电池揣着傻瓜相机上的阵;财务上,有人拖到汇款单过期也没去取…… 拖延的原因心理学家看法拖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心理问题,如ADHD(注意缺失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影响拖延的因素涉及内心感受,人们以拖延逃避各种令他们恐惧和厌恶的事物:害怕失败追求完美,害怕成功带来束缚,害怕受人控制、以拖延进行反抗……这些感受的根源可能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例如“只有第一名才有价值”的施压型家庭和父母决定孩子所有事情的控制型家庭,又如留学带来的文化冲击。了解这些,有助于人们取得持久的“战拖”效果。 经济学家看法经济学家注意到人们与时间的关系也是导致拖延的因素之一,完成任务带来的回报与现在的时间间隔越远,人们越倾向于拖延。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曾受朋友斯蒂格利茨所托,将一箱衣物从印度邮至美国。“八个月里每早醒来我都决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给斯蒂格利茨”,但他一周周地推迟做这件事,直到8个月后自己都快回美国时才解决问题,考虑到洲际邮件的不稳定性,阿克洛夫本人很可能比那箱衣服提前抵美。 由此,阿克洛夫意识到拖延不仅是个坏习惯,它揭示了有关理性思考限度的重要问题。他指出,人们过分强调了当前事情的重要性,低估了未来事情的重要。 生物学博士看法远古时代,人们今天活着,明天就可能会死,一鸟在手的眼前利益比十鸟在林的长远利益更有意义,因而重视眼前利益胜于长远利益是理性的行为,并成为人类的天然习性。但后来环境发生巨变,人脑却没来得及随之进化,这种天性就成了短视。 战拖策略第一、身由心动,要意识到拖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第二,将拖延的行为逐条列出。 第三、平常做事时注意将目标细化,以此提高获得回报的频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